解放与解脱有什么区别?

解放与解脱有什么区别

问:解放与解脱的区别何在

济群法师

  最近我也正在对西方的人本思想和佛教的人本思想做一些比较和思考,我发现佛教的出现,和西方人本思想的出现,他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的地方。

  印度的早期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讲究的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吠陀天启,简单地说也就是一种神本的信仰。然后到了大概公元前五六世纪,佛教的出现事实上它是一个反神教的思潮,所以佛教基本上是属于一种人本的宗教、人本的信仰。我们知道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基本上也是在反神本的思潮中出现。个性解放事实上它所要做的,就是要解除这种宗教、封建社会以及政治制度给人性造成的各种束缚。因为它们认为通过解除人的束缚之后,人才能够充分地去展现自己的个性。个性就是人性中的各种潜力、各种才华。同时,另外一方面天赋人权,人有权利,应该去享受各种生活、各种欲望的生活、爱情的生活,我们看到了个性解放确实给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西方的文明、文化、艺术、音乐和科学带来了极大的繁荣。但我们也看到了因为个性解放,把人的这种自我、欲望激发了出来。因为我们的人性它并不都是好的东西,它这里面是有好有坏的东西的。当我们在解放个性的时候,有可能我们会把好的东西这些潜力放出来了,但同时,它也会把人性中的很多魔性这些负面的力量以及各种欲望,全部都释放出来。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物质文明社会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其实我想,这应该也是个性解放的另外一种成果。所以个性解放,它可能不仅仅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积极的、正向的成果,同时也会带来很多这种负面的成果。就是人性本身它的各种因素,就决定了它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成果。

  佛法讲解脱,它是立足于对人心性的认识,佛教认为人的心性事实上是有两个层面的。比如说,人是有魔性的也是有佛性的,生命有迷惑的层面,因为迷惑,所以有贪嗔痴以及有各种负面的力量。但同时佛法也看到,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有觉醒的力量,都有自我拯救的力量,有人性光辉的一面也有人性阴暗的一面。所以佛法要我们看清楚,什么是人性阴暗的层面,什么是人性关辉的层面。我们经常觉得佛教比较消极,因为佛教比较否定在修行的过程中,它用否定的表达方式非常多,比如说它经常会讲到无常,讲到苦,讲到空,带有很多这种否定的词语。事实上这些否定的词语它是来自于人类对生命和对世界的误解,以及人类的很多负面的、错误的认识,以及很多负面的情绪。在你修行的过程中,首先你是要消除这些东西。就像我们现在北京雾霾大,这个雾霾大,那首先要把雾霾驱除掉了蓝天才会出来。雾霾,我们是用一种肯定的表达方式,还是用一种否定的表达方式呢?我想,不管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也好,还是我们采用的手段也好,多半都是用否定。怎么样把它清除掉,这些雾霾被清除掉之后,我们知道蓝天自然就会出现了。

  佛法讲的解脱,事实上它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我们去解除我们生命内在的魔性的这一面,以及由这些魔性造成的种种困扰、种种束缚。但是,事实上解脱还有肯定的一面,当我们解除了这些困惑、烦恼,同时也在如何去开显我们生命内在的智慧和慈悲。只不过是声闻乘佛教在这一方面的表达不足,所以很多人就会认为佛教是偏于消极的。所以我觉得个性解放和个人解脱,佛法和西方哲学在表达上,它有很大的想通的地方,都是立足于人,从人的认识到人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人如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因为对人性认识的深浅不同,所以它采用的手段是不太一样的,最后带来的结果它也是不太一样的。

周国平老师:

  这个是济群老师的新思想,就是把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从婆罗门教这个整体环境里,它破土而出,把它看成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觉醒,把它和欧洲的文艺复兴,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一统天下,从这里面产生文艺复兴的思潮,作了一个类比。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的,这是挺新的一个观点,反正我以前没看过这样的想法。

  刚才主持人提的个性解放和个体解脱,这可能是个很大的区别,很不一样。西方哲学它是会更加强调个性解放,个性解放包含一个前提思想,就是自我。每个人的自我是非常有价值的,每个人的每一个自我都是独特的,你要把自我的独特价值实现出来,你这一辈子要活得精彩,要实现你的价值,作为你自己在活,不能作为一个社会的符号在活,西方哲学特别强调这一点。个性解放实际上它是侧重认识这一点,个人的独特想要成就个人的优秀,这个问题其实我还是有点困惑。而佛法里强调的是无我,自我的虚假性,自我意识的这种形成,它本身就给了你一种假相,所以它比较强调这一点。它强调要从自我着这种迷惑里解脱出来,这个问题通过对话这么多次以后,坦率说我还没有解决,就是说佛教对个人的独特和优秀,这种自我的独特价值是不是认可的?用什么方式来认可的?

——济群法师对话周国平老师 2015年12月于《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新书发布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