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利他终不竭
由无为而得见性,而无不为是为行道。无为是为自利,无不为是为利他,自利利他皆是自性的自然而做、随缘而行,何来疲劳力竭?
今年在老祖寺打七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总有三五个从北京来的居士和我们一起坐香,绝大多数是自己去年初春在北京一起打坐的人。而且,他们大多是利用放年假的时间,来老祖寺参加禅七。有的参加十几天或者半个月,有的能参加一个多月,真的是很不容易。
而且来人从一个两个,到三五个,最多的时候有将近十个。自己第一天在大殿前看到他们,还真给吓了一跳。因为打七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那是“把性命交给和尚,把色身交给常住”的高度危险性的修行活动,所谓“生也打七死也打七”,真的死了还要等到解七才能送往生。当然这是老规矩,现在虽不可能做到,但禅堂里面多多少少还是保持了一些严肃性。
何况年初与他们共坐的时候对他们也有所了解,他们都是一些刚学佛不久的人,学习打坐完全是一种爱好,自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身体能否适应这么恶劣的环境实在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他们平常生活条件优越,又没有什么负担或者说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烦恼,对于他们来说学佛无非是一种兴趣。自然打坐对他们来说也只是兴趣,没有什么急切的想法,对于克服打坐的第一个困难——腿子疼,自然要比别人来得慢一些。他们在这样交通基本没有的情况下,可千万不能出事情。
所以,自己就特别留心关照一下,并且嘱咐他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因为生活环境实在恶劣,如何能够不病倒,那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了。自己一再地嘱咐他们:“一旦感觉身体吃不消,休息一两支香也没有什么关系。毕竟是外来的居士,常住是不会有所要求的。”
用功的问题还在其次,只要能把这十几二十天的时间混过去,就算是参加禅七圆满了。起初自己在心里面对他们的评价实在不高,认为对于他们来说,不缺香、不翻腿子、不磕睡实在是要求太高了。何况他们从来就没有在这样的环境里面生活过。
可是真的让自己很惊讶的,他们一支香也不缺,不但天天跟着我们吃烛光早晚餐,还在禅堂里面有所表现:坐在座上巍然不动,一点也没有腿子疼的迹象,行香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跑得像电风扇;更加可贵的是,在大众休息的时候,还能跟着自己继续坐香,一天下来也可以坐到十个小时以上。
后来的人可能得到了前面来人的经验,在保持“前人”水平之外,还能参加内护七等杂务,不但把护七寮搞得红红火火、干干净净,还参与了外寮的打扫卫生、帮厨、倒垃圾等事务。远程到白云洞出坡的时候,他们也还有体力跟上来,与我们一道锄草砍柴与种地,完全不像从大城市来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上次在北京见面时给自己的印象还是一个娇小姐的薛居士,也敢与我们一起到白云洞出坡并负责烧水。令自己吃惊的是,她居然拎起装有二十多斤水的大水壶给我们倒茶。因为壶身被烟熏得发黑,自然是不敢让壶身碰到身上弄脏衣服,所以,这种方式倒茶水实在需要很大的力气,自己也试过,要很勉强才能做到,而她居然也做到了。
与她交流的时候发现,她还非常正信正行,知道参禅的先决条件要明因识果,对于学佛中的坚持戒律、广修供养等资粮道的修行也都很清楚,并认真去做。最可贵的是不去做捕风捉影、寻找感觉等参禅中大忌讳的事情;知道只有专注才能清明,知道如何保持清明的状态,知道应用无为的方法去做,知道……
临走前她也向自己请教,问回去后要怎么做,自己告诉她就按照现在的这种用功方式做下去。把在禅堂里面这些用功的心得用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去,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面应现色身、演扬妙法去。因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连最无聊的数息都能够打起精神数下去的人,再不会有什么困难难到他们。同时,在自己受益之后,还要帮助身边的人,把自己的所学、所得传授给大家。按照老和尚提出的做人(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事(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二八”方针去做。这样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会有更大的收获。这就是自利利他的菩萨道,如果按这样做下去,龙天自然护持,诸佛自然欢喜。
看到他们的转变,自己没有办法不大跌眼镜。因为他们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功夫有如此的长进,真的是很少见的。不知道他们的韦老师是怎么让他们做到这样的。由此可见,韦老师对他的学生花费了很大心血。更加可贵的是,不是某一个人有如此突飞猛进的进步,而是人人都有很大的收获。
入冬以来,他们纷纷到虚云禅林、柏林寺、四祖寺、老祖寺打禅七,并且在各自的禅堂里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当然在其他的正信正行方面,也是遥遥领先。所以,自己告诉身边的人,要是家在北京,并且想学禅修,就去找韦老师,他真的是一位难得的、安贫乐道的好老师。
其实,韦老师对他们的教导自己也有所见闻,真的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除了正常的管教之外,打骂不得的时候就采取挖苦、激将、奖励等方法;打坐的时候常常是“忘记”了开静就让他们多坐了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在他们疲惫的时候给他们按摩;在他们饥饿的时候给他们做饭……真的是老婆心切了。
后来,自己与他们交流才了解到,他们出门打七前,韦老师还专门给他们上了一堂课,专门讲在寺院中要如何听招呼、守规矩;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色身不要生病;自然是把调五事的方式交代清楚;甚至每一个人出门前还给他们配好药材,以备身体出现问题时使用。
所以,他们在寺院里面得心应手,自然会有如此出色的表现。更加可贵的是,这一切的安排是在事先就做好的,因为韦老师自己入冬时就上云居山打七去了,到现在也还没有下山。一切的情况好像和他预计的一样在发展,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可见正信正行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只要按着这种正信正行的方式去做,不管是在眼前还是将来都绝不会空过;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将来必然会有结果;只要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不但是在禅堂里面会有好表现,在寺院里面也会有好表现,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都会有杰出的表现。
说起与韦老师的认识还很有趣,是四年前自己在柏林寺带居士打禅七时认识的,打完禅七以后就没有联系了。两年前,他在网络上给自己的博客提了一些意见,自己按照意见进行了修改,然后才开始有所联系,一直到几个月后才知道他是一起打七的道友。
当时禅七解七后,自己曾经跟在堂的道友许诺,有机会到北京跟他们一起坐香,所以,才有了三年后的坐香北京之行。偏偏去年去北京的时候,在韦老师那里打坐的时间最多,六道口都快成了打坐基地了。而且在小小的三五十平米的房间里面,人越坐越多,最多的时候快有五十人。韦老师的学生也都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
- 上一篇:宗教徒和宗教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 下一篇:责骂与慈悲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