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我有一方便

王梵志

我有一方便①,价值百匹练②。

相打长伏弱③,至死不入县④。

【注释】

  ①方便:通向真如佛性的法门。

  ②练:洁白的熟绢,古代用来计值。

  ③伏:服。

  ④县:县衙,公堂。

【阐说】

  这是王梵志白话诗中蕴蓄佛理和处世哲理的名作。诗中作者自白:我有一件高价值的处世法宝,亦即“方便”,应用到日常生活里去,就是平时碰上与人相打争吵,处处甘心情愿地服弱认输,吃了大亏也不上县衙告状。有道是“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诗中“相打”“伏弱”等,用的都是当时民间的口头语言,可见作者是位和人民打成一片的平民化诗人。

  对于其诗所说“方便”,除了用各种方便手段利益他人,普度众生,还有一重通向真如佛门的深意。《法华文句》就说“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导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

  作为一个佛门弟子,自身修行之外,还要帮助世间苦难众生,共趋彼岸。此岸是苦,彼岸是乐;离苦得乐,全在一心。这里,王梵志现身说法,把自己那种与世无争,息事宁人的处世哲学,在诗偈里作了形象的说教。虽说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时时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矛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则是人与人之间,平民百姓与平民百姓之间鸡毛蒜皮、患得患失的争执。对于前者,当作别论,因为这不属个人矛盾;对于后者,处在矛盾中人,何不用避让之法进行消弭?且不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看穿一步,茫茫乾坤,四大皆空,蜗牛角上,蝇头微利,得又何如,失又何如?想到这里,还争他个什么?

  不过虽说如此,对于后者中也有那等无赖泼皮,他才不管你那套谦让哲学哩。他们只要有便宜便占,你伏弱了,他就更是强横。对于此等人,台湾的柏杨先生,在他所撰的《台湾的杜鹃窝》一文中,有过一顿痛快淋漓的妙骂:“在江湖上,欺侮一个没有抵抗能力的人,不算英雄好汉。所以大人不打小孩子,武士不打平民,臭男人不打女娇娘,如果犯此一条,不但落得千载骂名,死后还要变八脚鱼,被人捉住,烤而食之。只有下三烂瘪三之流,才不顾一切,冬天吃柿子,专拣软的捏。”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他嗜。撇开下三赖瘪三行径,如若你是强者,当遇事就忍着点儿;如果你是弱者,遇事就避着点儿。如此,则四海之内,风波不起,何乐而不为呢?

  联系当前同事纠纷,邻里纠纷,成百上千,成千上万,有的矛盾激化,甚至闹出人命,又何苦来?这些矛盾有时听来,其实可笑,大都是些婆婆妈妈,吃亏占便宜之事。岂不闻,远亲不如近邻。人心都是肉做的,你让着点儿,难道他就不知?如若果真不知,难以理喻,那么对于这种人,就是你争也无用;强中还有强中手,改日里碰到比他还强硬的,只消看他鼻青唇肿,吃亏便是。这就叫作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

  当然拔高一些,事涉精神文明、人类道德,方便就理路更深了。对于王梵志的这首诗,有人认为出于揶揄、自嘲,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