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洪丕谟: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题报恩寺

白居易

好是清凉地,都无系绊身。

晚晴宜野寺,秋景属闲人。

净石堪敷坐①,寒泉可濯巾。

自惭容鬓上,犹带郡庭尘②。

【注释】

  ①敷坐:布席而坐,或自然展坐。

  ②郡庭:指官场。

【阐说】

  白居易的诗歌,多反映民间疾苦,显示了他的人民性,然而也不乏愉心悦情,流连风景的一面。这首《题报恩寺》诗,就是他流连风景,入于禅悦的典型之作。

  佛地清凉,好一个让人心向往之的去所。报恩寺里的那班方外高僧,以及入寺的大多数香客和游览者看他们无事系绊,无忧无虑,有多自在!要是我白居易有朝一日,脱却宦事羁縻,那该又是一种怎么样的超脱境界!

  晚晴天气,夕阳返照,把个地处郊野的报恩寺,点缀得分外的景色宜人,发人遐想;秋景风光,一年佳处,抛却了多少跌进尘网里忙忙碌碌的求利之客,而却偏让属于世外的隐逸和渔樵去消受。

  在可人的秋色里,夕照下,敷坐在横亘寺边的净石上,领略了多少的闲处风光?濯巾于穿流山下的寒泉,享受了几许的静里乾坤!由此片刻偷闲,从冷思热,猛然间一阵莫名地惆怅,袭上了诗人的心头,使他不禁感到深深的自惭,自惭面容上、鬓发上,犹是带着那么些官场的灰蒙尘色。

  报恩寺的游览,使白居易暂时离开红尘,进入世外,享受了千金一刻的无尽禅味。非但对于报恩寺,其实对于一切佛寺,白居易都是青眼有加,倍加留恋的,这在他的晚年,表现得更加明显。

  我们且看他的另一首五言律诗《游宝称寺》:“竹寺初晴日,花塘欲晓春。野猿疑弄客,山鸟似呼人。酒嫩倾金液,茶新碾玉尘。可怜幽静地,堪寄老慵身。”然而到了这时,他已容鬓飘然,不带郡庭之尘,入于另一种淡然静谧的佛境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