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徒和宗教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述评
觉灯
由赵朴初会长题写书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宗教政策法律知识答问》(以下简称《答问》)一书,出版发行一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发行已近万册。它是中国佛教协会综合研究室主任徐玉成同志近年编写的一本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好书,被认为是宗教徒和宗教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赵朴初会长曾经指出:佛教界“提高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戒、定、慧三学的水平和修养;另一方面要提高政策法律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弘扬佛法、管好寺院、兴办各项佛教事业、协助政府落实宗教政策中,做到遵守法律和政策,抵制和反对违反法律和政策的现象,维护佛教界和寺院的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答问》一书的出版,适时满足了佛教界对政策法律知识的需要。
据笔者学习、观察,《答问》一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具有翔实的资料性。该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由9章261问组成,附录由10篇重要文献组成。其中汇集了有关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论依据、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社会文化基础、中共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的宗教政策等内容,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及相关内容。
二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该书编者徐玉成同志曾于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从事过法律教学工作和佛教院校法律教材编定工作,并长期从事宗教理论、宗教政策和宗教法规的研究。出于工作需要,他还经常深入全国各地基层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对当前宗教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当赵朴初会长提议编写《答问》时,他怀着对赵朴老的尊敬心,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及对宗教界朋友的一腔热情接受了这一任务,并在学界、教界同道的全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任务。为了慎重起见,先在《法音》上连载征求意见,又根据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次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因此可以说,《答问》一书是当前落实宗教政策实践的产物。没有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践,就没有《答问》的产生。
三是极具指导性和实用性。该书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论依据、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等三章中,重点介绍了宗教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现实的关系,一扫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对宗教的那种传统的、陈旧的、过时的看法,提醒人们认识到宗教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与特殊价值;在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和运用二章中,既引用、介绍了国家的大量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文,又从宗教徒以及宗教工作者的不同角度讲述了宗教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互关系以及应用原理;而第六章关于宗教事务的领导体制,第七章“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以及第八章“佛教寺院的管理与建设”等三章更是具体的为宗教工作干部和佛教徒提供了工作、管理的依据和方法。第九章“中国佛教协会”主要介绍了中国佛协的历史、宗旨以及工作职能。附录共有十二则,分别引述了中共领袖人物有关宗教的论述、国家的宗教政策和佛教界的规约等,以便于读者查找、学习或引用。全书261问涉及许多热点、难点问题,如四项基本原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关系?佛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吗?以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问,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佛教徒必须掌握的实用知识。同时编者在考虑实用性问题时还不忘时代特色,在当今社会新旧观念正在转轨的时候,编者着重宣传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从而有力地破斥了宗教“鸦片论”,乃至佛教徒“寄生虫”、“消极落后”的思想观点,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为佛教界争取应有的地位。再如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寺院权益与房地产问题极为重视,在第五章中一一提出具体问题,然后再依据理论分别解答。从而为佛教界维护教团合法利益方面提供了重要政策、法规和理论依据,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法音》杂志)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