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入门须知 >

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分别是哪四位?

\

四大译经家之玄奘

  玄奘(约600一664),中国唐代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洛州堰师(今河南堰师)人。少时家贫,父母早逝,十三岁即出家为僧,二十岁受具足戒。玄奘出家以后,四处求学,遍访名师,饱学佛教大、小乘经论及各家学说。随着学识的增长,他发现佛典异说纷纭,各种学派主旨不一,特别是对于成佛的根据和步骤等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为了解开疑窦,他决心西行求法。

  唐贞观三年(629),玄奘离开长安,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再经今新疆和中亚等地,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人了当时印度佛教的中心那烂陀寺。他跟随戒贤三藏学习《瑜伽师地论》等各类论典,历时五年。后来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广泛参学,历时四年。回那烂陀寺后主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

  当时那烂陀寺狮子光根据《三论》批判《瑜伽师地论》,于是玄奘撰写《会宗论》三千颂,融会大乘佛教空有二宗,批驳狮子光的见解,受到戒贤的赞赏。玄奘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亦获大胜。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以玄奘所著《会宗论》《制恶见论》的论点标宗,经十八天大会终了,也无人能予以诘难。玄奘因此名声大振,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大乘佛教徒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尊为“解脱天”。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谢绝了五印朝野多方恳留,携带大批经、像,载誉回国。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一百一十国”,带回大量的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典籍。玄奘回国后,主要从事佛经翻译事业,从贞观十九年开始,至唐高宗麟德元年,带领弟子共译出佛教经论部一千一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称赞净土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从数量来说,玄所译经书占唐代译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

  从质量上来说,与以往主译者多半不通汉文,助译者多半不懂梵文的情况不同,玄奘精通梵、汉文字,且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诣,又亲自主译,因此他所译的经典,精确得当,矫正了许多旧译的讹谬之处,在佛经翻译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通常称他主译的经论为“新译”

  此外,玄奘还把我国哲学古典《老子道德经》和印度已经失传的《大乘起信论》翻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并撰写《大唐西域记》记述了他西行所亲历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概况,涉及的内容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流的珍贵文献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

四大译经家之义净

  义净(635一713),唐代僧人、译经家、旅行家。俗姓张,齐州(今山东历城)人,一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他在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由海路前往印度求法,历时二十多年,游历三十余国,带回梵本经、律、论约四百部。回国后一直从事译经事业。

  义净曾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根本说一起有部毗奈耶》《法华论》等经、律、论共五十六部,计二百二十九卷。义净新译《华严经》八十卷,虽题名为实叉难陀所译,实为义净完成。由于译文典雅,译出后即取代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成为《华严经》的根本典籍。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叙述了初唐时期赴印求法盛况、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会生活面貌等,成为记录当时史地知识的重要文献。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