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详解僧衣颜色的演变史

详解僧衣颜色的演变史

  色彩,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譬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颜色在朝代更新换代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一个朝代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象征性的颜色,“夏代色尚青;商代色尚白; 周代色尚赤。”

  僧服作为出家人的标识之一,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逐渐变迁。汉传佛教僧服与印度原始佛教僧侣的服制比较起来,颜色上相差较远,僧服颜色演变不断。

  佛陀曾对僧衣的缝制、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在颜色上规定,要用“坏色”,不许用上色或纯色,佛陀教导比丘们从树根、树皮、树汁和花提炼染料,破坏衣色的整齐,以此免除对衣服的贪著。

袈裟颜色随部派规定有所不同

  僧衣中,袈裟就是指“染色”、“坏色”,佛在世时,指出了如黄、赤、青、黑、白五大色不许着用。而佛灭后,由于各部派所持律不同,对于“坏色”理解不一,五派之别的僧衣颜色各异。

  为了区分宗派,三衣颜色不一。萨婆多部着绛色袈裟,昙无德部着皂色袈裟,迦叶维部着木兰色袈裟,弥沙塞部着青色袈裟,摩诃僧只部着黄色袈裟……

  虽然五派僧衣颜色不同,但原来的赤色袈裟却在五部通用。

三国时期,以缁色为主

  佛教传入后,《牟子理惑论》中记载:“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可见当时的僧服是赤色的。

  随着,佛教的融入,僧衣在颜色上也逐渐体现了汉地的特色。

  到了三国时期,僧衣颜色趋向于缁色,即黑色之中带有一点红色。有一说,是受到本土道士服色的影响,因而开始称僧徒为“缁衣”。

  “缁衣”与“白衣”是僧俗的对称,三国时,由于天下荒乱,人民困苦,多穿白衣,而僧人多穿缁衣,所以缁衣逐渐成为僧人的指称。

唐宋时,以紫袈裟为最尊贵

  唐朝,为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统治者常表示褒奖,将袈裟赐予高僧,类似于给高僧颁发终生成就奖之意。

  赐紫从唐武则天开始的,而所赐袈裟的颜色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僧衣的颜色发展。

  唐宋时代,三品以上的官员的公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则为绯色。所以有赐紫、赐绯一说,袈裟的颜色与官员的等级颜色相对应。皇帝将袈裟赐给高僧大德,从而紫色也进入了僧服的颜色系列中。如今,栖霞寺还珍藏着乾隆所赐紫衣袈裟。

明洪武年间,僧服色制明确

  唐宋以后,僧衣的色彩自由度较大。

  到明朝洪武初年,完善的僧侣服色制已制定完成。当时佛教分禅、讲、教三类。禅,即禅宗。讲,即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即从事丧仪、法事仪式。

  明太祖下诏规定各宗派僧人常服与法服的颜色,禅僧的常服是茶褐色,青色的绦子,玉色袈裟;讲僧的常服是玉色,绿色的绦子,浅红色的袈裟;教僧的常服食皂色,黑色的绦子,浅红色的袈裟。

清代以后,一般僧人常服为黄色

  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黄色僧衣也一直沿用至今。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