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汉语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经典。亦称《大本涅槃经》或《大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涅槃经 >

大般涅槃经释义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隶 毗磨隶 涅磨隶 瞢伽隶 酰磨罗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罗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罗祇 菴罗赖坻 婆岚弥 婆岚 磨莎隶富泥 富那摩奴赖绨

  【纯陀品第二】

  这一品主要是说,佛接受了纯陀的最后供养,而拒绝了纯陀请佛久住,莫入般涅槃的请求。为此各自阐述理由。

  纯陀与其同行共十五人,为优婆塞。大胆的站出来,顶礼佛足,悲感流泪,欲从佛这里为众生求得功德资粮,恳请佛接受最后供养。

  最后供养。这里是指佛住世入涅槃的饮食供养。与以后的舍利、佛像、塔等供养一样。区别在于佛用有形之体受有形于供。而后者供养是无形无相之体,受有形于供,所得功德不一样。可比喻为父母在世尽孝和逝世尽孝,虽都是孝,但有区别。“施食有二,果无差别,具足无极限供养。”佛为让众生断除贫穷,常得富贵安乐,长寿和有智慧,接受了纯陀等十五位优婆塞的最后供养。我们这个世界一切福报从供养得。离开供养,无福可求,无福之慧也是空慧,不能成就功德。佛告纯陀说,世间最具足的供养,也可称最大的供养是,一者受已成佛,二者受已入般涅槃。而且,这二者供养所生功德一样。

  这时纯陀有点不服气说,这二者的供养所生功德不应该一样吧?先供养者即牧羊女供养时,佛还是众生,不具足佛的智慧,不能让众生具足供养功德,不能让施者尽除烦恼。受施者还是杂食身、烦恼身,可能以后会感业而着善恶两边之身,是无常身。只具肉眼,受已得命、色、力、安、才。而后供养者,供养的是佛,是无烦恼之身、金刚之身、法身、常身,不受善恶业感召之身,具足六度和佛眼、慧眼,受施者无命、色、力、安、才。怎么说二者供养一样呢。佛说我无量劫前就已经没有杂食身和烦恼及善恶业感召身了。当初受牧羊女供养后,即见佛性,成佛破魔与今日入般涅槃破魔一样。所以说二者供养功德一样。虽当初没说十二部经,但早已通达,今天说了早已通达的十二部经是一回事。所以,两者供养功德一样。“牧羊女所奉乳糜,我实不食。”“汝最后所供,实亦不食。”

  化身佛是报身佛的意生身,可化无量亿。这些化身佛性不食供养,也不入涅槃。而化身佛性成就之肉身佛,要示现受食供养和示现入般涅槃。简单地说,佛性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示现的肉身还要遵循世间法则,也在遵循毗卢遮那佛法性自己的法则,“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

  纯陀和牧羊女一样,都是菩萨化现而来。供养佛入涅槃的功德要大于大梵天王的功德。所以说,生世为人难,佛出于世难,值佛生信闻法难更难;遇佛入般涅槃难上加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纯陀见佛能接受最后供养后,便向佛请求,请佛住世。请佛住世的功德是人得长寿。我们今天请佛像供养等于请佛住世,种下长寿之因,将来必得长寿之果。

  佛说(这里的“佛说”,为方便讲法故,是对讲经的解释说,可理解为按佛或菩萨的原意说,其他类同,特说明一下。)“不应请佛久住于世。”因为在此世界,一切有形相者,包括释迦牟尼佛和今天的佛像及一切行做,都被无常的规律所支配,有为的行做必被破坏掉。无为之佛必示现有为之佛形,来度有为众生去证悟无为境界。佛这么说,是破众生有的执着,依法去修证,去自度慧命。破假有为妙有。这是佛的真慈悲。可以说,真佛寿命无量,真常妙有,但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贪求万岁的人是道士,只是看尸鬼。如果你是真修行者,你会在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真正化身没入涅槃,法会还没散。当你拜佛真身舍利时,你会感应到佛的真身妙有。当你讲佛经讲出佛的本意时,你会观到佛带领百千菩萨与天王等亲临道场,让讲法者生信心,让听法者生欢喜心。有时道场祥瑞百端,异香不散。让听法者似如虚空。所以,我告诉诸位,哪里有讲大乘经典者,一定要拥护道场,赞叹讲法者。在此世界弘佛正法太难太难了。宁可自己死一千次,都不对讲法的法师说一句不恭的话,何况诋毁。业报太重啊。我鼓励诸位,去证真实法,究竟断诸有。此身苦所集,一切皆空无。

  【哀叹品第三】

  这一品主要是讲,六趣众生闻佛将入般涅槃,心生愁恼,恳请佛慈悲众生,不入般涅槃,请佛住世。

  纯陀去办供养食具之时,地有六种震动。一是震动的范围,地球至大梵天;二是震动的原因,佛降生、成道、转法、入涅槃。三是震动的次数,六种震动就是让六趣众生感应到有大事发生。四是震动的大小,大动带小动。大动是众生普遍感应,小动是让众生普遍欢喜或惊怖。诸天人、龙等八类众生身毛皆栗,同声哀泣,表现既恐怖又痛苦。举例说,您如国王,我们如诸子,心爱我们又教技艺等生存本领。今天又要抛弃我们。我们不愿让您放舍,请您久住不入涅槃。理由一,而于诸法,复生怖畏。不懂佛经的人,不知害怕。学佛懂了佛法的人,害怕学不好堕地狱。理由二,初学佛法,未得安乐,未离诸苦,害怕不能成就。理由三,佛有密藏偏教给文殊等菩萨,没有普度众生。我们想佛不是不教,是没来得及教。理由四,少者无智,老者业重,病苦未脱生死,险道者二十五有:即三界火宅是,四恶趣,四大洲,欲界六天从四王天至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从初禅天至无想天;无色界四有,从空想天至非想天。

  这时,佛没有直接回答天人、龙等所请所问,而对诸比丘说,你们不要向天人等愁忧啼哭,当勤精进。间接的对诸天人等作了回答。

  佛接着说,诸比丘有什么疑惑,当皆当问。“汝等遇我,不应空过。”无量劫中,我为汝等比丘舍身命财,你们应珍惜这个机缘,不应放逸。不应取此虚伪之物。这里的“虚伪之物”是指诸比丘贪着小乘法,不得究竟,以下心得少为足。

  佛接着说,你们诸比丘,虽身披袈裟,乞食,去除须发,却不知求大乘法,如进宝山而取石头,取真金才是大乘法。

  佛接着说,解脱之法,如来之身,佛的大智慧,没有涅槃。为众生故,是肉身示现入涅槃。就我们这个世界而言,佛传给弟子的修行身心、解脱生死的方法,在一万两千年里佛法住世,谁依法而行,谁得解脱。佛的化身即如来之身,在佛法住世的时间内自然住世,只是不以肉身住世。佛的大智慧法藏,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是为了众生不贪诸有,知空、苦无常,而求出离世间,而肉身示现入涅槃。

  诸比丘闻佛意当涅槃,表现忧悲痛苦。向佛提出几个请求,第一,请佛快给我们讲无常苦,空无我。第二,我等今者皆未得度,佛怎么放舍我们而入于涅槃。第三,我等今者还为烦恼所缚,不知如何解脱,佛怎么放舍我们而入于涅槃。第四,我等久病未得安稳,佛怎么放舍我们而入于涅槃。第五,佛当为我们施法药,让我等得醒悟,而入于涅槃。第六,佛让我等修行除慢知空无我等,我等也这么做了,但不得究竟。几个请求的目的是请佛住世。

  佛对诸比丘说,你等善能修行诸法,但有三种修未达实义。第一,但知文字。第二,颠倒生心。第三,有我修行。今当告诉诸比丘达实义的三修法。因为世间有苦者计乐,乐者计乐;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思颠倒法。众生必然产生想、心、见三颠倒。所以,众生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但知文字而不知义;颠倒生心,有我修行。即执着有无两边修行。第一,知文字意修行。第二,远离四颠倒修行。第三,依无为法修行。这样修行可化作世间的常乐我净和出世间的常乐我净。世间的常乐我净有字无义,出世间的常乐我净有字有义。即世间圣人的肉体要入灭,是诸法空相;出世间的法身无入灭,是诸法实相。

  诸比丘说,佛您永离四颠倒,了知常乐我净,为什么不住世一劫或半劫,令我等也离四颠倒。我等如何止住身毒,修于梵行。我等也应当随佛入涅槃。

  佛对诸比丘说,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如国王出巡,将国事付嘱大臣。迦叶是有智慧的人,能以方便力,巧取水中宝珠,可为你等依止处。入涅槃是证得,不是说得或随佛而入。

  诸比丘说,佛您以前教我等诸法无我,如此修行以后,可以成就,得入涅槃。今天佛您入于涅槃,我们却不能,这是什么意思?

  佛用一个例子回答诸比丘,即用国王、旧医、客医、乳药治病加以说明。国王者,我等心是;旧医者,我们的思维是;客医者,佛法是;乳药者,世间诸法是。国王之心愚迷无智,旧医之思维顽愚骄慢,客医之佛法方便技艺,旧医之思维只知世间诸法之乳药。客医之佛法既知世间又知出世间乳药。乳药之世间诸法,既可善人又可毒人。即众生种性不同,根基不同,度脱的方法也不同,适应学净土的不能用禅密法,反之亦然。但总归其一,出世间法不离世间法,不管修什么法,殊途同归,诸法无我时,一定得入涅槃。可现在你等比丘还未得诸法无我之实。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

  涅槃降魔咒

  阿磨隶 毗磨隶 涅磨隶 瞢伽隶 酰磨罗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罗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罗祇 菴罗赖坻 婆岚弥 婆岚 磨莎隶富泥 富那摩奴赖绨

  【长寿品第四】

  佛接着对诸比丘说,你们对戒律有何疑问,今天都可以问,我当给予解说。

  诸比丘说,我等无有智慧,于诸戒律不知问什么。我们如同一位一百二十岁的老人,体弱多病。有一位富人要远行他方,将宝物多存放在老人这里,老人无有子女,命终后所寄存宝物尽皆散失。佛要把佛法之宝物存在我们这些声闻这里,就如同富人把宝物存于体弱老人这里一样。

  佛又对诸比丘说,你们今天若请法能利益一切众生。

  诸比丘说,佛您应该将佛法之宝藏寄存于菩萨那里。如年轻人有妻子儿女,家宅兴旺,会保证富人寄存财宝不散失。佛若将佛法付嘱于大迦叶、阿难及诸比丘,这些人也如同老人,悉皆无常,使佛法不得久住。反之,佛法久住于世,利益众生。诸比丘说到这里,都沉默不语了。

  这时,佛对大众说,我之寿命不可称量,我说妙法不可穷尽。你们随意咨问。

  佛这么说以后,有一童子菩萨(在古印度时,未结婚的青少年称童子,下边统称为童子菩萨。)姓大迦叶,从坐起对佛说,我不多问,但佛您能听,我才敢问。这里大家要注意童子菩萨四字。童子有姓是人,又不同于四众弟子。什么人是菩萨唯佛知,而我们四众弟子,以声闻或凡夫境界,用颠倒知见衡量不了别人。童言无忌,表示菩萨纯贞境界和佛法真常。

  佛赞许后,童子菩萨向佛请法。共问了三十二个为什么。童子菩萨并表示,我们请法是为了顶戴恭敬守护佛法,如大臣守护国王的宝珠一样。同时,为增长广深智慧。

  从第四卷开始至十六卷,佛广说童子菩萨所请。因为是菩萨请法,佛说法对象重点是菩萨,可理解为佛教化菩萨,菩萨行持佛法。佛教化众生如何发菩提心,菩萨以身示范众生具体发菩提心。菩提之心,成佛之心是也。我们学佛、念佛,修行六度万行,是为证得佛果。又不为证得佛果而证佛果,而为承传佛的家业,广度众生而证佛果。在世间法空的境界上,又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在出世间法,定的境界上,又有愿力牵引,因缘汇合,妙有法喜。

  这时佛对童子菩萨说,我为你说佛如何得长寿之业。佛的长寿之业是以因地菩萨因缘修行而得,菩萨以此业因缘修行必定成佛。如王子犯罪坐牢,国王怜爱自己犯罪之王子,亲自去牢房探视。菩萨如国王,欲得长寿,应该怜爱一切众生,如对犯罪王子想。一生慈悲心,自己不杀害也让众生互相不杀害,即让众生守持五戒十善;二来三界,菩萨化现到三恶道等六趣众生中去,安慰众生诸恐怖,教其离苦解脱之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