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六祖坛经 >

透过《六祖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的区别

贤亮法师:透过《六祖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的区别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因为这是六祖大师将佛法实践后,从自性之中流露出来的理趣,弥足珍贵。

  近代的大学者钱穆认为,《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经典作品,同时也是探索中国文化必读的典籍之一,自唐以来,即备受推崇。在中国佛学史上,《坛经》有着承前启后的力量,更是我们学人不可不读的宝典。

  既然要透过《六祖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那我们就先要了解什么是顿?什么是渐?

  顿悟是指不经历阶梯次第,直指本源,顿时开悟;渐悟则是由浅入深,渐次悟入。

  狭义地讲,顿悟就是闻法即悟;渐悟则是逐渐觉悟

  广义地说,顿悟与渐悟是就修行者见道证悟的时间快慢、过程长短而言。

  禅宗则认为渐悟是藉教悟宗、渐次修证的。而顿悟的宗旨即是十六个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普遍的看法是,重视从经典出发理解,以文宇语言宋传达佛学和禅法的即是渐悟;提倡教外别传,认为佛教的真髓,禅法的密意,不是文字和语言所能表达,只能以心传心。这种对语言文字的超越性,才能表现出真正的禅法和更高的悟境即是顿悟。

  而六祖惠能大师则认为,本来正教是无有顿渐之分的,“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正如六祖所言:“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假名。”

  从六祖大师的话中可以得知,顿与渐是根基利钝的问题,不是法的问题。从应机的利钝说,直接的开示悟入就是顿悟;如需种种方便,渐次修学而悟入的即是渐悟,那么顿悟和渐悟在修学当中分别起什么作用,又如何修行呢?

  神会大师曾言,六祖所传的为南宗顿悟禅法,神秀大师所传的是北宗渐悟禅法,称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南顿北渐”,成为了法门对立的实质。

  其实神秀大师所传的北宗禅法,完全继承了以心为宗的东山法门,重视经教,奉持《楞伽经》,提倡藉教悟宗。同时也重视坐禅念佛等。其宗旨是“直示净心,顿成佛道”。

  神秀大师禅修的最主要法门就称为“离念门”,讲究“摄心拂尘”,提倡“先念佛名,而后令净心”。这一个“净”字,就是北宗禅法的要诀。如何净心?就要先离开妄念,直观内省,克尽染心,显露净心。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次第修行才能达到如神秀大师在《大乘无生方便门》中说:“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所谓“净心”,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不见不取不执着,能做到净心也就顿然达到佛地了。净心和离念是密切相连的,离念为方便,“净心”是目的。神秀大师所提倡的禅法,“摄心”力量更强,可理解为由戒生定以发慧。

  六祖惠能大师所立南宗禅法的主旨为单刀直入,见性成佛。既倚重经教,又主张摆脱经教明相的思想束缚。强调自证于心,不外求佛。惠能大师在《坛经》开篇中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即为六祖演说顿教法门的总纲。指出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本自具足的智慧德性。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六祖提出直接从见闻觉知中去悟入,正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其禅法宗旨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不是不起念,是要不起妄念;无相是不执取万物的差别相;无住则是没有任何执着的一种状态念是本性所起的作用,把握当前一念,只要“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就是“见性成佛”

  六祖惠能大师所提倡的禅法,一方面主张立言说、依文字,讲众生在迷时要以经教言说来提高知解;另一方面又强调自性具足,心向内求,真正的觉悟是不假语言文字的,要用智慧观照,才能证得。这两个方面在《坛经》中得到了统一。同时也强调定慧一体,“定慧等学”。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禅学的框架,改变了“念佛净心”的东山法门。

  那么顿悟和渐悟在《坛经》中是如何体现的,对于当今和未来的中国佛教又有哪些意义?对我们学人又有什么影响呢?在《坛经》中,六祖初见五祖时,二人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答。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来干什么啊!”

  六祖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道来拜见您,只求作佛。”

  五祖就说了:“你是岭南人,又是揭獠,如何成佛?”

  六祖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瘘撩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这时候五祖还想说些什么,但见徒众皆在左右,有些话就不方便讲了,于是派六祖随大家一起在寺里劳作。

  六祖又讲:“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本性,此即是福田,和尚还教我去干什么活?”

  五祖道:“你这个揭獠根性太利,不要多言,赶紧干活去吧。”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了解到六祖绝对是利根之人,那么五祖为何又让六祖到槽场劈柴、舂米,而且一干就是八个月。难道这八个月中,真的就没有机会传法吗?我看不会。我们都知道佛陀的福德与智慧都是圆满的,这正是佛教的核心——解行并重。

  智慧是对佛法的理解,而福德则要通过行持来圆满。如果福报不够,修行的障碍就会有很多,让六祖去干活,即是一个培福的过程,也是一种行持。古德讲要以福养慧,福报具足,学习和修行都会顺利无碍,因缘成熟之时,自然可以点亮我们的智慧之灯。

  后来五祖传法给六祖前,让大家作偈颂,看淮若是见性了就将衣钵及法脉传给他。接下来的故事大家耳热能详,神秀大师就作了一首偈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到后,明白神秀大师还没有见性,不过依此愒颂修行可得大利益,就让门都来持诵。六祖听说后,也请人在墙上写了一首偶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看后都很吃惊,五祖看到后怕有人来害六祖,就用鞋子把偈子擦掉,说也未见性。后来五祖深夜为六祖讲《金刚经》,六祖听后,悟得万法不离自性。遂云: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这时五祖知道六祖已经觉悟了自己的本性。由此可知,在这之前六祖还是没有彻底觉悟的,之前的那首偈颂悟到什么程度,五祖并没有讲,那之前六祖的所言所行,我们是否应该学习呢?这也是一个问题。正如印光大师所言:“秀大师之话,悟与未悟,依之皆有益。六祖之话,若末实证,依之则其祸不浅。”

  再者,关于神秀大师所作的偈颂,五祖虽认定还未见性,但也并未否定神秀大师的偈颂。而六祖大师所作的偈颂,可以说是建立在神秀大师偈颂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神秀大师所作的偈颂,也不可能有惠能大师的这首偈颂。

  神秀大师十三岁即出家,年少博学多闻,深入三乘佛学要旨,四十六岁时参谒五祖弘忍大师,服勤六年,后被誉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后又应武则天的征召入京,不多时,声名大盛,被奉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世寿一百零二岁,后事备极哀荣。

  神秀大师虽未得五祖付法,然能为帝王所器重,化导京畿,弘扬禅法,其对禅宗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

  后世有人讲六祖大师所传的是顿悟禅法,而神秀大师所传为渐悟禅法。虽然两人的禅风回异,其实只是两人所传禅法侧重点不同而已。可以说渐悟是顿悟的基础,顿悟最终也必然是渐修渐悟之结果。两者紧密相连,是无法彻底分开的。

  禅宗的宗派形成,直到六祖惠能大师才大放异彩。大师将禅法加以综合、创新,从禅学理论、禅修方法、培养门人等方面,全面地创立了禅宗宗派体系,并将禅法弘传到平民百姓之中,其后发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弘传天下。

  《坛经》的问世,不仅是禅宗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他将禅宗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禅宗不立文字,并非不依文字,教外别传,并非不依经教,而是要不拘泥于文字、经教。

  须知文字、经教是“标月指”,目的在于引导我们见自本心,悟自本性。太虚大师曾说:“所谓宗门,实到惠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澜壮阔。”大家认为,禅宗史上,证悟最高,贡献最大,当数六祖惠能大师。

  以上是学僧对《六祖坛经》的一点感悟,并透过体相用三方面,结合《坛经》来看顿悟与渐悟。

  第一就体上来讲,顿悟与渐悟是因人而立,目的都是让我们成就佛果

  第二从用上来说,顿悟与渐悟在修学中只是侧重点不同,渐悟可以说是顿悟的基础,而顿悟则是渐悟的结果;

  第三以相上来看,惠能大师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程度最高的宗派,此后日益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这一格局至今未有改变。并且影响到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禅诗、禅画、禅武、禅茶等等。还有应运当今时代而创立的生活禅。

  禅,不仅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禅,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更升华了中华文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