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我眼中的《金刚经》

妙缘法师:我眼中的《金刚经》

  尊敬的各位评委,主持人,各位居士,大家好。

  学僧法名妙缘是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第三届本科的一名在读僧。

  众所周知,禅宗六祖惠能是因《金刚经》而悟道的,而我们的老院长茗山法师曾开讲过《金刚经》。末学斗胆追䋸祖师大德相的思想脉络,尝试从信、解、行、证四个方面给大家讲一讲我眼中的《金刚经》,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什么是信?信是信仰,信仰就是信佛如信真理。《大智度论》有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金刚经》“正信希有分”里说“如来悉知悉见”,所以我们要巩固信仰和道心,正确的信仰佛教,符合正确信仰的知见,才是正见。在此,正见和正信并不矛盾,他一个中心,各有表达。

  比如说有些人到庙里礼佛,如果心想事未成,便说菩萨不灵。我读过一首打油诗,这里和大家分享:“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出门望晴天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可见信则道源功德母,一切善法由之生。如佛所说,三乘十二分教,在我看来,如果对其中某些观念不当机,这也是我们境界不够,无法理解,但佛所说的,肯定是对的。

  其次,什么是解?解就是正解。为什么《金刚经》如此通俗易懂,如此容易让人接受?如我千百遍诵读《金刚经》,发现其中光问句就有111个!这111个问句,就是111个问题,也是佛陀为你解决了111个问题。不用你问,佛陀和须菩提都已经替你问过了,答案也直接告诉你了。你只要如理修行就好。

  《金刚经》中有一品叫“知见不生”。不要生那种生灭的见解。要生符合《金刚经》本意的那种知见,符合般若的知见,符合缘起性空的知见。我们读书要理解,理解了才能去用,那怎么理解,要正确地去理解,要有正解。佛陀是世间解,什么都会。我们历代的高僧,对佛经的理解,从汉朝到清代,每一个宗派,都是这些宗派创始的高僧对佛经从理解而生发出智慧的呈现,这就是解的层面。

  依正解起正行,如理作意。那么作为读佛学院的学僧,我们不光要正确理解佛陀的经文教义,也要正确去理解其他文化课,用佛教的话来讲,这都是正解。以此类推,只有获得正解才有正见。在此我想到两年前到栖霞求法。在我心中原以为佛学院只是一帮老参带着徒弟打坐念经礼佛而已。到了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以后我才发现,和我所想象的完全不同。在学校,我们不光要打坐念经礼佛,还要和社会接轨。这里和社会大学并没有本质差别,学修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理念更加客观全面。学院组织我们参加各种法会、论坛、比赛,培养了我们的见识和胆略;法师为我们讲授唯识禅宗、天台、三论、净土戒律等,增加了我们的学识智慧;学院还开设了时政、宗教学、文学等文化学科,增加了我们的人文素养。这些都是对我们见解上的开扩。

  再其次,《金刚经》中的行持法是什么?《金刚经》上讲的净心行善,以清净心行善法,以般若的思想行六度,这需要我们实践躬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金刚经》中的‘布施’,总共出现21次(一次是供养),涵盖了财布施,法布施,菩萨施,清净施,无畏施等。‘持戒’,原文有载“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忍辱’,有3处,一者:“为哥利王割截身体”,二者:“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三者:“知一切法无我,而得成于忍”。‘精进’,在我看来,在《金刚经》中即是发心受持读诵。《金刚经》劝发心共9次,什么是发心?就是初发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金刚经》中共劝人受持、读诵共21次。‘禅定’,我认为最典范的一则偈子则可以概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看我们历来的祖师大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求离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如百丈怀海禅师在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也许正是老禅师的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矩才能一直传承到今天。有人以为参禅,不但要摒绝尘缘,甚至工作也不必去做,认为只要打坐就可以了。其实不做工作,离开生活,哪里还有禅呢?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绝不是懒惰的借口。

  前面我们所说的解叫做正解,现在我们所讲的行,叫做正行,依正解起正行。然后由解来指导你这个信的行动就是证。在此我又想到我们学佛的目的,我们学佛不是为了空谈而是求得解脱。佛陀讲“空”,是为了让我们不著于相。“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而不是让我们既然空了,就不管不顾了。这只是一种方便,并非究竟。《金刚经》所证得的又是什么呢,是诸法实相,诸法空相,是般若的义理。但是佛法除了智慧还有慈悲,慈悲如前所说,在“行”上要做很多事情,我们只有,有了密集的行为付诸行动。而这些符合正知正见正解的行为,落实在在生活上,在躬行上,我们才能够证得一定的境界。比如说声闻有四果,圆觉有辟支佛果。然后佛菩萨十地,有52个阶位。都是需要我们去证的。怎么去证?做事即证,但是做完之后,就不要执着了。我不禁想到了赵朴初先生。赵先生20岁开始信佛、持素,一生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为佛教为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87岁时,顶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头衔,见到印顺法师,依然愿意持居士礼,顶礼法师…………

  最后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知道,净土宗有信愿行,那么我们今天讲的信解行证,虽然是从《金刚经》的角度,但是我个人觉得,也是吻合的,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宗派,都是要落实到行为之中,那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的信解行证。在落实到我们生命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解行证。都一个这样信解行证的次第,这样一个内心的一个尺度在那。就像每个人做事、做人,有每个人做的那个准则一样。那世间的人都这样,何况我们出家学佛呢?世间人做人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何况我们修道之人呢,更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了,这种准则从我个人看,信解行证就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准则,按照戒定慧,走信解行证的路线,走近佛陀,走向彼岸

  同修们,让我们今天结缘建康,天天拥有健康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善心佛弟子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