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华严经 >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经句出处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唐·实叉难陀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第十六》

经句语译

  了知一切法就是心的自性,即能成就智慧之身,别无他处可悟。

词语解释

  自性:自体真实不易的本性。

经句的智慧

  本句说明的是初发心即成等正觉的道理。初发心时,现前之法即是无上菩提;了知一切法即是心的自性,是现前之相。初心是开始,正觉是终点;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智慧之身,也就成佛了。

  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曾解说一切法即心自性:“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乃至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镜中相。《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能遍兴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恶受苦受乐,与因俱故知一切无非心也。”“三界唯心”即是说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的所有现象皆由一心所变现。离开此心,就无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尘的种种境界,就无一切相;即使分别自心,因为心不能看见心,也无相可得,所以说一切的法就如同镜中的影像一般,是幻非真。

  宗密大师强调的是如来藏,认为一切的善恶苦乐皆源出于此。

随喜思惟读经

  本句意义可开演为“十玄门”的第四门“诸法相自在门”,取其彰显即始即终、即同即异、即有即无、即多即一之理。

  以“金与金饰”为喻,如果金子的本体,经过打造,金子本身不见,都变成各种金饰。若能把这一切金子的首饰相,再熔铸回复,就变回金子的原貌了。此体、他体都是一体。

  就本体而言,一切诸法相即兼容,不相妨碍。此门分为同体相即与异体相即两种,前者就好比前面所举“金与金饰”的例子,是金子代表金饰,不相矛盾,同体所以不否认他体的差异。后者即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即是一,千江映影即为多;而又一多无碍,相即兼容。说明了一成一切成,一多相即,圆融无尽的道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同样的道理。水滴的形成,是因为因缘具足而成,水滴就是“色”;一旦因缘改变,阳光变强了,温度也升高了,水滴就“不见”了,应该说是蒸发了,回到大气之中,这个过程就是“空”。如此说来“诸法相即”与科学领域的“物质不灭定律”似有互通之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