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么?

  五、人类发明语言,这是了不得的发明创造。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一个非常重大的飞跃。

  我们,通过语言可以彼此交流,凭借语言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如《楞严经》卷五所说:“言妄显诸真”。禅者认为,语言依然是因缘条件下的产物,有其局限性,它无法完全表达禅境,更不等同于真理,不能当“真”,所以称“言妄”。但是,可以“显诸真”,可以把真理表达出来,可以表达抽象的概念。

  如果,有人执着语言就是真理,那么反而是找不到真理。《楞严经》卷二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能因“指”看“月”,不为“指”所迷惑,这是禅者。但一般俗人就如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四中所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以“指”为“月”,误了大事,也失去了“指”的作用。

  《善慧大士语录》中说到,善慧大士受“梁武帝请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单击,便下座。帝愕然。”宝志禅师说:“陛下!您明白吗?”武帝说:“不明白!”宝志禅师说:“大士讲经结束啦!”这正合《金刚经》的义趣:“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真理是不可言说,所谓“言语道断”,“不可言宣”,当你开口,已非本来面目,已非真理。另外,语言还有种种过失,如表达不妙,就有可能造成误会,坏了大事。喜欢讲话的,不可不留心。

  《华严经》卷24说:“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着无言说。”虽然如此,禅师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会运用语言技巧,如《六祖坛经》六祖就讲了许多禅话。禅师开口,目的无非是逗引禅机,让汝悟明心性,绝不谈无聊之语。

  语言是虚妄的、不真实的,但能够显示真理。然而,说到究竟处,“虚妄”与“真相”都是虚妄,真理也是不真实的,真亦假,这就是《楞严经》卷五所说:“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六、发明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重大的一个飞跃。好的文学作品,在佛教中称文字般若。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就是文字般若。佛教重视文字,重视知识,倡导“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宣誓“法门无量誓愿学”。

  在《五灯会元》中,我们看到古灵神赞禅师说:“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真理在书本中,真理在文字里,大家要爱惜书籍。你要去阅读,但你更重要的是要去思考,要去发现,要去参,要去悟,否则,成了书呆子,成为投纸窗的苍蝇,一百年也出不去,一百年也没有成就,一百年也开悟不了。禅者能从文字中悟道,从文字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能从心地上、实践上下功夫,发明心性。

  有时,实践行动,比喊口号、天天作报告、玩文字游戏来的重要。六祖就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六祖坛经》第七卷)执着文字,见不到佛性。

  德山禅师钻研《金刚经》,想在《金刚经》中寻觅开悟之道,终于写出一部《金刚经青龙疏钞》,非常得意。他挑着《青龙疏钞》离开四川南下,来到湖南澧州龙潭寺。

  一日晚上,他跟龙潭禅师交谈,久久不肯离开,龙潭禅师说:“这么晚了,你为何还不回去休息?”

  德山禅师说:“外面太黑,我走不了。”

  龙潭禅师就点一支蜡烛递给他,正当德山禅师伸手来接蜡烛时,龙潭禅师就把蜡烛的火给吹灭。德山豁然大悟,悟到什么?悟到佛性。第二天,德山禅师就将一部厚厚的《青龙疏钞》在龙潭寺法堂前,举一把火给烧了。

  道在哪里?佛性在哪里?佛性原本光明照亮,只因贪嗔痴等无明烦恼,而成痛苦黑夜。当烦恼熄灭时,当下就是光明世界,当下便是佛性。佛性本来就有,你却不知。佛性就在身上,你却去《金刚经》里找,你却去身外到处找。找错方向,永远就找不到佛性。

  点亮佛性光明,不能全靠师父,不能全靠文字,不能靠纸上谈兵,不能靠天天写报告,关键在于自我觉醒,靠自我觉悟,靠行动靠实践,在当下。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