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什么?

  三、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小时候跟随母亲到寺院拜佛,“指佛像问母:‘此是何物?’母曰:‘是佛。’师曰:‘形容似人无异,我后亦当作焉!’”(见《五灯会元》卷三)“亦当作焉”,是每一位学佛人的美好愿望。

  百丈出家,后跟随马祖道一禅师习禅。“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师)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五灯会元》卷三)佛性如如不动,何曾“飞过去”?有没有搞错?亦没有“飞过来”。野鸭子东西南北飞,佛性还是“安然”在这里。

  第二天,“祖目视绳床角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于旧处。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自此雷音将震。”(《五灯会元》卷三)这是受“一喝”而悟道的祖师。

  百丈悟道后,住在洪州大雄山百丈岩(今江西奉新县),“参玄之宾,四方麇至”,振宗演教,制定清规,“不念名闻利养衣食,不贪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作务执劳,必先于众”,大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五灯会元》卷三)

  百丈禅师,种菜耕田等劳动作务,必争在大众之前,非常积极。虽年事已高,还是这样,不敢懈怠。主管者于心不忍,恳求他不要天天如此这般劳作,要保重禅体,他老人家就是不听。实在没有办法,主管者只好偷偷地把禅师的劳动工具给藏起来,这下总要休息了吧。劳动时间到,百丈找不到劳动工具。吃饭时间到,主管者请他:“请用斋。”他说:“不吃饭!”“是不是生病了?”他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原来是没有劳动,所以,就不吃饭。

  禅师,热爱劳动,欢喜劳动。开悟了,不是不劳动,还是劳动,而且更积极劳动。禅师劳动与我们所不同的是,禅师劳动充满喜悦,不为劳动所烦恼。

  四、进入佛寺,在第一道殿堂的天王殿正中,我们会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口常开、慈颜善目、大肚翩翩的弥勒佛像。左右还有一副名震中外的对联,上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便是禅者悟后的“心量”写照。

  《六祖坛经•般若品》中载,受韦使君恳请,六祖登法座为大众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时,讲到:“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又说:“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

  虚空可以包容乌云彩虹、云团星球、大厦草房、江河湖泊、高山丘陵、好人坏人等等,我们这个灵光独耀的心性也是“尽同虚空”,能够包容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等万事万物。特别的是,虚空包容万物,而自无有苦乐增减,如如不动,心性亦尔。

  妙明真心,就如同我们平常所想念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周遍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恒河沙那么多的星球都在心中。禅者悟到的就是这个,也可方便称之为“心”。怕你执着、胡思乱想,也可以取名为圈圈○○,也可以一笑了之。

  寒山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是真实讲述因果报应的事实。但是,禅者是天天要祝福他,希望他改恶修善成佛。不是等着看他的衰事。

  我们一般人就是以牙还牙,对“恶我”者,不能包容,大家鼓吹反抗。不反抗,包容忍让,那坏人就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了?那坏人不就越来越多了?这是凡人的世界,利害得失的世界。于是,报仇报仇,怨怨相报,恶报循环,没有终期。禅者,心包太虚,包容忍让,以德报怨,无怨无悔,笑口常开。

  在禅者看来:(一)一切众生,包括坏人都是我们过去父母,都是一等亲属,都是诸佛菩萨;(二)以德报怨,才可以截断怨业循环;(三)崇尚感化教化的力量;(四)强调建立制度,禅规戒律就是制度;(五)人人要包容。佛法讲包容,是对大众讲的,不是你要包容,他就不要包容,是人人必须包容。如果,有侧重的话,那是要求“强者”的成分比较多,所谓“强者要包容,弱者要忍耐”。要“大力者”包容,目的在于保护弱者;(六)人人包容忍让,就没有“恶我”者。就像人人不偷,就没有贼。某些国家郊外就没有贼,家家门窗都是落地玻璃。

  禅的世界,本来就没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何来“忍他、让他、由他、避他”?引一句惠能六祖的话,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贼,何须提防。

  现代文明世界,有一点点点,接近禅的世界。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