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普通疑惑与解答

  587、如何认识佛恩广大?

  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无住。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我等纵使粉身碎骨、肝胆破碎、以致献出生命,佛恩永劫难报!

  甚矣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何以言之,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妄于六尘境中,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由惑造业,由业受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佛于往劫,知此事已,即发大愿,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同悟本具佛性,同出生死轮回,同成无上觉道,同入无余涅槃。从兹普为法界众生,久经长劫,行菩萨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六度齐修,一法不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行施也,国城妻子,头目髓脑,悉无吝惜。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

  只此布施一行,尚非劫寿能宣,况其余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四摄、万行乎哉!及至惑业净尽,福慧圆满,彻证自心,成无上道,普为众生,说所证法,直欲同皆得己所得。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复随机施教,令其随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毕,即入涅槃,犹复不舍大悲,于他方世界,示成正觉,以行济度。如是示生此界他方。固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为照世故,出没无住。亦如船师,为渡人故,往来不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1001页 佛遗教经解刊布流通序)

  588、佛教与儒教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世人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哀哉。

  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

  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58页 复汤昌宏居士书)

  589、如何处理好理与事的关系?

  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唯有仗佛力净土法门,亦可永出轮回。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25页 与佛学报馆书(节录))

  590、执理废事有什么害处?

  执理废事者,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有一班掠虚汉,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或由阅教参宗,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而了无所用其若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贪嗔痴即戒定慧,何须制心摄身,无绳自缚。此种见解,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者,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46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591、什么是真谛和俗谛?

  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

  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现。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64页 宗教不宜混滥论)

  592、什么是真无生忍?

  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63页 复袁福球居士书)

  593、悟、证的含义是什么?

  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83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94、为什么念佛人不可祈求大彻大悟?

  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得大彻大悟,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不能,不如老实念佛,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

  念佛阅经,悟二空理,证实相法,乃约省悟修持,示现因后果。且勿笼统自任,谓现生便能如是。现生证实相者,非无其人,恐贤契无此善根。若不详陈其故,或致妄期圣证,则志高而行不逮,久而久之,必致丧心病狂,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求升反坠,弄巧成拙。究其结果,难免永沦恶趣,不但埋没己灵,实为孤负佛恩。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

  若约宗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亦然。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

  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

  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70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95、《往生咒》需要学梵文吗?怎样持咒利益大?

  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余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余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 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596、出家的条件是什么?印祖为什么不鼓励出家?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宏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以顿脱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造恶业,己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如是则一尚不可,何况众多。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今之为僧者,多皆鄙败无赖之徒。求其悠悠泛泛,持斋念佛者,尚不多得,况能荷家业而续慧命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2页 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

  597、五伦中为什么没有列老师?

  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丽泽互益,则属于友。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故五伦之中,不列其师。

  夫人生大伦,其数唯五: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而父生,师教,君食,三者相等。何五伦之中,不列其师?不知师有成我之德者,则属于父;诱掖奖劝,以达其材,则属于兄。孟子谓师也父兄也。次则丽泽互益,如二月互照,二手互援,则属于友。(朋从二月,友从二手,古文友作“ ”,又,手也, 系又之变体,)故佛门每谓寻师访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1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598、舍利是怎么回事?

  舍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 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舍利也称身骨或灵骨。

  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有一远游未归,及归致祭像前,感慨悲痛,遂于像前得舍利者。长庆闲禅师焚化之日,天大起风,烟飞三四十里,烟所到处,皆有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余。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意是精气神所炼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88页 复郦隐叟书)

  599、佛弟子为什么不可妄学济公吃肉?

  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妄学,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故饮酒食肉不可学。

  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济公传》有几种,唯《醉菩提》最好。近有流通者,云有八本,多后人敷衍之文。《醉菩提》之若文若义均好,所叙之事,乃当日实事。世人不知所以然,不是妄学,便是妄毁。妄学则决定要堕地狱,妄毁则是以凡夫知见,测度神通圣人,亦属罪过,比之学者,尚轻之多多矣。见其不可思议处,当生敬信,见其饮酒食肉处,绝不肯学,则得益不受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57页复庞契贞书)

  600、扶乩是怎么回事?

  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念佛人切勿为乩教所迷。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通力,其优者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纪文达谓“乩多灵鬼假托,余与兄坦然扶乩,余能诗而不能书,余扶则诗词敏捷,书法潦草,坦然扶则诗词庸常,书法遒劲。”所冒古人,问及集中奥窍,则云年代久远,不复记忆,故知非真。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己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但其气分似之。又恐汝等或为乩教所迷,故不得不引及而言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57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601、菩萨与天仙鬼神如何判别?

  神祇乃业报所感,可云职司。地藏菩萨,以弘誓大愿,在幽冥度脱众生,何可云职司乎?不知佛法,纵判也不能了知。已知佛法,用不着判。

  问,地藏王菩萨,为奉行佛法之人,在阴曹职司幽冥教主,系入六道度众生者。然常人每误为神祇,或灵鬼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则奉行佛法的菩萨,与天仙鬼神,将何由判别耶?

  答,神祇乃业报所感,可云职司。地藏菩萨,以弘誓大愿,在幽冥度脱众生,何可云职司乎?世人不识凡圣,一概视作神鬼,亦无怪其然。譬如小儿,只识其家之人,余一切人,彼皆完全不知,当谓一切人,皆不如彼父母之尊贵矣。既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方为小乘圣人。破无明,证法性者,方可谓之大乘菩萨。而未断烦恼,仗宿福力,得为神祇,尚与天人地位相去悬远,况已证法身之大菩萨乎?不知佛法,纵判也不能了知。已知佛法,用不着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3页 答崔树萍居士问)

  602、为什么不可以用烧锡箔供佛菩萨?

  世人常以饮食香华等表其感佛菩萨之诚心,则功德无量。然而不知求生西方,用许多金钱,买锡箔烧之供佛菩萨,实则痴心妄想。更有愚痴无知之人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则更是可悲可怜!

  光昔看《法苑珠林》,忘其在某卷,有二三页说锡箔(此即金银)及焚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书令岑文本,记其师与一鬼官相问答等事。其人仿佛是睦仁茜,初不信佛及与鬼神,后由与此鬼官相契,遂相信,并令岑文本为之设食,遍供彼及诸随从。睦问冥间与阳间,何物可相通,彼云金银布帛可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令以锡箔贴于纸上,及以纸作绸缎等,便可作金及衣服用。此十余年前看者,今不记其在何卷何篇。汝倘详看,当可见之。其时在隋之初,以此时岑文本尚在读书,至唐则为中书令矣。汝之性情,过于自是。古农所说,虽未知其出处,然于天理人情,颇相符合。

  汝尚不以为然,便欲全国之人废除此事。倘真提倡,或受鬼击。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当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变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佛菩萨岂无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养乎?但世人常以饮食香华等表其感佛菩萨之诚心,则将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喻如小儿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铁轮王报。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许多金钱,买锡箔烧之寄库,实则痴心妄想。俗人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恰逢不问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经资之俗僧,便随彼意行之。故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者,实繁有徒。(《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08页 复金振卿居士书)

  603、中阴是怎么回事?

  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中阴者,即识神也,俗所谓灵魂者。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

  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夜,与人相接,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生善恶道中,亦能于相识亲故之前,一为现形。此虽本人意念所现,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欲以彰示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不虚耳。否则阳间人不知阴间事,则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之瞽论,必至群相附和。而举世之人,同陷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之邪见深坑,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德,恶者便欲穷凶极欲以造恶矣。虽有佛言,无由证明,谁肯信受。由其有现形相示等,足征佛语无妄,果报分明。不但善者益趋于善,即恶者其心亦被此等情理折伏,而亦不至十分决烈。

  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者现身于人世,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佛法,翼赞治道。其理甚微,其关系甚大。此种事古今载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权之所自,并其事之关系之利益耳。中阴虽离身躯,依旧仍有身躯之情见在。既有身躯之情见,固须衣食而为资养,以凡夫业障深重,不知五蕴本空,仍与世人无异。若是具大智慧人,则当下脱体无依,五蕴空而诸苦消灭,一真显而万德圆彰矣。其境界虽不必定同,不妨各随各人之情见为资具。如焚冥衣,在生者只取其与衣之心,其大小长短,岂能恰恰合宜。然承生人之情见,并彼亡人之情见,便适相为宜。此可见一切诸法,随心转变之大义矣。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名中阴。其附人说苦乐事者,皆其神识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

  《欲海回狂》,卷三第十二页,第八、九、十、十一、十二行,曾有此问。原答颇不中理,光为之改正,当查阅之。原答云,譬如鸡卵,有有雄者,有无雄者。未有识托之胎,如卵之无雄者也。不知卵之无雄者,即令鸡孵,亦不生子,何可为喻?光只期理明,不避僭越?故为居士陈其所以。圆泽之母怀孕三年,殆即此种情事耳。此约常途通论。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虽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

  此理固亦非全无也。当以有代为受胎者,为常途多分耳。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光近十余年,目力不堪为用,故于经论不能广引为证,然其理固非妄出臆见,以取罪戾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04页 复范古农居士书二)

  604、《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

  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

  《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虫文鸟书,大开文字之端,敢以虫鸟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举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论是非者之无益繁词,尚不如春禽昼啼、秋虫夜鸣之有天然风味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44页 答崔树萍居士问)

  605、如何亲近师长、善知识?

  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症,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

  来书发明普敬僧尼,此理此事,实为至当。然教儿辈,又须反复为论。若止一往,则或恐不知去取亲疏,或致受损。譬如有人,若诗若文,若宗若教,皆悉高超,而其品行卑劣,不堪为人榜样。倘不加分别,概行亲近,此人亲之,不但行为或随彼转,而其任己臆见,妄说道理处,无真知见,或被所惑。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症,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必使情与理相合,法与事相契,则得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91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606、亲属不信佛、不如法怎么办?

  以言劝谕,于佛前代为忏悔,祈其加被令其回心转意也。

  彼等不能如法,一须以言劝谕,二须于佛前代为忏悔,祈其加被令其回心转意也。当以平心和气说世间富贵人逸乐致苦,贫穷人勤俭致富等事,当作闲话说,久久或可以动心。若加以严厉声色,则便成抵抗矣,不唯无益,且致更甚。……但用劝喻祈祷二法而已。(《佛光社刊》第四期《印光法师与念佛居士书二》)

  又上海黄涵之居士之母,不能食素,且不信食素为学佛要事。黄涵之函询其法,余令其于佛前朝夕代母忏悔业障,以母子天性相关,果能志诚,必有感应。涵之依之而行,月余,其母便吃长素矣。时年八十一,日课佛号二万声,至九十三岁去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571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607、父母不信佛怎么办?

  可向佛代彼忏悔宿业,而以己念佛功德,皆为回向,则或可有生信发愿之日矣。果能生信,修持净业,俾得往生净土,可谓大孝尊亲矣。

  令严之不生信,亦理学学说所使。然近年及沪战,由念佛而获种种不可思议之感应事迹者甚多,何不曲为陈述,俾其因兹生信乎?若明知此事,犹不生信,则只可向佛代彼忏悔宿业,而以己念佛功德,皆为回向,则或可有生信发愿之日矣。果能生信,修持净业,俾得往生净土,可谓大孝尊亲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99页 复慧龙居士书)

  608、对于不信佛法的人应当怎么办?

  须以真实诚意为彼宣说所知之因果等事理。不能知者,不可强说。佛所说之净土法门,即三界内一切众生之导师也。众生依佛言教而修行之,决定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本有家乡,享受安乐。但以凡情不解圣智,故又自作聪明,妄相诘难,殊可哀怜。

  凡有迷而不信者,必须以真实诚意为彼宣说所知之因果等事理。不能知者,不可强说。众生在迷,如生而盲者,迷本有家,若欲归还,须待人领,方可不致撞墙磕壁,堕坑落堑。彼得人领,当须全体依从领者所说,不得稍生违抗。彼若违抗,不但不能到家,或恐丧失身命。佛所说之净土法门,即三界内一切众生之导师也。众生依佛言教而修行之,决定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本有家乡,享受安乐。但以凡情不解圣智,故又自作聪明,妄相诘难,殊可哀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9页 复冯不疚居士书)

  609、长辈逼迫买活物来吃怎么办?

  宜设法劝谕,令其勿杀。并于三宝前,代父母忏悔。果真诚挚,自无有不感格者。

  佛弟子自既戒杀,何可为人买而送之,而令其杀乎?如其自己尊长所逼,亦宜设法劝谕,令其勿杀,以市现物。何得便谓为无法可设乎?须知人子之道,当预为陈其杀生之祸害,俾亲减除杀业。即不然,亦当恳其勿亲杀,庶不至令亲与己之杀业,结而不可解释也。是宜平时于三宝前,代父母忏悔。果真诚挚,自无有不感格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25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610、求子之道,人多背驰。印祖教人如何求子?

  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之子,须依我说:房事节制要有度;平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志诚念佛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尤其临产时要多多念;喂儿奶时,必须心气和平。若生大气,奶则成毒。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若如此,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

  求子之道,人多背驰。汝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之子,须依我说,方可遂心。世人无子,多娶妾媵,常服壮阳之药,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以秕稻种之,或不出,或出亦难成熟。第一要断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当与妇说明,彼此均存此念,另屋居住。若无多屋,决须另床。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当作姊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养足后,待妇月经净后,须天气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从此永断房事,直至生子过百日后,或可再行。妇受孕后,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宫常开,致易堕胎。此种忌讳,人多不知,纵有知者,亦不肯依。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说命不好,反将行房当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

  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凡无利益之心之话之事,均不存不说不行。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又须志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礼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念。睡倒虽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衫裤,不可赤体。宜默念,不宜出声。默念若字多难念,可去南无二字,但念观世音菩萨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无碍。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妇也如是存心行事念,及至临产还念。临产不可默念,要出声念。旁边照应的人,须大声帮他念。管保了无苦痛难产之事。临产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气病。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堕胎。兼以乖戾之气,过之于子,子之性情,当成凶恶。又喂儿奶时,必须心气和平,若生大气,奶则成毒。重则即死,轻则半日一日死,决无不死者。小气毒小,虽不死,也须生病。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死的多,病的多。

  自己喂,雇奶母喂,都是一样。生了大气,万不可喂儿奶,须当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气和,过半天再喂。喂时先把奶挤半茶碗倒了,乳头揩过再喂,就无祸殃。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就是一天也喂不得。喂则不死,也须大病。此事古今医书均未发明,近以阅历方知其祸。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后来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儿女小时死病,多一半是其母生气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该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杀儿女,不知有几恒河沙数,可不哀哉!汝为悦亲,故为汝详说。须劝汝母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汝与汝妻,亦各如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46页 复张德田居士书一)

  611、孩子不成器,如何转变?

  汝果志诚念佛兼念观音求佛菩萨怜悯加被,此是唯一不二之转变妙法。

  汝侄之不知努力做人,乃从小失教所致。小时失教,大了便难成器。汝际遇如是,但当仰念汝父母、汝兄之故,勿生烦恼。认真念佛,求佛加被于彼,俾开知识,自可做好人矣。若自己生烦恼,则于彼夫益,于汝之身,并教养侄之德,皆有损矣。汝果志诚念佛兼念观音,一心恳求加被于彼,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彼当渐渐转变为好人,不至长作浪子及废人耳。宜勿分别,作己子不才想,但求佛菩萨怜悯加被,此是唯一不二之转变妙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74页 复崔益荣居士书二)

  612、如何升华对儿孙的爱?

  爱之以道,令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

  问,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乃儿孙之间,利害之际,总不能漠然忘情,将何道以御之?

  答,爱儿孙,要爱之以道,令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此又御害获利之大根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2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613、为什么说毒乳能杀儿,如何防止?

  光于去秋,始知毒乳杀儿之惨,故开示育儿之妇女,若生大气后,当过一日,待乳之毒性转好再喂。女子从小时即须习以性情柔和,则可无月经不调,及大气致儿死,小气致儿病之患。既性情柔和,则无口舌是非,而家庭和睦。祈将此意与一切人说。

  世间事要做得无过,均须要尽一番心力。若一不细心,则功少过多矣。光于去秋,始知毒乳杀儿之惨,故于息灾会开示育儿之妇女,若生大气后,当过一日,待乳之毒性转好再喂。今春以屡闻人言死者病者之多,因作一毒乳杀儿之广告,云当过三日再喂。其书印出,寄于南京一弟子。彼以此事说与其妻。其妻系西洋人,云“此名火急奶,气平后半日即可喂。须一生气,随即令心平气和,否则怀恨在心,乳难转好矣。喂时须先挤出半茶碗倒了,再令儿吃,即无患。

  若过三日,奶或发胀痛,反为不美。”故即令改纸板。第二次三万,当无误。又言“月经来时,亦不可生气,一生气月经即止。”以故女子未嫁,亦有月经不调之病。窃谓此事,于家庭教育、国家人民,均有关系。以女子从小时即须教以谦逊柔和,则可无月经不调,及大气致儿死,小气致儿病之患。既性情柔和,则无口舌是非,而家庭和睦。祈将此意与一切人说。所有息灾开示毒乳杀儿广告,顶格批明,下之“过三日”字抺杀,则了无后患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54页 复李德明居士书六)

  614、如何预防灾祸?

  人若能发大菩提心,生大惭愧,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仍愚痴之人。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减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畏怖,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若现业,皆被此大菩提佛号光明,为之消灭净尽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业,今虽止恶,修众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则功过不相敌,固难免或罹恶报耳。非念佛之功虚弃也,以未发菩提心,特以恶业广大,不能相掩耳。倘能发大菩提心,则如杲日当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恶半生,后乃改悔,因未能全无恶报,遂谓佛法不灵,修持无益。居士既不以光为外人,光固不得不与居士略陈所以,以期出迷途而登觉岸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23页 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615、如何才能让猛兽、毒蛇、蝗虫远离?

  猛兽、毒蛇、蝗虫,非杀能止之物。唯大家发慈善心,同念佛号,彼必远去。

  猛兽、毒蛇、蝗虫之类,均由人心凶恶,故致伤人。若向彼念佛,及教一切人各念佛,彼当自去。……猛兽、毒蛇、蝗虫,非杀能止之物。唯大家发慈善心,同念佛号,彼必远去。汝何不见《普门品》“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17页 复章以铨居士书三)

  616、怎样才能使庄稼果树不生虫?

  以至诚心持《大悲咒》,咒净水一百八遍。如不会《大悲咒》,可至诚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一万声。然后持此水向橘树洒之,随行随念。其虫纵有,决不至太甚。此乃根本解决法。

  接手书,备悉。汝所附问之事,实为贵地沐佛法之渐,以贵地人以橘为出产。倘能以至诚心持《大悲咒》,咒净水一百八遍。然后持此水向橘树洒之,随行随念。其虫纵有,决不至太甚。倘极其恭敬至诚,当可不生。如不会《大悲咒》,可至诚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一万声,(预先供净水一碗,念毕向树洒之。)去时随行随念,至树处随行随念随洒。倘肯日日常念,或在树木周围念,其树必定茂盛繁实。世间人不知道,唯知利。果能依此,不生虫,多结果实,则人皆肯念矣。若有虫,则难令不捕,须令其不生,乃根本解决法。生而不捕,断做不到。凡事顺人情则易从,逆人情则不从。汝先作此法,倘真灵,然后以此劝其一乡,则一乡便可通沐佛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3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617、如何解决溺人之处,常有人溺的现象?

  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

  然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以刻此字之人之慈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58页 复崔德振居士书五)

  618、印光大师作了哪些弥陀对联?

  1、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2、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3、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托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4、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切莫从头再眷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直须全体总亲承。

  5、成就六八大愿,居西方以作佛,

  举华藏世界诸庄严,圆彰净土。

  愍念九品含灵,向东域而垂慈,

  引娑婆国中众男女,同往莲邦。

  6、舍西归捷径,九界有情,上何以圆成觉道。

  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7、五住二执,蒙光顿圆夫四德

  三乘六道,克念定证于一真。

  8、佛愿宏深,十方共赞。生心恳到,九界同归。

  9、寿量无边,竖穷三际。光明有象,横遍十方。

  1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

  11、唯期五浊顿空,任他香无人焚,地无人扫。

  倘得一真共证,自尔愿令我满,心令我安。

  12、济度无方,怜伊体一。津梁罔测,悯彼迷深。

  13、誓愿宏深,十方共赞。慈悲广大,九界同归。

  619、印光大师撰写了哪些念佛堂对联?

  1、何必问是谁,此道于今昭日月。

  但能常系念,佛心无处不慈悲。

  2、决志求生,效昔贤将错就错。

  一心忆念,至今日人云亦云。

  3、因戒生定,定慧圆明菩提本。

  由教入净,净禅贯彻觉道成。

  4、力修戒定慧空,则无我见。

  常念慈悲喜舍,方契佛心。

  5、了君大事唯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

  6、三业相应,往生有分。

  六根都摄,见佛无难。

  7、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

  都摄六根净念,上合本妙觉心。

  8、五蕴皆空,六根俱寂。

  一尘不染,万德圆彰。

  620、为什么亲近善知识须先知禅净之所以,以佛祖为师,不以高人为据?

  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多有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者,藐视而毁谤之。吾人当以诸佛诸祖为师,不当以此种高人为据,则可即生蒙佛慈力,往生西方。(《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31页 复济善大师书)

  今之欲亲近善知识者,须先知禅净之所以。否则,十有八九,由善知识破坏净土善根,尚自嚣嚣得意,谓得正法,良可痛叹。(《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79页 复郑慧洪居士书)

  后 记

  不要东张西看 老实一心念佛 一书在手如师相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