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极乐?佛三十五次唤舍利弗

大安法师:何为极乐?佛三十五次唤舍利弗

  我们在《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中,可以看到佛有三十五次提醒舍利弗。这里问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从经文上来看,好像是在问舍利弗:“你知不知道彼佛刹土为什么称为极乐?”我们要知道,舍利弗是阿罗汉,对于极乐世界的本质内涵是不了解的,那不是阿罗汉的境界,所以显然释迦牟尼佛知道他是不能回答的。

  但是这里又问舍利弗,就带有一种“征起”,提起、引出这个问题,加以强调。虽然要问,还得自问自答,因为彼佛刹土为什么称为极乐,是唯有佛才能说得清楚的。

  极乐刹土的众生包含面很广,含摄九法界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带业往生的人民,乃至于蜎飞蝡动。

  这里就谈“其国众生”,虽然往生前的业力程度、修行功夫、智慧浅深都有差异,但一到极乐世界去,有一个大平等的特点,就是“无有众苦”——没有一切的痛苦,“但受诸乐”——共享诸般的快乐。

  我们知道,在他方所有的刹土当中苦乐的对比是有四句的:有的刹土是苦多乐少,有的刹土是乐多苦少,有的刹土是纯苦无乐,有的刹土是纯乐无苦。

  在这四句当中,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极乐,就是没有一点痛苦,纯粹都是安乐的、快乐的、幸福的、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称为极乐。

  这句经文我们草草看过去好像看不出什么深义,但仔细去体会一下,这里含摄着阿弥陀佛极深的大慈悲心。

  他建构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是看到他方世界的众生遭受种种的痛苦,他同体的悲心要拔九法界众生,尤其是三恶道众生的痛苦,这是他“悲”的一面,就是“无有众苦”;他“慈”的一方面,是给予一切众生乐,“但受诸乐”,这里的“乐”不仅仅是世间人天福报的快乐,乃是给予出世间究竟大涅槃的乐。

  就像阿弥陀佛因地发的四十八大愿所说,一切往生者所受的快乐都要像漏尽比丘(“漏尽”就是见思惑全都断尽),即获得灭尽定的比丘享受的那种快乐。

  从这个经文也看到,净土法门所兴起的一个源头就是对应于一切众生内在的生命需求,这种需求就是趋乐避苦。

  一切众生都有这个生命的需求,去趋向一切快乐、安定,而避免一切痛苦,远离一切恐惧、灾祸、不安、无常

  所以,我等众生无论是在显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自觉不自觉地都在遵循着“趋乐避苦”这个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价值取向。

  阿弥陀佛因地当中就顺应着众生“趋乐避苦”的生命需求,作为建构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由此,就会引发九法界众生厌离他那一道的痛苦之心,来寻求极乐世界“但受诸乐”这样一个安稳之地,由衷地生起神往欣慕之心。

  这两句就有着净土法门“愿”的本质核心。天亲菩萨也说极乐世界的往生者“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永远离开身体的逼恼、心理的逼恼,所受的快乐是不间断的,是不会变异的。

  “舍利弗,彼土何故……”,这个“故”,就是原因。前面的经文已经标显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的名,名字标出来了,现在就要表示极乐世界的内涵、相状,来显出极乐净土值得往生的本质特点。

  大佑法师在谈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时,说这是一个征起。是什么原因称为极乐呢?“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就是总的解释。

  他方世界大都是有痛苦的,特别是秽土,而且这个苦还不是一种类型,是众苦——众多类型的苦。

  跟这个众苦相对应的,极乐世界也不是单一的快乐,是诸乐,是无有穷尽的安乐。从苦乐的程度推到两极,从苦乐的类别推到两极,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里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作为一个参照系,来对比他方世界“苦”的现状,就有劝九法界众生厌苦欣乐、舍自土取极乐的特点。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大安法师讲净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