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献给大自然的散文诗(图)
“山为琴水作弦 山水实景重演禅
武同舞 禅是源 禅武合一现嵩山”
这两句说的是位于登封少室山下的一台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之前早就听朋友说起过,这是由音乐大师谭盾担任艺术总监、黄豆豆任舞蹈设计、易中天任禅学顾问的一场宏大的户外演出,如此强大的阵容再加上以嵩山为自然实景舞台,禅乐与大自然的各种声响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天籁般的禅韵。向往了很久,前日终于得以成行。
晚七点多,车子驶出登封市区,沿着蜿蜒的路灯向山坡逶迤而行,车速很慢很慢,摇下车窗,一股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吹散了心头隐隐的燥意,道路两旁竟然有片片的果园,透过树丛隐约可见大大的桃子挂在树梢;透过车窗看着天上点点的明亮,疑似又回到了童年外婆家的天井中,也是这样明亮的星,这样清爽的风。
进入演出场地,最令人惊奇的是一个个观众席位竟是打坐用的蒲团,令人不得不感叹创造者的别具匠心,听这里的工作人员讲,观众席被称为“禅座”,由一些曲折的木廊和庙宇形态的建筑构成,每人一个盘腿端坐在蒲团上,袅袅的佛经乐典夹杂木鱼的敲打之声飘然钻进你的耳膜,触动你的心尖……
整场演出分水、木、风、光、石五个乐章,根据谭盾的音乐设计而成,表现了禅宗对自然的礼赞和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关怀,剧场背依高耸云端的少室山诸峰、郁郁葱葱松林之间,随山就势,有溪流、池潭、拱桥、巨石、平台、亭、阁、楼、塔,活生生一幅水墨山水画,也更像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廊。
演出开始了,一声古老而又充满神韵的钟声拉开了演出的帷幕,五个身穿黄色僧袍的僧人坐在发光的“石头”上正在闭目打坐,一个曾经来看过这场演出的朋友说,这些僧人要从头坐到尾,一动也不能动,这让我不禁汗颜,因为我刚坐了一会儿,腿已经开始发麻了,那禅定的心智、禅经的吟诵、禅意的执著,真是让人佩服至极!
山上时而走出跳着、唱着、舞着的山妹子,时而走出背着柴担的樵夫,一声清脆的鞭响,一群真正的羊从树林中的蜿蜒小道走出来,后边是美丽的牧羊女,沿着小河顺流而上;突然,从山门里拥出一群小和尚,手里提着尖底的水桶,一群美丽的彩衣少女从桥下嬉戏而出,小河里是挑水的小和尚,河边是洗衣的村姑,一组少女脚踩水桶唱起悠扬的“现代民歌”,桥下,小和尚背起受伤的村姑,但他并不被凡间的情爱诱惑,作揖离去,一个个“小故事”贯穿其中。
在整场演出中,能听到《卧虎藏龙》的音乐和《英雄》的影子,武僧飞檐走壁和人造月亮的出现更是让观众惊叫不已。以佛教音乐为主线的音乐不断营造禅宗的韵味,而一段四架古筝“疯狂”演奏的《花流水》激烈煽情,加上塔林、庙宇、木塔、佛像为背景,俨然一幅古朴嵩山风情图。
演出结束后,好多人还沉浸在视觉听觉的震撼里,那铿锵的鼓声似乎仍在激荡着山梁,那深邃、古朴的音乐仿佛还环绕在耳边,那潺潺的溪流穿越了时空流淌在心上。
《圣经》上说: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久的。这场极尽华美的文化盛宴,让我看到了风景之外的东西,在迷茫的生活中,有了一丝超脱、恬静的感觉。(稿源:河南商报)
- 上一篇:甘泉发现两处佛教石窟
- 下一篇:大慈恩寺将举行息灾祈福点灯法会 为灾区筹善款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