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思想 >

修习大乘止观法门

  楞严大定中的妙奢摩他、妙三摩提、妙禅那三个别定的名词,不可用‘止观’二字来解释。这不是说止观的法门不善,不过是楞严大定所用的是根性,而止观法门所用的是意识。初修习静坐的人,心猿意马,还是以用根性为最初方便,久久纯熟,自可就路还家。其实楞严经中的返闻自性,与宗门中的参话头,也不过是用耳根和用意根的差别,日久功深,尘销识泯,同样的可以明心见性,但不可执著这个生灭的识心为因地心。圆瑛法师说:‘余先习天台教观,十分敬佩,复习贤首,二宗并重,绝无门户之见。’可见止观法门,极契众生的根机。

  止字的意义,前面已经说明白了,再简单的说,就是静坐的时候止息妄念。修止的方法,可分做三种来讲:

  一、系缘止

  系字的意义,是系缚。凡是一念先起的时候,必定有一件事物,为所依附的缘。人们心中的所缘,忽甲、忽乙,刹那不停,动荡不定,这叫做攀缘。静坐的时候,要把这个攀缘的心,系缚一个地方,不准乱想,好像用铁锁系缚猿猴一样、这就叫做系缘止。修习系缘止的方法共有五种:一是系心顶上,即静坐的时候,专注心念在头顶上。这个方法,可治昏沉的毛病,但不可专修或久习,以免发生头晕的毛病,只能于昏沉的时候,偶一行之。二是系心发际,即静坐的时候,专注心念在发黑肉白的交际处。这个方法,也只能在精神萎靡的时候偶一用之,如果常常修习,难免不犯双眼喜欢向上看,或眩目妄见黄赤种种的颜色。三是系心鼻端,即静坐的时候,专注心念在鼻端的一点,这个方法,可治散乱的毛病,不过也不宜常用,以免血液上行。四是系心于地,即静坐的时候,专注心念在所座的地下。这个方法,可使气血随心下降,又能使心念超出于躯壳之外,但初修习静坐的人毫无依靠,不能安定,所以也不宜常用。五是系心于脐,即静坐的时候,将身体调和端正后,将眼、鼻、脐三点,联成一根垂直线,专注心念在脐下。这个方法,可使血液下降,常常修习,较为稳妥。

  二、制心止

  制心的意思,是随其心念起处,加以制止,不准乱动。静坐的人,修习系缘止稍觉纯熟后,就应当修习制心止,这是由粗入细的工夫。所谓制心,是制止攀缘的妄心,心既然是妄,而制止妄心的一念也是妄,以妄制妄,有时反使妄心更加猖狂;所以制心止的方法,不如在静坐的时候,先将身心一切放下,然后,返闻自性,较为稳妥。

  三、体真止

  ‘体’是体会,‘真’是真如。静坐的人,细细体会心中所念的一切事事物物,全是虚妄,了无实在。明白了这个理由,就无所取著,妄想颠倒,自然止息,用不著以妄制妄,这就叫做体真止。这个方法,比较制心止又更微细。制心止可破系缘止,而体真止又可破制心止。修习体真止的方法,在静坐的时候,首先返观自身,自幼而壮而老而死,刻刻变迁,刹那刹那,不得停住。不得停住的东西,当然不是实在,足见色身完全是因缘假合。次返观己心,念念迁流,过去的念已谢,现在的念不停,未来的念未至,究竟可执著那一念为我的妄心呢?如是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周遍寻找这颗心,了不可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人们常常觉得自己有妄心生灭,无非是虚妄颠倒,以致造成这一大迷惑,好像病眼见空花,空中那有什么花呢?

  上面将修止的方法,说了一个大概,现在要说修观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可分做三种来讲:

  四、不净观

  静坐的时候,对于自己的身心和身外的山河大地,都应当详加观察,而以回光返照的工夫,达成静坐的目的。人们有生以来,就带有贪、嗔、痴三毒,一切烦恼,都由这三毒而生起,叫做根本烦恼,是修习静坐工夫的大障碍。贪字范围,本来很广,这里只说贪欲的贪。人们的根身,是业识为因,父母的欲爱为缘,而投胎成身;成身以后,又复常常行淫欲,而成来世投胎的因,从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相续轮回,成了生死的根本。修习静坐工夫的人,如果贪欲多,就要修不净观的法门。色身死后的不净,共有九种:一、青瘀不净,二、脓烂不净,三、膨胀不净,四、变坏不净,五、血涂不净,六、鸟啖不净,七、散坏不净,八、骨相不净,九、烧相不净。静坐的人修不净观时,先观死尸青瘀相,由青瘀而尸身日渐烂成脓,由成脓而尸身日渐膨胀,由膨胀而尸身日渐变坏,由变坏而尸身日渐污血涂地,由血涂地,肉体外露,臭气四溢,就有鸟儿前来挑其眼目,兽儿前来分其手足,因此身体就四分五裂而唯剩白骨了。或在死尸林中,见诸积集的草木,焚烧死灰,腹破眼出,皮色焦黑,甚可厌恶,而又很快的变成灰烬了。此外还要观察死前的不净,住胎时是在母腹肠脏粪秽的处所,出胎以后,从头至脚,自外至内,都充满了污秽的浊物。外面有两眼、两耳、两鼻孔,以及口、大小便道,共计九窍,每窍无时不在那里排泄臭液水。加以遍身的毛孔,发散汗垢,里面的五脏六腑,脓、血、屎、尿无一物不是污秽不堪!如是男观女身,视同一个皮袋,外形虽然美丽,内容实是粪臭;女观男身,也是这样。久久观察,淫欲自然减低,这是对治贪欲修不净观。

  五、慈悲观

  ‘嗔’是三毒之一,嗔的意义,是嗔恚,是发怒。人们对于喜爱的事物,得到了就欢喜,得不到就发脾气,甚至斗争仇杀。无论古今中外,杀戮的罪恶,相寻不穷,推其原故,无罪是由于一人或数人的一念嗔心起,以致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修习静坐的人,如果嗔恚多,喜欢发脾气,就要修慈悲观的法门。‘慈’是推己及人,例如自己的身心快乐,就应该推到一切人的身心都要快乐,由亲及疏,怨亲平等,所谓:‘人饥犹己饥,人溺犹己溺。’这就叫做无缘大慈。‘悲’是悲悯众生的种种苦恼,乃不惜牺牲一切,给众生去拔除。所谓‘赴汤蹈火,拯救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就叫做同体大悲。常常如此观察,嗔恚的病,渐渐即可消除,这是对治嗔恚修慈悲观。

  六、因缘观

  ‘痴’也是三毒之一,痴的意义,是愚痴,又叫做无明。一切众生,都具足一颗妙明真心,有无量的功德,能照彻森罗万象的事事物物。无如自无始以来,就被妄想所覆蔽,以致妄心现前,造出种种颠倒罪恶,长沦生死,好像盲人骑瞎马,见不到光明的大路,以致连人带马坠入深渊气绝身亡。修习静坐的人,如果愚痴多,就要修习因缘观的法门。‘因’是种子,‘缘’是助缘。世界上一切事事物物,都从内因和外缘而生起,好像种树一样,种子为因,水土时节等为缘。因缘凑合,才能由种生芽,由芽生叶,由叶生节,由节生茎,由茎生华,由华生果。假如没有种子,就不能由芽至果;没有水土等,种子还是种子,也不能发芽以至生果。然而种子决不会自念是生芽的因,水上等也不会自念能助种子发芽。可见万物的生起,没有自性,如果有自性的话,那物就应当永久常住,不必由因缘凑合而生,更不至由因缘分散而死。人们的色身,也是如此:前生的业识为因,父母的精血为缘,因缘凑合生出了这个污秽的色身,到了因缘分散,又变成了奇臭的死尸;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刹那刹那,未曾稍住。如是常常观察,自能豁破愚痴,发生智慧,这是对治愚痴修因缘观。

  静坐的人,修止也好,修观也好,愈简单愈妙,就各人的个性所近,选择一个法门修习,日久功深,必可见效。不过须知修习止观的法门,虽然是分成两部分说明,这不过是指示静坐时一心运用的方向而已,或偏于止,或偏于观。其实念念归一,以至无念叫做止;了了分明,以至无分叫做观。止的时候决不能离开观;观的时候,也决不能离开止。止如果没有观,心必昏沉;观如果没有止,心必散乱。所以必须止、观双修,才能得到成果。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七、对治浮沉的粗心双修止观

  静坐的时候,妄心浮动,就用修止的方法来制止;妄心昏沉,就用修观的方法来观照。如果观照以后,心还是不清明,或又起浮动,就再用修止的方法来制止。如果制止以后,觉得身心安静,即适宜于用修止的法门以安心;观照以后,觉得身心明净,即适宜于用修观的法门以安心。止、观双用,随各人的方便,就可对治妄心的浮沉。

  八、对治定中的细心双修止观

  静坐的人,修习止观的法门,功行渐深,粗乱的妄心,就会慢慢歇息,而得入定。在定中的妄心,活动微细,静坐的人,觉得这个身体,如同太虚,非常愉快。如果不了知这个虚妄境界,本来就是了无实体,那便会发生贪执,顿入魔境。前面说的五十种魔相就是这个道理。假若当身心愉快的时候,不贪不执,这就是修止的工夫,魔即无机可乘。然修止后,还有一毫执著的妄念,就再用观照的工夫,观照定中的细心和粗乱的妄心,不过是有粗有细的不同,毕竟同属虚妄。观照清楚,就不会贪执愉快;反过来说,遇到悲伤的逆境,亦复如此,这就是修观的工夫。止观双修,才能对治定中的细心所显现的魔相。

  九、均齐定慧双修止观

  静坐的人,修止的工夫久了,便可妄念销落,而得正定;修观的工夫久了,便能豁然开悟,而生真慧。假如定多慧少,那就成了枯定,要用修观的方法以补救之,使心境了了分明。如果慧多定少,那就成了狂慧,好像风中的烛光一样,照物不能明察秋毫,要用修止的方法以镇定之,使心境稳稳安定,好像密室中的烛光,不会被风摇动一样,这样久久修习,就可定、慧均齐。

  十、一切时一切境双修止观

  上来讲的修止观的法门,是在静坐时所修习。密室面壁,蒲团端坐,固然是修习止观的住所,但人们的色身,不能无俗事牵累,如果在静坐以外,就没有止观的工夫,那种成就,不会很大。所以必须于一切时,一切境中双修止观,才能达到‘坐而不坐,不坐而坐’的境界。

  怎样叫做一切时呢?行时、住时、坐时、卧时、作事时、言语时,就叫做一切时。人们行、住、坐、卧、作事、言语的时候,应该想想,我今为什么要行、住、坐、卧、作事、言语?如果是惹烦恼,做无益的事,就不应当行、住、坐、卧、作事、言语。如果是避五浊,调精力,做善事,就应该行、住、坐、卧、作事、言语。在行、住、坐、卧、作事、言语的时候,明白行、住、坐、卧、作事、言语的原因,就可以了知所表现的一切烦恼善恶等业的动作或状态,都是虚妄不实,因此妄念止息,这就叫做一切时修止。又于行、住、坐、卧、作事、言语的时候,应该想想,由起心动念,一直到见诸行为,一切烦恼善恶等业,都是由行、住、坐、卧、作事、言语而生起,所以要返观自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一切时所表现的动作或状态,甚至表现动作或状态的色身,统统毕竟空寂,这叫做于一切时修观。

  怎样叫做一切境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叫做一切境。眼所见一切有形的色,耳所闻一切有响的声,鼻所嗅的一切香,舌所尝的一切味,身所受的一切触,意所执的一切法,无论好、丑、香、臭、甜、淡、涩、滑、软、硬,不起贪爱,不起厌恶,毫无分别,这叫做于一切境修止。又内六根,外六尘,因缘凑合,生出六识,勉强分别种种的色、声、香、味、触、法,以致生起一切烦恼善恶等业。因此,即当返观攀缘的妄心,念念迁流,了无实在。可知六根所对的六尘,毕竟空寂,这叫做于一切境修观。

  修止时不离观,修观时也不离止。这就叫做于一切时、一切境双修止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