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教的瑜伽宗和瑜伽是什么关系?

佛教的瑜伽宗和瑜伽是什么关系?

  瑜伽一词源于梵文Yoga的音译,意思是自我和原始动因的结合或一致。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瑜伽的境界。

  瑜伽渊源于古老的印度,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圣镇Rishikesh被称为印度瑜伽之都。这里每年都吸引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师或瑜伽爱好来此进修接受培训。

  有许多中国人会认为瑜伽和佛教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似点,但这并不是代表瑜伽即是佛教。从无法记忆的远古时代起,也就是释迦牟尼未创佛教以前,在印度就已经有人在练瑜伽了。

  起源于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并不是一套宗教或哲学系统,它是一门完善的生命科学,提供了有系统的步骤,让个人超越小我的经验,而进入永恒的合一。第一位缔造了瑜伽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印度古圣贤帕檀贾利在编著的《瑜伽经》中,第一句话就是,当下,瑜伽的教授。也即,在反复的实践梳理身体和心灵后,大脑停止纷乱的思潮,意识禅定在当下,获得永恒的和平。第二句话是:瑜伽是意识的寂定。也即,静止意识的流动,就会达到合一。所以,《瑜伽经》讲述的就是如何有步骤的习练,逐渐学会控制意识,让大脑安静下来,享受和谐宁静。瑜伽体式练习一方面锻炼了全身的每一个部位,使肌肉、关节以及脊柱和整个骨胳系统更为有力和协调,另一方面,锻炼内脏、腺体和神经系统,使全身各系统保持充满活力的状态。瑜伽呼吸法活跃身体机能,有效帮助控制意念,使人平静;冥想练习,使人心灵清澈、明心见性,走向开悟。

  人们的精神常感到生命中缺少了什么—一种达成目标或满足心愿都无法平息的感觉。每一个人都不停地追求爱、成功和幸福,我们陷在无休止的思想中,对过往的事懊恼,为将近的事担忧,在这种清醒的精神状态中,我们的经验和信念为我们添加了诸多限制。身边的幸福与感受被我们纷乱的思潮所打破和忽略,变得模糊不及,心永远处于焦虑躁乱之中。瑜伽的根本目的在于重新将清醒的意识状态与扩展的意识状态合一,也即将小我与宇宙间的大我结合在一起,“瑜伽”(Yoga)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连接”(Joining),与一成不变的真理结合,让精神从一切分离感觉中解脱出来,使之不再受到诸如时间、空间或因果等幻觉的限制,从而获得身、心、灵三者的升华,享受和平与喜悦。(参考资料:北京天悦国际瑜伽培训学院网)

瑜伽宗

  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亦译“瑜伽行派”、“大乘有宗”,古印度大乘佛教的派别之一,与“中观宗”相对。公元五世纪中,由无著、世亲两兄弟所立。相传无著曾受到弥勒菩萨的启示,诵出《瑜伽师地论》,为教义的根据。无著著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等。世亲初习小乘,后随兄习大乘,著有《唯识三十颂》等。

  瑜伽宗和中观宗在否定客观现实世界方面宗旨是相同的。但瑜伽宗在否定客观世界的同时,又肯定思维意识(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主张“实无外境,唯有内识”、“外无内有,事皆唯识”,认为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识的幻化。

  南北朝时传来中国。唐玄奘法师翻译传播,并与弟子窥基建立唯识宗,即法相宗。

瑜伽

  “瑜伽”(英文:Yoga,印度文:???)是梵文译音,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意思是“自我”(atma)和“梵”(Brahman)的结合(theunion)或一致(one–ness)。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

  瑜伽(Yoga)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

  瑜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衍生出很多派别。正统的印度“古典瑜伽”包括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利尼瑜伽六大体系。不同的瑜伽派别理论有很大差别。智瑜伽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业瑜伽倡导内心修行,引导更加完善的行为;信仰瑜伽是将前者综合并衍生发展而来的;哈他瑜伽包括精神体系和肌体体系;王瑜伽功偏于意念和调息;昆达里尼瑜伽……。这些不同体系理论的瑜伽,对于修习者来说都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工具。

坐禅

  禅坐,又称坐禅、打坐静坐或宴坐,佛教术语,以坐姿修习禅定的方法。源起于印度瑜伽,后被释迦牟尼接受,成为佛教最主要的禅定修习法之一。禅坐姿势有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七支坐法。传入中国之后,道教及儒教也将禅坐列为自我修练方法之一。坐禅,同时也是民间爱好佛学者理疗、治病、修身、养性、养生、悟道的一种修炼方式。

  坐禅具体操作如下:练习者端身正坐于垫上,两腿相盘于身前,两足相抵,尽量收至会阴前;然后用两手心略微用力按压膝关节部位,一压一松有节奏地进行施压,由轻到重,直到两膝关节部位贴到垫子为好。继而,身体前倾,用两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压膝关节,同时全身向前下压直至前额部接近足尖为好。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