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
《楞严经》,大乘佛教经典,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详情]
第四卷 第六章 演若达性和自家宝珠
第四卷 第六章 演若达性和自家宝珠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富楼那听到佛在上面掏心掏肺般仔细的分析之后,心中似有所悟,但因为一直以来佛都在大众中称赞他们这些声闻阿罗汉的证悟,很难一下子就从习惯性的认知中跳出来,因此他还是保留着疑惑。
富楼那对佛说:“按照佛刚才所开示的内容和法义,我知道我自己本来圆满、自然清净的觉了之性、菩提真心,和佛的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的圆满周遍。想起来我从无始以来,因为种种妄想,在轮回中生死沉沦,现在虽然已经踏上了佛教正法的修行之路,但是还是没有达到究竟,心中惭愧不已。”
“虽然佛对我反复地进行开示,可是我还是没能明白,所有的一切的妄想,一切的幻相,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唯有如来藏是真实玄妙恒常的。既然这样,佛啊,我请问你:所有的一切众生,究竟是为什么会出现那些虚妄的幻相?从而遮蔽了自己的清明觉了之真心,饱受轮回之苦呢?”
佛对富楼那说:“富楼那,我可以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我也知道你虽然已经打消了很明显的疑惑,但是还有一丝残余,导致你没有全然领悟究竟的真谛。别担心,安安静静地好好听我给你再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件,给你解释一番。”
佛说:“富楼那,你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情,说是在王城之中,有一个人名叫演若达多,他突然有一天在早上洗漱照镜子的时候,对自己在镜子中清晰可见的头部五官非常满意和喜欢,但是却很生气自己的头部面目五官没有看到。并且他把这种自己看不到头部的面目五官,却只能看到镜子中的面目五官的这种事情,认为是鬼魅作祟。在这种想法之下,他竟然无端端的发狂了,到处奔走,要找自己的头部面目。富楼那,在你看来,这个演若达多为什么会发狂而四处奔走呢?”
富楼那对佛说:“佛你说的这个人发狂的事情,我也听说过。我认为他之所以会发狂,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的心狂乱了。”
佛对于富楼那的回答,并没有给予任何的评判,而是继续进入了分析过程。佛说:“对于本来的如来藏,我们虽然建立了所谓的‘玄妙、觉了、圆满、本来、光明’等种种名相,但是既然我们已经明白所有这些名相,全部都只是虚妄的幻相,那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出现的根本原因存在,因为如果有一个名相出现的根本原因存在的话,又怎么可以说它们都是虚妄的幻相呢?”
“可是所有的那些虚妄的幻相,相互之间一个成为另外一个的出现原因,从而在迷乱上增加的迷乱,在错误中更加错误,以至于经过了好像微尘的数量那么长久的劫数,一直到现在,虽然有我给你们进行指点,给你们交了底,但你们还是不能从这些错误迷乱中走出来。”
“之所以你们能够一直被困扰在这些错误迷乱之中,就是因为这些迷乱的存在,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当你们真正明白,原来这些错误迷乱,连一个根本的出现原因都找不到的话,你们也就应当知道,所有的虚妄幻相,其实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依靠了。换一句话说,既然这些虚妄的幻相,根本就不曾出现和存在过,又何必需要你去努力灭除他们呢!”
“就好像已经从睡梦中清醒了的人一样,又怎么会在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梦中的事情经历,就算他认为自己非常清楚明白,但是这样子做,就和想把梦中的东西拿出来一样,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又怎么能够拿到呢?得到了无上菩提之人,又怎么会认为山河大地真实存在呢?”
“就好像刚才我们谈到的那个演若达多,他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就发狂恐怖地到处奔走,要找寻自己头部的面目。当他忽然安静下来,不再发狂的时候,并不是说他从外面找到了自己头部面目回来;就算他仍然在继续发狂,他的头部面目又何尝丢失过呢?”
“富楼那,虚妄的本质,其实就是这样,根本就没有什么原因可以让它们实际存在。只要你不跟随着别人,不跟随着世间凡夫的认知而走,那么我刚才所讲的有关世界、众生、业果三个方面的不断延续,就会失去了根本的所缘,就没有了三种最根本的因由,在此基础上,你心中那狂乱不止的演若达多,自然就不再会继续发狂奔走了,自然就会安静下来了,只要安静下来,那就是本来的菩提真心了啊!”
佛在最后下了一个结论说:“人人心中的那个无比殊胜、清明觉了、原始清净的本来,原本就是周遍了整个法界,哪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呢!哪里又需要什么勤苦修行呢!”
佛所作出的这个结论,实在是最至高无上的究竟见地啊!每一个众生,虽然你认为这每一个众生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虽然在每一个众生的见闻觉知当中,整个世界全然不同,虽然有着众生和佛的不同称谓,但是,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哪里有什么众生!哪里有什么佛!哪里有什么轮回苦痛!哪里又可以求得寂静常乐!只要明白了本来周遍、本来清净、本来解脱、本来圆满的道理之后,就会连这个最后的认知都放下,当下了结,何劳苦修!
可是,说起来很容易,这样的究竟见地又有谁能够真正相信呢?又有谁能够真正地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圆满的呢?又有谁敢于承当自己不是薄地凡夫,而是究竟佛陀呢?
正是因为如此,大家才会需要种种不同的修行方法,来不断地通过这些方法的锤炼,让自己的疑惑越来越少,让自己的信心越来越纯,终于有那么一天,就会决然承当,一切了毕。
而等到你了毕之后,也许你会哑然失笑:原来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
就好像有一个禅师,他对佛法非常有信心,他也认为自己可以通过禅悟,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是当他用功很久之后还是没有任何的体悟,这一下把他的犟脾气给激起来了。他就发誓说:“克期求证!我一定要在七天苦修之后证悟,否则我就从高崖上面跳下去!不是佛法不好,而是我自己不行,干脆死了算了!”
在这个誓愿下,禅师就不眠不休地一直在七天的时间里参悟,可是非常不幸,整整七天都过去了,他还是没有达到开悟。这下子,他就坚决地走到了崖边,直接就跳下去了。
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恰好当这个禅师在坠落到地面的时候,他彻底开悟了,但是他也被摔瘸了。
禅师大叫着:“冤枉啊!冤枉啊!”然后就一瘸一拐地走了。
大家知道他为什么喊冤吗?参!参!参!
佛在讲完了这个结论之后,又给富楼那打了个比方,说:“比如有这么一个人,在他身上穿着的衣服中,就藏着一个能够满足他一切愿望的如意宝珠,但是这个人却丝毫也不知道。他身无所长,穷困潦倒,流落在他乡,整天为了能够填满肚子而四处奔走乞讨。”
“富楼那,你要知道,虽然这个人一穷二白,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但是他却根本就没有丢失那个如意宝珠。突然有一天,有一个非常聪颖善巧的人,告诉了他身上原来还有一个宝珠,之后,这个人就在这个宝珠的作用下,要什么就有什么,很快就成了一个大富豪。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真正地相信了:原来我自己一直就拥有这个如意宝珠,只不过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罢了。”
- 上一篇:第四卷 第五章 名词概念的是非
- 下一篇:第四卷 第七章 阿难对因缘的再次疑惑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楞严经》“将毁戒体”说明阿难示现的是凡夫、初果的圣人
- 如果觉得唯识学很沉重,可以看看《楞严经》
- 如何学《楞严经》?放下识心和一切执着
- 闻佛法而不修行 如同没听过佛法
- 圆瑛法师及憨山大师对《楞严经》的推崇
- 高僧大德为什么推荐去学《楞严经》呢?
- 楞严经和楞伽经哪部好?楞伽经与楞严经的区别
- 《圆通章》的出处殊胜
- 《楞严经》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因缘
- 在家人可以修持《楞严经》吗?
- 《楞严经》中的见识,见性,根性有何关系与区别?
- 《楞严经》是怎么传入中国的?
- 《楞严经》传到中国的秘密
- 出离世间苦海最好的法门
- 佛说妄情积聚不休而能产生体内爱水
- 佛说末法时代邪魔会施行贪淫魔道
- 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才是最大的目标
- 《楞严经》和净土法门,所说的成佛道理是否相同?
- 不断淫修禅定者,即使千百劫后也仍是一堆热砂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阎浮众生业感品
- 第六卷 如来赞叹品
- 第二卷 分身集会品
- 第三卷 观众生业缘品
- 第八卷 阎罗王众赞叹品
- 第五卷 地狱名号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嘱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称佛名号品
- 第十二卷 见闻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
- 《地藏经》赞
- 第十一卷 地神护法品
- 《地藏经》开经偈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二
- 《华严经》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 楞严经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经》回向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三
- 楞严经白话文卷四
- 卷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严经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莲华经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药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药王菩萨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莲华经注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 楞严经白话文卷十
- 楞严经白话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记品 第八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