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如何读懂《金刚经》 总结

  对此经的宗旨,古今大德有多种归结,如《金刚经六祖口诀》把全经宗旨归纳为“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我总结为:般若方便不二为宗,实相为体,无相为相,无住为用。依藏传佛教见、行、果的教法系统,此经的宗要也可总摄为:以般若方便不二的大中道见为正见,以无所住心齐修万善的大乘行为正行,以无所住而普度众生的无住涅槃为正果。

  宗,即宗要、主题思想,此经与所有般若经一样,都是以般若、方便不二为宗。般若,即此经题所谓金刚般若,亦称摩诃(大)般若,为如实知见诸法实相的大智慧,属菩萨行六度中的第六般若度所修证;方便,为梵文“沤和俱舍罗”的意译,意为权便、技巧,大乘佛典中专指度化、利乐众生的方法技巧及所需各种条件,为菩萨行六度中的施、戒、忍、进、定五度及四摄法等所修。比如说我们今天要生存必须要有钱,钱就是一种方便。要工作须有相关的知识、技术,知识技术就是工作的方便。要办成一件事情,必须要具备各种各样的条件,这些条件就叫做方便。阿底峡大师《菩提道灯论》解释:

  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

  般若修慧,方便修福,福慧二者庄严菩提道,有如车之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福慧双修双圆,是菩萨道的基本精神。

  般若,为修习诸方便的导首、眼目,布施等五度,若离了般若,以世间执着妄心修习,则都成了世间法,不成波罗蜜,至多只得人天小果,不能度到涅槃彼岸,般若度贯穿于五度之中,始称波罗蜜。另一方面,般若也不可离开方便,若离方便,不深入世间以实际行动利乐、度化众生,只顾自己解脱,一味厌苦观空,纵得空智,亦属片面之空,不离空执,因而也就不能彻法源底,破根本法执,显发自性本具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妙用,不能得真正究竟的金刚般若。般若为体,方便为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体用不二,才是大乘般若智,才是自心佛性

  以般若正智为导修六度万行,在度化众生的方便行中圆满福慧,趋向佛果,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主旨。此经开示这一主旨,颇为典型。经中佛并不空谈金刚般若,而是从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一切众生谈起,到修布施、安忍等行,乃至庄严佛土,其所说般若,为方便行中的般若,其所说方便,为与般若相应的方便。经中开示得无上正觉即成佛之道:以无我、人、众生、寿者等相的清净心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离我、人等相为般若,修一切善法为方便,般若与方便,始终一体不二,是此经也是所有般若经的基本宗旨。

  实相为体,谓金刚般若所知见、所证得者,是诸法实相,即万有普遍共具、永恒不变、真实不妄的体性,亦名真如、如。实相,被强调为大乘之本。经中佛言:若有人闻此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说明此经所指归者,是诸法实相。然实相超越言思,本不可说,只能用破凡夫所执一切虚妄相的“遮诠”法,指示亲证实相之道。

  无相为相,谓无相为证实相、得般若之要,《无量义经》云: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

  说无相是佛所说种种法的宗本。怎么样知见实相呢?这个经里面没有讲,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悟到,佛肯定我们人类潜在有一种认识实相的功能。这种功能,我们平时没有使用,但是它是潜在的,没有被我们发现,这种功能就是般若。它为什么没有被发现呢?因为被我们认为所有相都是真实本面这种固化的认知或者妄想遮蔽了。如果把所有虚妄不实的认知、即所执为实的种种相都看破了,离一切妄执,那么能够认识实相、真如的潜在智慧就显现了,佛本来的意思大概是这样。佛说法的方法,就是一点一点破除众生对于相的执着,让潜在的般若显现。

  无住为用,谓与实相相应而修行的要诀,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所住的清净心修菩萨道,利益众生,修一切善法,就是经中所说的成佛之道。无住为般若,生心为方便,无住生心,为以般若智修方便行之要。而此二要,亦并不二,本出一无相义,为无相义的实践法要。经中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如不动”等言句,皆可作见性法要,只要肯依诀调心,依法修行,功夫若真做到,必能言下见性。其指示自性之直截,概括佛法之圆满,较《坛经》“无念行”及看话默照,及大手印口传,更见精采。诺那上师曾言:《金刚般若》即是无上密宗境界。会读经者,自当识此经即显即密,即教即禅,即顿即渐。

  依经修持,可以顿悟顿修、顿悟渐修,或者渐修顿悟。若慧根猛利,于当下一念能无住生心,以无我人众生寿者的清净心修诸善法,则当念与实相相应,见自心佛性,显佛性妙用,是为顿悟顿修;若于当下一念顿破诸相而得顿悟,保任所悟而渐修众善,即是顿悟渐修,如慧能大师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下顿悟,悟后隐于猎人队中十六年,即是渐修。若慧根稍钝,不能顿悟,可循闻思修通途,先研读此经,深思明辨,领解经义,得文字般若;再依经观修,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得观照般若;以观照般若修菩萨道,增长福慧,渐修顿悟。

原标题:《金刚经》讲解—总 结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