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金刚经 >

《金刚经》明确的价值观

义广法师:《金刚经》明确的价值观

  《金刚经》有非常明确的价值观,如:“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如果用三句义去表达,就是:所谓福德者,即非福德,是名福德。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佛陀说的福德,一定不是我们凡夫的有漏福德,这就是非福德,是名佛陀福德。所以,福德者,非我们凡夫的有漏福德,是名佛陀福德。她不是稀里糊涂地说:“福德,不是福德,才是福德”。

  凡夫的有漏福德的特征,是带着很多副作用的东西,它是助长我们烦恼相续的。而佛陀福德是不存在这些副作用,是不会让我们有漏相续的福德。佛陀和圣人的福德是清净的。我们凡夫的福德,是带有杂染性的。

  当年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与会大众都瞪着眼看,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佛陀把这法门传给迦叶尊者后,一直传到第28代菩提达摩。达摩祖师把印度的禅法传到中国,就是我们中国佛教中一枝独秀的禅宗

  达摩祖师从广州登陆后,到了当时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梁朝的皇帝梁武帝虔信佛教,建造了很多寺庙,护持出家僧众学习。所以他认为自己积聚了非常大的功德。达摩祖师与梁武帝见面后,梁武帝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是圣者,他是传播解脱佛法,用佛法来度化我们的,不会来增加我们的“我执”的。所以达摩祖师没有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说“功德无量”,而是回答:“并无功德”。

  梁武帝惊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祖师回答:“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没有真正深入观照四相,达摩祖师看到他的自身还有“我相”:你自我膨胀,有功德反而是没功德,即是功德。这跟《金刚经》的理论是相契的:有功德吗?没功德。为什么没功德?因为你的功德是有漏功德,不是佛陀的究竟功德,所以说没功德。

  什么是真功德?“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世求,求的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有多高的成就;我旗下统领了多少人民;我还有多长的寿命;我的地位能保持,等等。达摩祖师的话,完全是注解《金刚经》一样。

  《金刚经》说福德,即非福德,是名福德。佛说的福德,非我们凡夫所说的福德,是佛陀的福德。佛陀的福德是远离四相的,他的福德是超越烦恼的。而我们凡夫所有的福德都带有强烈的自身执着,是有漏的。

  福德是可以转化的,福德是可以分享的。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跟所有的人分享自身具有的福德的。如果是与我们身边的人、与自己最亲的人分享可能就愿意。不过,我们的分享是带着强烈的期待的: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

  但其实,对方对我们好不好,根本不由我们来决定,那是对方的善根福德因缘,他没善根就对你不好。不过,他对你不好,这也是一种善根,他是在成就我们。

  我们凡夫的福德分享,总是对他人抱有很多的期待,期待我一说他就能办到。他办不到,我们就不乐了。我们带着期待的福德分享,本身就是有漏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凡夫的福德是有副作用的、有漏的。因为当我们的福德分享带着自己“我执”的强大期待,本身就是引发烦恼的根源。

  佛陀和觉者的分享是无漏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出身,什么样的生命状态,佛陀都愿意跟他分享福德。佛陀没有四相的期待。如果说佛菩萨有期待,那就只有一个。佛菩萨发的心就只有一个:愿所有人都能成佛菩提心。这是佛菩萨唯一的期待。

  我们要不断地观照自己,奉献别求回报,求回报就是烦恼。当你奉献的时候,奉献即非奉献,是名真正的奉献。

  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观照,自己才能轻松,奉献才会快乐。若认为“此奉献是了不起的奉献”,若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期待,就会引生出更多的烦恼。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