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六、

  社会发展到了饱和状态,青少年面对未来会有惶恐,不知道自己将来还有什么出路,请问大师,青少年应该如何作生涯规划?

  答:生命无常,稍纵即逝,因此人无论年岁多少,都要把握有限的生命,适当的规划人生,才能提升生命的层次。有了生涯规划,纵使偶遇挫折也会因为有目标、有方向而不致气馁。好比远近驰名的杭州雷峰塔虽然倒了,相关单位也计划在原址重建,但是大批观光客的涌入,仍是为了参观旧塔而来。同样的,这对我们来说,代表的意义就是人从那里倒下并不是严重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从倒下的地方再站起来。

  每个人的生涯规划都不同。例如孔子十五岁立志向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印度的修行人,第一个二十年是学习的人生,第二个二十年是服务的人生,第三个二十年为教学的人生,第四个二十年是云游的人生。而我的人生规划是以十年为一期,分别是成长的人生、学习的人生、参学的人生、文学的人生、历史的人生、哲学的人生、伦理的人生及佛学的人生。

  所谓「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凡事有规划就不容易走叉了路。好比耕种,不要老是奢望神明、佛祖赐予我们丰收,俗话说:「要怎么收获,就要怎么栽」,凡事还是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因果法则是必然、丝毫不爽的。

  我个人喜欢增加别人的信心,而不欢喜听人家说泄气的话,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发愤图强。但是规划自己的未来之前,要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智能、兴趣、志向和能力,才不会因为理想太高却达不到目的而忧悲苦恼。

  有位徒众读书的条件并不是很具足,但却执意要念书、求得学位,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呢?」他说:「我要继续读书,我要学习做法师。」我一听,「唉!阿弥陀佛!怎么不自知呢?」其实,他烧得一手好菜,只要愿意到厨房发心服务,典座个十年,自然就能获得大家的肯定和尊敬,但是他却宁可舍去长处不给人用,以为只有读书才能做法师,实在是不了解自己。虽然「天生我才必有用」,但也要用得恰当。

  说到生涯规划,头脑好、口才好的人,可以规划自己从事教育工作,好比作育英才、著书立说、从事学术研究等,过一个智慧教育的人生。

  你说我智慧、口才都不好,只要你精神力佳,同样可以有所贡献,好比到养老院、育幼院、机关团体从事服务、关怀的工作,哪怕是为人家看门、扫地都行,过一个社会服务的人生。

  你说我慈悲心不够,要从事慈善的工作实在没办法,想要在工商界做事赚钱,那也不要紧,不过,要做就要立志做得正正当当、童叟无欺;在中国,为什么要把农夫摆在士农工商里的第二位,跟读书人摆在一起呢?因为农夫多半比较老实、正派,收成多少、能卖多少都有一定的标准,没有暴利的非分之想,但是工商界人士,往往会出现奸商、刁民、偷工减料的事情,这是不当的行为,所以要立志过正当工商的人生。

  你说我对这些都没有兴趣,那也没关系,可以选择过一个淡泊生活的人生,好比可以有个宗教信仰,在宗教力量的驱使之下,自己能安分守己、勤劳奋发、朴素淡泊、随遇而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名闻利养、虚假浮华会毁灭我们的人生,因此,做人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很要紧。

  另外,生涯规划还可以从生命四期来作规划。少年时期,要有礼赞生命的感恩,感谢所有帮助自己成长的人;青年时期,要有自我肯定的信心,勇于表达理想和志愿;壮年时期,要有活水源头的精进,展现茁壮的生命力;老年时期,要有平静欢喜的生涯,凡事都能随遇而安。

  青少年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是为学业、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总之,有了目标就不会仿徨。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光阴里,能为人间留下贡献、留下功绩,也才能创造生命永恒的意义。

  七、

  现在青少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如沉迷网咖、翘家、逃学、诈骗、暴力、帮派、自残、飚车、穿舌洞、嗑药等,能请大师为这些青少年开示吗?

  答:这许多问题怎么开示呢?还是可以开示;开示什么?开示佛法,因为有佛法就有办法!

  今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造成,说实在,不是没有原因的,正是其与大环境之间无法取得和谐关系,致使表现出与常态不同的变相行为,以满足需求或麻醉自己。好比在工商业社会里,父母一心一意地赚钱养家,却忽略了对子女的关怀,儿女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内心孤独寂寞,便逐渐寻求外在的支援及娱乐的刺激,或是以翘家、逃学来表现自己对家庭的不满,如此,在不良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身心不但无法获得健全发展,也成了大家口中的「问题青少年」,更间接地构成社会问题的发生。当然,也不只是单一原因造成这些现象,举凡家庭暴力、交友不慎等等也都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因素。

  站在佛教的立场,对于青少年偏差行为,观念的建立,远胜过事情发生后的辅导。比如守五戒、明是非、知人我、知罪福都是预防之道。

  五戒的基本精神在于「不侵犯」,站在群我的关系上,也就是我与大众要慈悲相处,我与金钱要能知善用,我与衣食要惜福不奢,我与社会要广结善缘,我与身心要净化庄严,我与朋友要真诚对待,我与世界要注重环保,我与自然要同体共生。因此,守五戒具有止恶行善的积极意义。

  人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一个人没有因果观念,为非作歹还以为没人看到,其实,就如俗语所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是宛然存在的。所以,青少年心中建立了因果观念,自然不会胡作非为。

  有的人开口闭口只会说:「我的性格、我的性情、我就是这样!」其实,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是相互依存的,心中除了有自己,还要有别人的存在。一味地孤芳自赏,只会孤立了自己。有的人会有一种习惯性的反叛心理,例如过去佛光山有一位职员,确实也是个人才,但是只要我跟他讲话,他一开口就说:「不是、不是啦!」我说:「我是,你不是。」他又再说:「师父,不是啦!」我说:「你怎么一直说我不是?」他说:「哎哟!对不起,我讲习惯了。」又好比有的人总是说:「不是这样、我怎么样、但是怎么样………」唉!在他而言,是在说道理,但是在别人来说却是一种不肯认错的行为。

  另外,要能分辨什么事情是有罪的,什么又是福德之事。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好比最近媒体报导「毒蛮牛事件」,歹徒即使有千面人之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警察还是有办法抓到他。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失足的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而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佛教鼓励青少年朋友们,要有菩萨的心、青年的力。有了菩萨的心,大愿心、清净心、慈悲心、般若心,还要有青年的力,承担力、辨别力、自制力、带动力。另外,年轻人在观念上要有正见、要亲近正派的善知识;在智慧上要能辨别、能明理。如此,想必就能过一个愉悦的青少年时期。

  八、

  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一旦对事情感到不满或遭受压力无法突破,容易以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发泄情绪。请问大师,青少年要如何适度发泄情绪,父母、师长又当如何教育学生、子女,才不会造成孩子心理的障碍?

  答:有人说情绪失调等问题,是由于压力太大所造成,其实不能把这些情况完全归罪于压力;我幼年在丛林出家,接受严苛教育,也没有躁郁、忧郁症啊!就是苦不堪言,还是要委屈、忍耐。说实在,这个时代就是太自由、太开放,有了胡思乱想的空间和机会,才会造成这么多精神疾病的问题。

  打开报纸、电视,几乎都是社会乱象的报导,没有深度、没有道德、没有善美的社会,怎么不会引发精神疾病呢?根据卫生署统计,台湾忧郁症人口高达百万人,这是台湾的一个危机,过去是白色恐怖的台湾,现在恐怕是忧郁症的台湾。不只在台湾,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忧郁症是二十一世纪三大疾病之一;社会进步,不但没有带来快乐,却增加了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令人闻之不胜唏嘘。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现,倘若长期压抑,有时会因为心理过度负担,造成身心上的某些障碍,因此,适度的发泄也是有必要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年轻气盛,又多愁善感,一旦遭受压力无法突破,容易以不当的方式来宣泄,因此,更加需要给予情绪上的引导。

  为了避免因为情绪失控而伤害自己、伤害别人,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藉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比方散步、唱歌、运动、爬山、听音乐、学舞蹈、戏剧表演、投入工作、结交善知识、训练各种技能、学习语言等,以沉淀纷乱的心灵。或是改变想法,正向思考,带着积极向上的活力面对发生的困难,内在向上的能量,也能平衡不愉快的情绪。甚至培养幽默感,适时地解除紧绷的气氛,也能舒缓压力。

  在心理调适上,青少年应该做好自己,不要常常比较、计较,老是希求自己样样出色、样样比人好的人生,一旦无法如愿,内心就会感到空虚、无力。所以,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生活才能安然自在。

  人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过度的情绪反应,却是可以避免的。因此,面对青少年的压力,为人父母、师长者,应该给予适当的协助,在快乐环境中长大的小孩,才能有健全的身心。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更要避免消极的劝阻,改以鼓励代替责备、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以同事代替隔阂。

  青少年血气方刚,过于责骂,会产生叛逆心理:「反正你认为我坏,我就坏到底吧!」所以,对于青少年的缺点要多包容,以鼓励来劝勉向上。例如:「啊!你今天只挑了三担水,这么少,怎么能消受啊!」这样讲话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换个话说:「啊!真好,今天挑三担水,假如明天再增加一担,那就更好了。」如此,反而能激励他奋发向上。

  父母打小孩、老师打学生,是因为已经没有办法,才会出此下策,其实不打骂小孩并不表示不关心。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良宽禅师对翻墙夜游的沙弥不怒不火,只是叮咛:「夜深露重,小心着凉。」从此沙弥被受感化而不再夜游,所以,用爱才能赢得爱。

  当然,父母不能过度放纵孩子,否则会造成为所欲为的行为;但也不能过分威权,反而让子女产生敌意,因此,青少年时期最需要的是关怀。例如世界著名的海伦凯勒,自小残疾,曾因别人不懂自己的表达,一度情绪暴力,在老师的关怀之下,感化了他,也改变了他的一生,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

  另外,现代教育当注重「同事摄」,老师和学生相处要能打成一片,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在同一个模式中成长,要能让他在不同中各自发挥所长,在不同中互相包容,让学生觉得你了解他,而不是拂逆他,让学生觉得你很体贴、值得信任,他自然就能接受你的教导,也就能避免彼此的隔阂。

  其实,佛陀教育弟子也不用打骂、责备的方法,大都是用譬喻、鼓励的方式,让弟子知道善美的人生,而不伤害他的尊严。又好比在佛教里,每当进入寺院的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满脸笑意的弥勒佛,也是以爱和欢喜来摄受人的。

  总而言之,对于青少年的情绪反应,除了为人父母、师长应多予关心,青少年本身也要找出适合自己的情绪出路,以确保能尽速远离烦恼的漩涡。

  九、

  现代青少年除了学习国语,为了配合升学考试,还必须学习英语。当然,最重要的是现在是资讯爆炸时代,学习外语能让人更快掌握新资讯。请问大师,学习外语的诀窍或如何才能增长国际观?

  答:为拓展国际观,迈入全球化,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语言没有特别的诀窍,贵在勤勉,勤说、勤听、勤读、勤于创造讲说的环境,并与日常生活做结合,才能提升学习的速度与效果。

  除此,学习语言要经常温习、不断酝酿,倘若一味地强记,不能制造复习的机会,将随着时间的日久而生涩。学习语文不是强记就行,强记不会记得很久,而是要用心,所谓「读书四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常听人家说:「我已经三年、五年不讲某某语言,忘记了!」这是功夫扎得不够深。学习语言要每天持续,但也不要求多,好比吃饭,三天的饭不能一天把它吃完,每天学一点,久了自然就有成长。

  说到国际观,先从国际礼仪说起。在物质文明、经济成长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凡事要讲究礼仪,才能维持彼此间的和谐,倘若老是失礼,开会迟到、会议中闲话、不守秩序,国际形象也会因此大打折扣。但是礼仪并不是到了需要的时候才学的,平时就应该养成习惯,好比手机礼仪、餐桌礼仪、航空礼仪、社交礼仪等都要留意。

  学习国际礼仪,要先革除自己的陋习。青少年时期是块璞玉,是最佳的雕琢时期,言行举止要学习宁静安详、雍容华贵、端庄大方,展现态度的稳重。如何拿筷子、执刀叉比较容易,但是讲话声音要小、举止行为要得体却不容易,所以平时就要培养,否则一旦成为习惯,就很难调整了。

  我常说这是一个有声音、有动作、有色彩的时代,但是声音、动作、色彩也要恰如其分,才能为人所欣赏。好比佛光山初创之时,殿堂的柱子全部都漆成大红色,为什么?因为当时佛教给人瞧不起,认为佛教是青灯古佛、暗淡无光的宗教,所以当时就用华丽的颜色来展现蓬勃的朝气,但是现在社会进步,大家对佛教苦苦恼恼的印象已经改变,所以我们也把柱子的颜色统统都改成咖啡色,这都是因应时势而有的阶段性发展状况。因此,青少年也要懂得观察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的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国际观不是常到国外走走,或是对各国有粗浅的认识就是国际观,真正的国际观是对整个世界的脉动、趋势及各国文化等有充分的认知。而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要「走出去」,好比汉、唐时期,因为外交能走出去,所以缔造了历史盛世;而清朝末年,则因为封闭自大,将国家带向被列强欺侮的悲伤之地。

  增进国际观更重要的是思想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让思绪海阔天空,才能心包太虚;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容纳的世界就有多大。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际教育,好比美国将国际教育列入教育优先政策、日本在中小学课程添加国际理解教育、英国推动中小学与跨洲学校交流等等,无非都是为扩展年轻学子的国际观。

  青少年时期若能养成对国际的关心,不仅打开视野,更能远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对于心胸的开阔、人际的关系也将更有助益。

  十、

  现代的青少年多半生活条件都很好,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却也造成以个人享乐为追求目标。请示大师,青少年如何学会关心别人?

  答:人活在世间上,不能一味地只想到个人的利益,因为人的生存,是靠着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人类、士农工商各阶层赐予的资源和关注,甚至是大地的普载、上天的护覆,山川、海洋、空气、日月的滋养才得以存在。既然人生是在这么多善因善缘的成就之下而存在,不也应该主动回馈、主动关怀别人吗?

  综观新闻报导,其中不乏青少年打架滋事、结党寻仇的社会事件,那都是由于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而引起的。新时代的青少年,由于生活环境优厚,不少人倾向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个人的需求满足为追求目标,丝毫不懂得尊重别人、帮助别人。不懂得关心别人的青少年,即使将来功成名就,也会显出自私、自我的一面。所以,学会关心别人,是青少年学习上的一大课题。应当如何引导他们用一颗善美的心,关怀周遭的一切呢?

  其实,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关心别人的潜力,例如父母生病了,他们会表现出关心和同情,试图解决问题;报纸曾经刊载,英国一位父亲糖尿病发作昏倒,年仅二岁的女儿从厨房里拿出一袋糖,一匙一匙喂食,因而救活了他。除此,对于受伤的动物,小孩子也会积极展现帮助的行动。及至长大,因为受环境、教育方式等影响,才造成少部分青少年的冷漠无情。其实,青少年时期拥有无限的热情,只要再给予为人处世的正确引导,培养悲天悯人的心,他们也能以实际的行动帮助别人,以宽大的胸怀体谅别人,以坦荡的胸襟尊重别人。

  要让青少年学会关心别人,首先必须让他懂得关心自己,好比学习规划自己的生活、爱惜自己的身体、关心自己的前途、加强自己的学业、注重仪容整洁、礼貌周到等等。倘若连关心自己都不会,哪里谈得上关心别人呢?

  《诗经》上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青少年除了关心自己,也要进一步学习关心家庭,体谅父母的辛劳,协助父母打扫环境、拣菜、洗碗、接待客人等等。家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关心惯了,自然就会关心别人。

  此外,青少年时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藉由每天对不同的人表示关心,好比路上遇到的、车上看到的人;赞美这个人怎么好、那个人怎么好,也会养成关心别人的习惯;内心所想的都是好人好事,人生也就过得积极乐观。

  父母的言行也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好比父母乐于助人,间接地就在家庭里制造关心他人的气氛,相对地,小孩子有了关心别人的环境和机会,也就能发挥关心他人的潜力。还有另一个途径,就是身为家长者要尽力组织孩子投入到社区的志愿活动中,让他们找到帮助他人的地方。

  青少年时期,凡事都要建立目标,没有目标,就像徘徊在十字路口,无所适从。造福人群也是一个目标,目前许多国家正在流行一种以帮助别人来度过假期的休闲方式,好比到穷乡僻壤的地区教授英文、救济贫苦,到许多病残、弱势的机关团体当义工等等。倘若你心心念念都想要创造社会的美好,心心念念都想帮助别人远离苦难,不但会增加自己的慈悲心,增加自己的动力,也会升起救苦救难的菩萨行为。

  也有许多青少年,自小就积极关怀别人。例如「国际儿童解放组织」总裁魁格‧柯柏格(Craig Kielburger),十二岁的时候便发起成立「解放儿童基金会」,为整救世界受难儿童而努力,成为举世所尊敬的青少年;台湾斗六国中的沉芯菱,以廿六张电脑证照的实力,为农民架设销售网站,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不但拓展了农产品市场,也嘉惠了农村社会,相信这种善行也能成就她未来在社会的地位。青少年时期就想未来、想服务,长大以后必然也是心心念念关怀别人,又怎能不像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一样,为人所尊敬呢?日后的前途当然也将是不可限量。

  付出关怀,能让事业、学业受挫、心灵受伤的人,有了重新面对人生的力量,甚至爱的力量还可以让植物人苏醒。而且关心别人不仅为自己带来欢喜,也能让自私的人变得慷慨,让怯弱的人变得勇敢,让怠惰的人变得勤奋,让刻薄的人转为宽容。关心的力量扩而大之,那么世界和平的一天也就指日可待了。

  十一、

  面对升学压力提高,许多青少年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考上理想学校,所以走上自暴自弃一途。请大师开示,青少年应该如何建立立足社会的自信?

  答:每个人都有压力,好比幼儿缺乏父母呵护,会哭闹不停;为人父母者面对家庭所需,会有经济上的压力;老年人面对老病,会有死亡的恐惧。青少年时期由于身心变化大,对于所面临的压力,诸如家庭贫穷的压力、师长管教的压力、同侪之间排挤的压力、学习能力不够的压力、身体缺陷的压力、课业繁重的压力等,若无法承受或化解,可能造成各种问题行为的产生。因此,青少年必须增强承受压力、化解压力的能力,方能有健全的人格特质。

  说到压力,适度的压力是需要的,好比打篮球,如果没有施予压力,怎么弹得起来?船只航行时,如果没有水的阻力,怎能乘风破浪?植物种在小盆子里,空间小发育不能健全,若是种在庭园里,枝叶就有广大的空间可以伸展,一定能长得肥硕。

  一个青少年有没有前途,决定于对自己的信心,升学、考试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课业好不一定代表未来就能成功,成绩差也不一定永远就会失败。课业比不上人没关系,表示还有努力的空间,人家花一个小时用功,我花二个小时努力,一样可以弥补不足,就像龟兔赛跑,精进不懈又何愁不成呢?

  就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虽然被讥为南方獦獠,却在二十四岁就证悟了佛道;莱特兄弟没有上过大学,却利用在生活中体会的航空知识,发明了飞机;爱迪生小时候曾被老师视为低能儿,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自学之下,日后却成为举世公认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成绩也很低落,但是当他提出「相对论」的发现后,全世界都推崇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二○○二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小时候成绩惨不忍赌,得奖的时候,他说:「成绩单不是人生的保证,我就是例子。」所以,体悟智慧才是人生重要的力量。

  网路上流传一篇文章,内容提到:「何谓天才?放对地方的就是天才。反过来说,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错地方的人才……。例如:有些科学家连音阶都抓不准;有些画家连一封信都写不好,可是他们把自己放对地方,所以成就非凡。」

  有首偈语说:「你骑马来我骑驴,看看眼前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余。」一个人大可不必和别人比较、计较,人比人气死人,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不只是读书才能有成就,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培养多方的兴趣、发挥专长,才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学问不比人,可以做好事;做事不比人,可以有道德。书读的不好无妨,会画画也能受赞赏;绘画不好,会音乐也会受到肯定;音乐天分不够,会体育也能获得荣耀;体能不好,愿意服务大众,也会受到尊敬。只要埋头苦干,不懈怠、不自馁、不自暴、不自弃,经得起时间的磨炼,一定能成功。

  十二、

  人生在世要建立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例如文学家有文学家的看法、哲学家有哲学家的看法、科学家有科学家的看法、历史学家有历史学家的看法。请问大师,青少年在人生的际遇里,应该要建立什么样的人生观?

  答:每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都不一样,对生命的意义诠释也不同,甚至追求的理想也不尽相同;即便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才能拥有健全的人生。

  由于社会变迁、物欲横流,新世代的年轻人常处于虚拟的生活中,凡事「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对于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没能真正了解。尤其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功利主义社会中,青少年面对未来感到心灵空虚,甚者寻求刺激,以麻醉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少年更应该建立健全的人生观,运用有限的生命,做有意义的事,丰富生命的内涵,才能让年轻的生命发光发热。

  正确人生观有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有了远大的理想,青少年就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从而有乐观的人生。青少年应该建立的人生观有很多,例如:

  1.正向思考的人生观:

  人往往因为遇到困难而陷入胶着的情绪里,有时不妨学习换个角度思考,也许会出现转圜的余地。其实,只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便能寻求转机。例如下雨了,不能外出旅行,如果转个念头,下雨天正是读书天,心也就不为天气差所苦了。况且好事不一定全好,坏事也不一定全坏;佛教讲「无常」,凡事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悲观的人为自己只剩下百万元而担忧,乐观的人却永远为自己还剩下一万元而庆幸。海伦凯勒说:「面对阳光,你就看不到阴影。」所以,人生没有绝对的苦乐,只要积极奋斗,凡事往好处想,自然能够转苦为乐。

  2.逆境自强的人生观:

  逆境,是磨炼意志的大冶洪炉;困苦,是完成人格的增上缘。例如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虽然罹患耳疾,却创作了无数首响喻世界的名曲;瑞典单脚无臂女歌手莲那玛丽亚(Lena Maria Klingvall),不但是知名演唱家,十八岁时更拥夺世界冠军杯游泳比赛金牌;由中国大陆残疾人士担纲演出的「千手观音」,精湛的表演,获得国际瞩目。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人能够掌控,只要发愤图强,就能为自己创造出一片天地。

  3.乐于服务的人生观:

  各行各业都讲究服务,举凡商品服务、电话服务、导览服务、顾客服务等。有「日本经营之神」称誉的松下幸之助,起初是在脚踏车行做学徒,经常被来修车的客人唤去买香烟,而佛陀时代驼标比丘长年为人提灯笼照路,迎送挂单的人,他们都是因为乐于服务,所以能受人尊重。因此,青少年时期要培养服务的人生观,从做中学习,不但能创造深刻的学习经验,还能建立自信、增进友谊;从服务中领会奉献的欢喜,从服务中获得心智的成长。

  4.担当负责的人生观:

  所谓「大丈夫一身做事一身当。」想要获得朋友的信赖,要给人能担当负责的信任感;希望人生过得踏实,就要养成自己担当负责的态度。做事勇于担当负责,凡事不推诿、不轻易拒绝,就能广结善缘。即使是苦的、难的,也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发心」是一种担当负责的态度,心如田、心如矿,藏有很多的宝藏,要将此潜能开发出来,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青少年时期懂得对自己负责,日后才能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负责。

  什么力量最大?心的力量最大。人的意志力往往可以决定一生的前途,所以青少年时期就要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有了健全的人生观,不但关乎自己一生的幸福,对家庭、社会、国家也会造成极大影响。有健全的个人,才有健全的家庭;有健全的家庭,也才有健全的国家社会。

  ——星云大师讲 弟子如超记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