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的类型

  今天知识课的内容是关于禅法类型。禅法类型现在有不同的说法,来自西方的有开放式和收敛式禅法的区别,来自印度古代的有制感型和觉观型禅修的区别。实际禅修中,还有念力型。禅法类型分法在中国禅宗祖师大德,特别是唐代的圭峰宗密禅师那有相当的成体系的分类法,被人们广为皆知。但是,我们今天是以实践为本,要考虑到实际的操作和一些自然原理,所以,我们的类型分类法将不是根据经验的,而是根据原理性的。这种分类就意味着,在不同层面上用不同的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禅法,对理解禅修的原理性知识和确切地掌握这些方法将有意义。

第一对,静息型禅修与念力型禅修

  首先我们简单地说,禅修的两个基本类型,即:怎么作意,怎么能动性用力,用力与否,能动与否(就是是否用念力与否),也就是我们说的积极型与消极型禅修。禅修是需要用精神力量贯注的,不是消极地静坐,但是我们看到大多数的禅修都是静态的坐姿,要求修行静息静养。所以有人跟我讲:“法师啊,我能不能跟您学习禅修,因为我很累了,我想跟您学静坐。”我听了这话就笑,我说:“静坐嘛,你是想抗议谁啊?”不要随便静坐啊,天安门、中南海静坐都不可以的,在佛门前、佛菩萨前静坐,你是想抗议佛菩萨啊?你在我面前来静坐是来抗议我啊?呵呵~~不要静坐,静坐不等于禅修,静坐是一种消极性休息,实现生理休息的方式,我是理解的,但它不等同于禅,在禅修中,我们会经常用到静息型的静坐,这是区别。

  那我们就可以(把禅修)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静息型的禅修,我们也不是说它不是禅,虽然我们想纠正它的观点,严格意义上讲静坐不是禅,但我们也不能真的说静息就不是禅,不一定,因为妄心、世俗心,乃至一切杂心、秽心、不正之心,确实需要放舍而静息下来,这是基本的常识,所以它还是算内修的范围,原则上,内修的范围我们都称为禅。

  与此相对应的是念力型的禅法,静息型的禅法与念力型禅法用功有明显不同。静息型禅法是从身到心,要放松入静,保持一片宁静,从浅的身的放松,到深层的精神上特别是感知觉上,保持一片静谧。静谧是指对宁静的体认感到一种香甜一样,很舒服。好多人都掉在这个境里,这个境刚开始体验一下是好的,有助于禅修,但掉在里面不出来就容易形成耽着。

  念力型禅修是什么呢?要用主动的精神力量贯注去注意、去作念、去精神用力,也就是说,不仅要加载精神性的力量和精神性的内容,还要用我们的禅法的觉知性,有选择地去体认它、操作它、强化它,乃至应用它。

  念力型禅修是真正练功夫的禅修。有人说,某某打坐一坐十几个小时不起坐,可有功夫了;有人说,打坐一动不动,可有功夫了。我们随便在哪座山上看那石头,千百年都坐在那里,不知道有啥功夫呢?如果心念不动就是功夫,石头在那里啥都不想,能练成功夫吗?你跟它学去?作念,有操作、内在操作。操作,有有对象的操作和无对象的操作。有对象的操作,如外语提到的及物动词,这个动作有行为的对象,我拿着这个板子,“拿”是及物的,我感觉自己的手掌,这是不及物的,这是自动作。念力修也分为这两个基本类型:作念于特定的心理对象和心行的自为的修炼。

  在佛教古典中大量提到作意。作意,中国佛教的禅修禅法中很少很少讲这个问题,我估计是八成没有太懂。作意是什么呢?是指有意识的念力的贯注,到有意识的念力的内在行为,包括对象性行为、自发活动性行为和动机性行为,多半有能动性和主体性。高级作意不仅有精神性、动机性,往往还有人文性、道德性,所以作念、念力修或者我们古代讲的作意,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对宗教修行、开拓心智、净化心灵、提升境界、铸造人格,有重要价值。

  《瑜伽师地论》的作意分为四大类,有四十八个类型,它还不是全面的,在动机性、主体性方面还没提到,但实际用到还更多,所以作念、念力修在禅修中占的分量应当比静息型禅修多得多。大家想,内修、禅修是一切神秘主义修道术的灵魂和基本方法,在各大精神传统中都存在,如果只是消极地静坐,它能成为“道”吗?能成为那么大的精神文明体系吗?能只坐在那里就开悟证道吗?所以我们理解禅法要全面一些。

  即便是静息型禅修,也有主动性的静息和消极性的静息之区别。主动性的静息,我放第二步讲,我先从大家习惯的静息讲。消极性的静息往往就是放松、松弛下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管,从身的懈怠一直到心的懈怠,这是消极性的。坐久了,慢慢,深层次的韧带废用性退化退行。还有心理性的消极静息:我啥都不想了、放了,所以他一静坐,如果是情绪性有关的静息,往往是这样的(法师示范了一个姿势)他不想了不管了,如果是精神性的静息呢(法师又示范了一个姿势)发呆了,为什么?精神作用没了,这就是消极性静息,一看就知道,所以出现这种静息。

  西方有很有责任的心理学家说了句话:“禅修就是退行。”他是去日本的禅堂观察之后很认真地写了论文。那个时候西方心理学家,因为铃木大拙(对禅)的传播,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对东方的禅修特别感兴趣,(德国人非常擅于深层体验,法兰克福学派在这方面做过不少工作、作过探索,特别努力)他们跟着铃木大拙等日本禅师学习,去日本禅堂看了,然后,有很认真的科学意识浓厚的心理学家,从禅堂回来写了论文:禅修就是退行。结果这篇论文把那些心理学家冒犯了,因为他们都很虔诚地去学习,他们学习之后觉得提升了,而且多多少少心灵内修的活动都会激发跟生命有关、跟信念有关的东西,所以他们攻击这位心理学家,害得这位心理学家写文章道歉,说自己说错了。其实呢,他是对的,他说的是实话。记住!今天佛教有位法师告诉你们说:当年那位心理学家说禅修是退行,这个说法不准确,但是说,有的禅法是有退行倾向的,这是靠得住的,要严谨点要客观点哈。

  所以,真正的消极性静息会导致退化。有的人到藏传佛教去学习,看到大圆满之类的高级禅修,说“休去歇去、大休大歇”,回头一看禅宗祖师大德也这么说,“休去歇去”(有些翻译写的“休歇”),以为就可以什么都放舍。

  (这时,法师提醒一个禅客:提起精神,脊柱!好好的小伙子,精神提起,端坐,不要放松!你就变成消极静坐了,我们要求保持觉观,最好保持深层次的觉观,带着觉观来听课,听了就不忘,就能印进去,就能掌握,一边听一边体认)

  积极性的静息与消极性的静息是不一样的。积极性的静息与佛教的抉择菩提分有关,是指对特定内容的舍弃。真正的禅修是能动的舍与能动的修同步,只有比例不同、多少不同,如太极阴阳,一样的,它是互动互依的,不是孤立静止的。

  这是我们禅修的第一对类型,静息型与念力型。念力型我主要讲了作意,我为什么用念力型呢?因为这涉及到与以后高级阶段应用有关,所以我着重用了念力型。讲它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多关注能动性的禅修,少作消极性的禅修,不要修几天出来脑子洗白了。有禅客从禅堂出来说:每次禅七结束之后,我都要重新学课诵。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从来他就没学熟,二是禅修时消极性禅修,把脑子洗白了,出现了退行。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