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长行,所以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详情]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上来经题品题。解释已竟。译者,翻译。亦为变易。言其能翻变梵语为华言也。译者为谁。即鸠摩罗什也。鸠摩罗译言为童。什为寿义。合而言之。即名童寿。什师七岁。随母入寺。见大铁钵。顶而戴之。忽念人幼钵重。非力所堪。逐即不支。因悟一切法唯心所变。此等大师。多是菩萨乘愿再来。不可以寻常儿童,一例视之也。父名鸠摩罗炎。可见鸠摩罗三字,是姓。此等不关重要。故不详说。三藏者,为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三藏均有大小乘之别。法师者,能为人作模范。作导师也。姚秦者,姚兴之国号。因简别非秦始皇之嬴秦。非符坚之符秦。故名为姚秦也。相传符坚时代。闻西域有圣人出世。其名为鸠摩罗什。遂遣大将吕光率大兵五万。往迎什师。龟兹国王以己国圣人。不肯令其远出。嗣因符坚被弑。国内大乱。姚苌平定内乱。其子姚兴嗣立。而吕光虽以兵力得什。不大信仰。因闻符坚被弑。遂留西夏自立。迨姚兴自立。迎请什师。处于逍遥园。待以国师之礼。中国佛经。翻译虽早。而什师所译。流通最广。吾人饮水思源。不可不略知梗概也。下始入经正文。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者,接前佛在灵山说妙音菩萨品已讫之时也。法不孤起。必待有人请问。无尽意者,意是心意。言此菩萨,度化众生之心。无有止境。无有穷尽。何以言之。此菩萨原是法身大士。岂有不知观世音菩萨因何命名。即在会大众。同听法华。其识见之高。亦可想见。无尽意菩萨。意欲发起说法因缘。普为天下后世,不得见佛之众生,作代表耳。其迹虽为菩萨。若推其本。殆系古佛再来。诚以一佛出世。万佛助之扬化。否则此等请法主。固不易承当矣。偏袒右肩者。表身业恭敬也。合掌向佛者。表意业恭敬也。而作示言者。表口业恭敬也。此为请法一定之仪式。请法之人要音声和蔼。身容严肃。二者皆由意业虔诚发出。故谓之三业恭敬也。世尊者,世出世间,九法界之所尊崇。故谓之世尊也。此本佛之通号。佛佛皆同。以彰其德。若在此处。则指释迦牟尼也。释迦译言能仁。牟尼译言寂默。寂默为体。能仁为用。体则寂然不动。用则感而遂通也。此一品经。重在持名。故无尽意菩萨,特以问名为发起。所谓问在答处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七字。此为结集经典人所记。善男子者,质直调柔谓之善。男子者,丈夫之美称。此意专指无尽意菩萨。而亦兼摄在会大众。呼而告之。使其意有专属也。若有者,假设之词。百千万下。有一亿字。亿者万万。若以此单位。再加上无量二字。则其数目之多可知。众生者,不专指人。而以人为重。以在人道说法故。苦者,痛苦。此为苦果。恼者,烦恼。此为苦因。诸者,众多之词。或一人而受多苦恼。或种种人,而受种种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者。或从前曾闻人说。或现在有人告知皆得称闻。一心称名者,一心言其专诚。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者。言菩萨有此神通。能令以上众多苦恼众生。皆得解去烦恼。脱离苦难。并不躭搁时候。亦不令其漏落一个。观其音声。观字。作观看解。亦说得通。因为菩萨身分。六根互用。不同凡夫肉眼。只能看而不能听也。若说闻其音声。便是凡夫身分。闻是耳根。观是表心。不可混同。因为众生是菩萨心内众生。菩萨又是众生心内菩萨。本属同体。故无隔阂也。然鼓不击不响。生不感不应。所以众生,必须向菩萨先发一份诚心也。此一份诚心不是知识思想烦恼。亦不离知识思想烦恼。众生之心,恒因用而废体。菩萨之心,常由体而达用。且由全体而起大用。故不同也。众生所念的声音,即是声尘。声尘能感动菩萨。所以称妙。然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同是一样力量。同是妙法。所以又称法法皆妙也。此则凡夫不易知耳。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上节是总言救苦。此下别言救苦之事。上智之人,得总即知别。中下之士,非条分缕析不可也。此节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火难。持字,有执而不舍之意。下一者字,言这样人。设若遇着大火延烧,四下弥漫,无有出路之时。若能执持观世音菩萨五字圣号。便可免去火难。不受火烧。此皆菩萨威神之力。不是众生幸运所致。宋朝有位法师。名叫慈云忏主。一生拜大悲忏。最有感应。他所修庙宇房子,木材,一一均经他念过大悲咒七遍。所以后日屡经火灾。他那房子,巍然无恙。此可谓能免火难之一证矣。又有竺长舒者。素日虔诚持诵观音经。即普门品之别名。邻人失火。适在下风。火势将及。竺诵圣号不辍。遂得反风灭火。邻有恶少。不信其事。乘夜大风,在竺宅四下放火。皆不能燃。始惊服谢罪。此亦免火难之一证也。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水难。由深处而得浅处。即可达岸不死矣。唐有岑景仁者。素持普门品。由家乘舟赴苏州。遇风翻船入水。恍若有人告言。持诵普门品者能免。遂得浅处。遇救不死。此则能免水难之一证也。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般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风难。入海求宝。本属险事。人为财死。可发一叹。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者,极言其多。以显菩萨之威神耳。结成如此大队。近世实所希有。不可执着其数。其中若有或百或千或万或亿万人。极少乃至一人。乃至者,超略之词也。以一人称名而能免百千万亿众生之风灾死难。此亦不可思议之事也。黑风,即怪风。亦即近世之飓风。罗刹,鬼类。喜食人。风灾而又遇鬼。真可谓灾害并至矣。唐朝有宋衍者。渡海遇风难入水。见有稻稿一束执之。遂得登岸。因即借宿于海滨卖茶水之老媪家。细检束稿。得金刚经一部。媪云,汝之免难。乃汝妻虔诚诵经祈祷所致。回里问之。果然。因携物复返其处拜谢。至则人物俱杳。但见大水一片。讯之土人,向无卖茶老媪于彼居住。乃知为菩萨所现。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者,正合上文所问也。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刑难也。人犯死刑。最所伤心。所谓待决之囚。已属生趣毫无。真可谓千钧一发之时矣。此时称名。能使施刑之刀杖。自然断坏。免难不死。真可谓出人意外矣。

  若有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此言菩萨能免众生之鬼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此言菩萨,能免众生之囚难。有罪者,是有冤家。无罪者,被人所诬。或盗贼所掳。就现世说虽有有罪无罪之分。菩萨一视同仁。一体同救。杻械枷锁,皆刑具之名。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项曰枷。三者皆有锁以禁锢之。检者封检。即锁上封验之记号也。俗名封条。书签上写书名。俗亦谓之署检。亦有拘束之义。所以拘束亦称检束。系者绳捆锁绑。拘束绳系。不令逃脱也。以一检字。兼绾上下两句文义。使文义丝毫不漏。译师之巧也。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此言菩萨神力,能免众生之贼难。赍音积。赍持犹言执持。重言者,谓其所持之慎重也。以无畏施于众生,就是众生有恐怖的时候。能叫他不害怕耳。前言百千万亿众生。及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是言被灾难的人多。此节及上文两言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罗刹。及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是就一个人说。言其所被的灾难,多而且广。众生处此环境。更向何处逃脱。更向何处找出路乎。真可谓万万无幸免之理。万万无生存之望矣。此种危难。菩萨能救。菩萨神力,真可谓至极无以复加矣。佛无妄语。必有着落。并非喻言。试问娑婆世界。佛不出世。则大千国土众生。永无出苦之时。谓之满中怨贼,满中罗刹。非过言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以上别明菩萨能免七种灾难。俱是众生的命难。因为众生所宝贵的,莫过于命。故菩萨先从救难入手。使众生因此易起信仰也。巍巍者,高大也。如是者,如上所言也。摩诃者,大也。萨者,菩提萨埵之略称。即大菩萨也。因为以上七种,俱是就免难说。自成一类,故略略作一结束。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教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思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上来说菩萨之威力功德神通。一称其名。便能免离此七种灾难。合之第一项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云云。是总说离苦。其下七种,是别说离苦。总别合计,共有八种。须知众生之苦。非无因而至。其因为何。即贪瞋痴三毒是也。此三毒是众生根本烦恼。其余枝末烦恼均由此发生。譬如刀兵疾疫饥馑三灾。人都知道怕。不知刀兵之灾。由杀生害命而来。由骄奢淫佚而来。饥馑之灾。由强抢豪夺而来。而杀生害命,强抢豪夺,骄奢淫佚,又由贪瞋痴三毒而生。欲不受苦报,须莫造恶因。知此,则对治三毒之法,诚甚要矣。佛在四十年前。为声闻弟子,对治多贪,则用不净观。对治多瞋,则用慈悲观。对治多痴,则用因缘观。理致甚深。其说甚繁。弟子易于领受者。以其有实法可依也。今则惟用称名之法。譬如一粒神丹,通治万病。散心可以入道。工作不碍修行。简莫简于此矣。易莫易于此矣。真所谓下手易而得效速。用力少而成功高。妙莫妙于此矣。较之小乘之所修其难易相去何止天渊。然而四十年前不说者。以其时弟子。无此信心也。四十年后始说者,信之深也。佛法无边非信不入。苟无净信。佛莫奈何。佛譬犹火。众生如木。干木易燃。喻众生之有信心也。湿木难烧,喻众生之无信心也。佛菩萨虽慈悲。无感不能应也。果能转三毒成三智。转烦恼成菩提。则即心即佛。真能令天顺地随。一切鬼神悉听其驱使。又何疑于感应之如响哉。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大者,善应无方。威者,百神从令。神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多所饶益者。菩萨无求于众生。而众生受菩萨之恩德大也。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者。谆谆劝告之词也。我辈得闻此等经典。亦系多劫熏修之因。应生难遭之想。不可妄自轻薄而不修也。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此言菩萨能满妇女之愿。妇女以有子为贵。故妇女无子。每为人间一件憾事。此愿菩萨能满。可谓奇矣。可谓妙矣。世人有子,每每娇生惯养。无所成就。甚且造恶多端。堕人下流。此有子等于无子也。菩萨所送之子,福慧双修,有福便不受苦。有慧便不愚痴。此真求子之人,最所希望者矣。世亦有男儿甚多。独少女儿者。故妇女既生男儿,又有愿生女儿之事。女子固以端正为重,而同时亦颇重容貌。若有德有才有貌。真为众人所爱敬矣。菩萨有如是满愿神力。岂凡情所能妄测哉。兹将求子得子之证据略述一二。清谭宪卿,富而无子。闻菩萨神力。有求必应。出五千金。建大悲道伤。未几妾果生子,胞衣皆白。其妻亦以千金作道场。亦生一子。胞衣亦白。胞衣白者,证明是菩萨所送之子,即谭如初谭如博兄弟也。清末状元张季直无子。祷于狼山大势至菩萨道场。观音像前,后亦得子,即孝若也。张亦有文纪其事。又鲁人潘对凫四十无子。虔诚祈祷。夜见里中锣鼓喧阗。后随八抬大轿,内有白衣老媪,抱一小孩。疑为邻人喜庆之事,但不知老媪何以白衣。正迟疑间。鼓乐轿子。直进其家。又疑我家有事。我为家主。何以不知。因即入内询问。适其妻分娩一子。即前国务总理潘馥也。及出视之,而鼓乐等物。已无踪迹矣。可见菩萨感应不虚也。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此则佛作保证。普劝受持也。唐者,虚也。捐者,弃也。不虚弃,犹言不白做也。叮咛谆劝。司谓至矣。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言菩萨名号功德。等于河沙菩萨名号功德。一名功德,具足一切名功德也。恒河沙数菩萨,其人数之多可知。其上又加六十二亿。亿者万万也。以恒河沙数为单位。其数为六十二亿恒河沙。此等数目,真非凡夫心量所能测矣。若将以上菩萨名号。集成文句。其数亦大有可观也。况复四事供养。况复尽形四事供养。此等功德。真非凡夫心力所能办也。然以如此大功德。与受持一菩萨名号,一时供养之功德。是二人所得之福。正等无异。平等平等。两者相较。此为凡夫所能。彼为圣人所难。何去何从。不待智者而决矣。再据正文。不惟正等。而且超过。不惟超过。而言其一时受持礼拜供养功德福报,且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是简直一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之功德福报。不可以数量计矣。天下之奇妙事。更有过于此者乎。故佛又呼无尽意菩萨。而告之言。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由是知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非佛莫能知。亦非佛莫能赞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