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如何用佛法降伏嗔恨心?

疫情之下,如何用佛法降伏嗔恨心?

  最近的肺炎疫情中,非常多的佛教徒捐款捐物,动用各种关系给疫区的人们予以各种帮助,这正是在实践善法中的“布施度”。积攒布施波罗蜜,是解脱路上的重要资粮。

  不过,面对众多的媒体信息,也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守护自己的“心”,这里的“心”指的是“情绪”或者“心理反应”。佛教里面用“贪嗔痴”这三毒来概括大部分的心理反应。从新闻中最初披露的物资调配问题,到现在的有人不配合隔离等讯息,会让我们产生很猛烈的反感情绪。

  这种情绪反应产生的一个因素是:“我们对现有情况不满意”,对境界的不满意,正是“嗔”产生的一个基础。古人有这样一句诗“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还有一位即非禅师写过这样的开示“半点无明火,烧残功德林。剎那不返照,万劫烂身心。”古人诗句虽好,但仅凭几句诗文,恐怕没办法解决嗔恨产生的原因,或者说,这些古人的教诲,能把嗔恨这种“无名火”暂时压制住,不过下次冒出来的时候,也许会更猛烈。

  这样重复的情况一旦多次发生,会出现“不满意”这种情绪的多层次的累积。第一层是对某些现象不满意,比如病毒对人类的入侵、医疗资源的紧缺等等。这是嗔恨产生的第一个层次。接下来意识到了嗔恨的产生会“火烧功德林”,压制着不要产生嗔恨,告诉自己产生嗔恨是不对的。换句话说,对于嗔恨这个心理状态,又产生了不满意。双重的压力夹杂在一起。沉重的帽子上又加了一顶帽子,苦就这样一环一环的叠加着产生了。

  我们尝试着从另外几个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尝试着减轻或者不要再产生多重的“不满意”或者说“嗔恨”。“火烧功德林”是一种富于诗意的解释,功德当然不会被烧坏,但是功德能够被“污染”,由于功德的不纯粹,将来产生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未来的果报中,会掺杂有苦报。举个例子,由于疫情来的很猛烈,大家都措手不及,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手忙脚乱,产生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件。很多佛教徒都在尽力帮助湖北地区,捐款捐物,积极联系在湖北的朋友们,帮助他们开解心中的苦闷等等。这些都是善法,是善业。

  但对于大多人来说,受制于条件的限制,能做的只有这么多。比如我,一直在努力帮湖北的朋友们采购84泡腾片。尽管百般努力,效果还是有限,恨不能自己变身成医生护士,在一线效力。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凡夫,产生不满意、甚至强烈的不满意——“嗔恨”的心理,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反应。之前布施的善业,就会因为这样的“不满意”,被杂染了。业的杂染,会导致将来善果报中掺杂着不善果报,仔细的算一算,确实有点不划算。佛陀在《盐喻经》中曾经明确开示说,假如善业足够强大的话,恶业的果报就会变得轻微。联想一下现实,假如布施的果报有一颗篮球那么大,可是随之产生的嗔恨有两个篮球那么大,那就有点像赔本的买卖了。

  上面说的是要对自己的果报负责,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保护自己不受恶业的侵害。或许你会说。那不是太自私了,只保护自己。事实上,保护好自己,也是在保护好他人。以业与果之间的关系来说,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保护好自己,尽量的少做恶业,那么将来投生为人的时候,自然也会感召更多的乐报,而不是苦报。反过来,假如一边做善业,一边还有嗔恨的存在,那么将来的果报应该是苦乐掺半了。这个时候,保护自己善业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就像佛经里面所说“善哉自制身,善哉自制语。善哉自制意,善哉制一切。自制知耻者,云为守护人。”这里的意思很明了,假如能掌握自己的意业的话,那么就能保护好自己了。当然,有人觉得保护好自己还不够吧,我们还应该去保护其他人呢。

  前面已经提过,在疫情蔓延的当下,大部分人通过种种的布施,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等,完成了自己的保护他人的责任。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会保护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用慈悲心来化解嗔恨心,用智慧来化解恐惧忧虑祈愿在众人的努力下,疫情早日消除,人民安居乐业。

原标题:抗疫|疫情之下,如何用佛法化解嗔恨的情绪?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禅宗文化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