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止恶行善生命才有光明前景

\

  如果有人请教佛法究竟讲些什么,恐怕一般人都难以解答。当年白居易曾这样请教鸟巢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鸟巢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鸟巢禅师却告诉他:“三岁小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确实如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却有几个人能如实践履?

  只有止恶行善,生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深信业果也是下士道的重要修行内容,其中包括见和行两方面。见就是缘起因果,行就是止恶行善。

  佛法非常重视正见。所谓见,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什么是生命延续的规律?什么是世界形成的规律?世界和我们又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佛法的解释就是缘起、因果。说到因果,很多人往往关注外在因果,比如做了什么事感得什么结果。事实上,因果同样离不开我们的心。

  生命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其中的精神系统是由观念和心态组成。而这些观念、心态,又和自身认识有关,和日常积累有关。我们做每一件事,在客观上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形成的种子却会储藏在我们内心,继续产生作用。当某个种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众多种子中成为主导,时时抢占心灵频道。其结果又会使这一种子继续膨胀、继续壮大,若是任其发展,贪婪者会越来越贪婪,暴躁者会越来越暴躁。若想改变这种发展势头,使生命沿着既定轨道前行,必须从观念进行扭转。

  从佛教来看,生命是无我的,哪种情绪或观念都不能代表我。我们现在的很多能力、习惯都是儿时没有的,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这些习惯并非固定不变:我们昨天感兴趣的东西,今天未必还有兴趣;今天不感兴趣的,未来又可能产生兴趣。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也和我们的心态有关,和生命内在的需求有关。

  我们有什么需求,就会追求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种种就是以需求为因、由此产生的追求结果;但这些因,也是自己培养起来的。我们今天的很多需求,古人并没有,一样可以过日子。我们今天之所以产生那么多需求,和环境有关,更和自己有关。如果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就会在外界诱惑下不断产生需求。而当这种需求被满足之后,又会在内心产生一种依赖,形成一种力量。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失落难过。事实上,当我们没有产生相应需求前,有没有这些都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另一重因果,则是以身、口、意三业为因,由此形成善、恶、无记的不同业力。这些业力不仅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快乐或痛苦的结果,表现出来也会使别人感到快乐或痛苦。此外,善的力量会将我们导向善道,恶的力量会将我们导向恶道。所以轮回也是内心制造出来的,是内心的延续和呈现。比如饿鬼,代表永无满足的极度渴求,这种心态被强化后,生命就会呈现饿鬼的状态。阿修罗是代表嗔恨和斗争,当这种心态走到极端,生命就进入阿修罗的状态。畜生则代表愚痴,除饮食男女外没有更高追求;如果人也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没有任何精神追求,那和动物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可见,每种生命状态都是内心的显现。

  我们有什么心念,就会产生什么力量,最终造就与之相关的性格乃至人格,并影响生命未来的发展。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是由过去的所作所为决定,而现在的积累又会形成未来的结果。所以佛教特别重视生命的当下,也就是把握现在。唯识宗认为,三世中只有当下是实有的,过去和未来都是假有。因为过去已然过去,未来尚未到来。但我们怎么知道有过去?正是从现有经验中认识。我们为什么知道有未来?也是从现有经验去推断。我们现在做了什么、积累什么生命经验,就会导向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有能力把握现在,也就有能力把握未来,决定未来走向。

  《道次第》中,将业的特点归纳为不作不得、作已不失、增长广大三点。也就是说,不曾造作的业无法感果,已经造作的业不会失去,不仅如此,业力还会继续发展。我们懂得业果之理后,就要积极止恶行善。因为恶行会招感苦果,而善行会招感乐果。即使从自私的、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只有止恶行善,生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才能有光明前景。否则,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