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

  集论- 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又名“ 集论” , 由唯识宗的创始者--- 无著菩萨所造。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及“摄大乘论”,是以入识来说明大乘唯识学的妙理,重点在辨证阿赖耶之殊胜,而集论并不如此。本论是集大乘的阿毗达磨之精萃,分别大乘法相。所以显扬圣教论及大乘论是唯识宗之论藏,集论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义,不属于何宗派的论典。

  大乘佛法传到中国,随着经典传译时期不同,兴起各家各宗的学说,他们只能依据当时手上有的某经某论来开宗立说,有如瞎子摸象,难免产生误解及疏漏。要学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学天台、华严等论述,最好先看集论,因为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础,不是个人的思想学说。

  本书原文来自“藏要”中的集论,重新分段,加标点及使用简化字,若有错误处,希望大家指正。多谢几位法师的协助,及一群居士发心打字,校对及排版,还有林长澔居士助印,使本书的初版终于得于面世。希望本书能助各位读者,对大乘法相有更正确了解,更全面的认识佛法的精要所在。

  目录

  集论加标点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二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三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四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五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六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七.

  集论加标点序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又名“集论”, 由唯识宗的创始者---无著菩萨所造。他所著的“显扬圣教论”及“摄大乘论”,是以入识来说明大乘唯识学的妙理,重点在辨证阿赖耶之殊胜,而集论并不如此。本论是集大乘的阿毗达磨之精萃,分别大乘法相。所以显扬圣教论及大乘论是唯识宗之论藏,集论是一部大乘法相的要义,不属于何宗派的论典。

  大乘佛法传到中国,随着经典传译时期不同,兴起各家各宗的学说,他们只能依据当时手上有的某经某论来开宗立说,有如瞎子摸象,难免产生误解及疏漏。要学大乘,了解大乘法相,不可先学天台、华严等论述,最好先看集论,因为它是大乘法相的基础,不是个人的思想学说。

  本书原文来自“藏要”中的集论,重新分段,加标点及使用简化字,若有错误处,希望大家指正。多谢几位法师的协助,及一群居士们发心打字,校对及排版,还有林长澔居士助印,使本书的初版终于得于面世。希望本书能助各位读者,对大乘法相有更正确了解,更全面的认识佛法的精要所在。

  广超法师于成都,文殊院

  1993年七月十五日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一

  本事与决择 是各有四种 三法摄应成 谛法得论议 几何因取相 建立与次第 义喻广分别 集总颂应知

  蕴界处 各有几?

  蕴有五,谓∶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界有十八,谓∶

  眼界、色界、眼识界。

  耳界、声界、耳识界。

  鼻界、香界、鼻识界。

  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触界、身识界。

  意界、法界、意识界。

  处有十二,谓∶

  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

  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何因蕴唯有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

  身具我事。

  受用我事。

  言说我事。

  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彼所依止我自体事。

  何因界唯十八?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

  何因处唯十二?唯由身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

  何故名取蕴?以取合故名为取蕴。何等为取?谓诸蕴中所有欲贪。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

  何故界处名有取法?应如蕴说。

  色蕴何相?变现相是色相。此有二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

  云何名为触对变坏?谓由手、足、块石、刀杖、寒热、饥渴、蚊、虻、蛇蝎,所触对时即便变坏。

  云何名为方所示现?谓由方所可相,示现如此如此色、如是如是色,或由定心、或由不定

  寻思相应种种构画。

  受蕴何相?领纳相是受相,谓由受故,领纳种种净不净业诸果异熟。

  想蕴何相?构了相是想相,谓由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行蕴何相?造作相是行相,谓由行故,令心造作,于善、不善、无记品中驱役心故。

  识蕴何相?了别相是识相,谓由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

  眼界何相?谓眼曾现见色,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界相。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

  色界何相?谓色眼曾现见,及眼界于此增上,是色界相。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尔。

  眼识界何相?谓依眼缘色似色了别,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识界相。如眼识界相、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尔。

  处何相?如界应知随其所应。

  云何建立色蕴?谓诸所有色,若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

  云何四大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何等地界?谓∶坚鞕性。

  何等水界?谓∶流湿性。

  何等火界。谓∶温热性。

  何等风界。谓轻等动性。

  云何所造色。谓∶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所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

  何等眼根?

  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耳根?

  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鼻根?

  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舌根?

  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身根

  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为色?

  谓四大种所造, 眼根所行义。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光、影、明、暗、云、烟、尘、雾、逈色、表色、空、一显色。

  此复三种,谓∶妙、不妙、俱相违色。

  何等为声?

  谓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执受大种为因、或不执受大种为因、或俱大种为因、或世所极成、或成所引、或遍计所起、或圣言所摄、或非圣言所摄。

  何等为香?

  谓四大种所造,鼻根所取义。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何等为味。

  谓四大种所造,舌根所取义。谓∶苦、酢、甘、辛、醎、淡、或可意、或不可意、或俱相违、或俱生、或和合、或变异。

  何等所触一分?

  谓四大种所造,身根所取义。谓∶滑性、涩性、轻性、重性、软性、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息、勇。

  何等法处所摄色?有五种应知,

  谓∶极略色。极逈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

  云何建立受蕴?谓∶

  六受身∶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

  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

  如是六受身。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复有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

  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

  复有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

  乐无味受、苦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

  复有乐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乐依耽嗜受、

  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

  何等身受?谓五识相应受。

  何等心受?谓意识相应受。

  何等有味受?谓自体爱相应受。

  何等无味受?谓此爱不相应受。

  何等依耽嗜受?谓妙五欲爱相应受。

  何等依出离受。谓此爱不相应受。

  云何建立想蕴?谓∶

  六想身∶眼触所生想、耳触所生想、鼻触所生想、舌触所生想、身触所生想、

  意触所生想。

  由此想故,或了有相、或了无相、或了小、或了大、或了无量、或了无少所有无所有处。

  何等有相想?谓除不善言说、无想界定及有顶定想,所余诸想。

  何等无相想?谓所余想。

  何等小想?谓能了欲界想。

  何等大想?谓能了色界想。

  何等无量想?谓能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想。

  何等无少所有无所有处想、谓能了无所有处想。

  云何建立行蕴?谓∶

  六思身∶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思、鼻触所生思、舌触所生思、身触所生思、

  意触所生思。

  由此思故,思作诸善,思作杂染,思作分位差别。又即此思,除受及想与余心所法、心不

  相应行,总名行蕴。

  何等名为余心所法?

  谓∶作意、触、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安、 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疑、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乱、睡眠、恶作、寻、伺。

  何等为思?

  谓于心造作意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

  何等作意?

  谓发动心为体,于所缘境持心为业。

  何等为触?

  谓依三和合诸根变异分别为体,受所依为业。

  何等为欲?

  谓于所乐事彼彼引发所作希望为体,正勤所依为业。

  何等胜解?

  谓于决定事随所决定印持为体,不可引转为业。

  何等为念?

  谓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不散乱为业。

  何等三摩地?

  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为体,智所依止为业。

  何等为慧?

  谓于所观事择法为体。断疑为业。

  何等为信?

  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 乐欲所依为业。

  何等为惭?

  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 恶行止息所依为业。

  何等为愧?

  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 业如惭说。

  何等无贪?

  谓于有有具无著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嗔?

  谓于诸有情苦及苦具无恚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痴?

  谓由报教证智决择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为勤?

  谓心勇悍为体,或被甲或加行、或无下或无退或无足差别,成满善品为业。

  何等为安?

  谓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

  何等不放逸?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嗔、无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

  何等为舍?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嗔、无痴,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

  何等不害?

  谓无嗔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 何等为贪?。

  谓三界爱为体,生众苦为业。

  何等为嗔?

  谓于有情苦及苦具心恚为体。不安隐住恶行所依为业。

  何等为慢?

  谓依止萨迦耶见心高举为体,不敬苦生所依为业。

  何等无明?

  谓三界无知为体,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生起所依为业。

  何等为疑?

  谓于谛犹豫为体,善品不生所依为业。

  何等萨迦耶见?

  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我及我所,诸忍欲觉观见为体,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何等边执见?

  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或断或常,诸忍欲觉观见为体,障处中行出离为业。

  何等见取?

  谓于诸见及见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最为胜为上为妙,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执不正见所依为业。

  何等戒禁取?

  谓于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蕴等,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诸忍欲觉观见为体,劳而无果所依为业。

  何等邪见?

  谓谤因谤果,或谤作用,或坏实事,或邪分别,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断善根为业,及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不善生起为业,善不生起为业。

  如是五见,几增益见?几损减见?四是增益见,谓于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别故。于诸见中增 益第一及清净故。一多分是损减见,计前后际所有诸见。彼于此五,几见所摄?

  谓或二,或一切。于不可记事所有诸见∶彼于此五几见。

  所摄?谓或二或一切。

  薄伽梵观何过失故,于蕴界处以五种相,非毁执我?由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

  异相过失、

  无常过失、

  不自在过失、

  无身过失、

  不由功用解脱过失。

  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谓计∶

  色是我、

  我有诸色、

  色属于我、

  我在色中。

  如是计∶

  受想行识是我、

  我有识等识、

  等属我、

  我在识等中。

  于此诸见,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谓∶

  五是我见。十五是我所见。

  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由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

  萨迦耶见当言于事了不了耶?当言于事不得决了,如于绳上妄起蛇解。

  何等为忿?

  谓于现前不饶益相,嗔之一分,心怒为体,执杖愤发所依为业。

  何等为恨?

  谓自此已后即嗔一分怀怨不舍为体。不忍所依为业。

  何等为覆?

  谓于所作罪他正举时。痴之一分隐藏为体。悔不安住所依为业。

  何等为恼?

  忿恨居先,嗔之一分,心戾为体,高暴粗言所依为业,生起非福为业,不安隐住为业。

  何等为嫉?

  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嗔之一分,心妒为体,令心忧戚不安隐住为业。

  何等为悭?

  谓耽着利养,于资生具,贪之一分,心吝为体,不舍所依为业。

  何等为诳?

  谓耽着利养,贪痴一分,诈现不实功德为体,邪命所依为业。

  何等为谄?

  谓耽着利养,贪痴一分,矫设方便,隐实过恶为体,障正教授为业。

  何等为憍?

  谓或依少年、无病、长寿之相,或得随一有漏荣利之事,贪之一分,令心悦豫为体,一切烦 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

  何等为害?

  谓嗔之一分,无哀、无悲、无愍为体,损恼有情为业。

  何等无惭?

  谓贪嗔痴分,于诸过恶,不自羞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何等无愧?

  谓贪嗔痴分,于诸过恶,不羞他为体,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何等惛沈?

  谓愚痴分,心无堪任为体,障毗钵舍那为业。

  何等掉举?

  谓贪欲分,随念净相,心不寂静为体,障奢摩他为业。

  何等不信?

  谓愚痴分,于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净、心不希望为体,懈怠所依为业。

  何等懈怠?

  谓愚痴分,依着睡眠倚卧为乐,心不策励为体,障修方便善品为业。

  何等放逸?

  谓依懈怠及贪嗔痴,不修善法,于有漏法,心不防护为体,憎恶、损善所依为业。

  何等忘念?

  谓诸烦恼相应念为体,散乱所依为业。

  何等不正知?

  谓诸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所依为业。

  何等散乱?

  谓贪嗔痴分,心流散为体。此复六种,谓∶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粗重散乱、作意散乱。

  云何自性散乱?谓五识身。

  云何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妙欲其心驰散。

  云何内散乱?谓正修善时,沉掉味着。

  云何相散乱?谓为他归信矫示修善。

  云何粗重散乱?

  谓依我、我所执及我慢品粗重力故,修善法时,于已生起所有诸受,起我、我所及与我 慢执受间杂取相。

  云何作意散乱?谓依余乘、余定,若依若入,所有流散能障离欲为业。

  何等睡眠?

  谓依睡眠因缘,是愚痴分,心略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遗失可作所依为业。

  何等恶作?

  谓依乐作、不乐作、应作、不应作,是愚痴分,心追悔为体,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时、或非时、或应尔、或不应尔,能障心住为业。

  何等为寻?

  谓或依思或依慧, 寻求意言令心粗转为体。

  何等为伺?

  谓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细转为体。如是二种,安不安住所依为业。 复次

  诸善心所断自所治为业,烦恼随烦恼障自能治为业。

  何等名为心不相应行?

  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等。

  何等为得?

  谓于善、不善、无记法,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

  何等无想定?

  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出离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定。

  何等灭尽定?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于不恒行诸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假立灭尽定。

  何等无想异熟?

  谓已生无想有情天中,于不恒行心心所灭,假立无想异熟。

  何等命根?

  谓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决定,假立命根。

  何等众同分?

  谓如是如是有情,于种种类自体相似,假立众同分。

  何等为生?

  谓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假立为生。

  何等为老?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假立为老。

  何等为住?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假立为住。

  何等无常?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假立无常。

  何等名身?

  谓于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

  何等句身?

  谓于诸法,差别增言,假立句身。

  何等文身?

  谓于彼二所依诸字,假立文身。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此又名显,能显彼义故,此复名字,无异转故。

  何等异生性?

  谓于圣法不得假立异生性。

  何等流转?

  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

  何等定异?

  谓于因果种种差别,假立定异。

  何等相应?

  谓于因果相称,假立相应。

  何等势速?

  谓于因果迅疾流转,假立势速。

  何等次第?

  谓于因果一一流转,假立次第。

  何等为时?

  谓于因果相续流转,假立为时。

  何等为方?

  谓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

  何等为数?

  谓于诸行一一差别,假立为数。

  何等和合?

  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

  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

  何等为心?

  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何等为意?

  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四烦恼恒相应,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

  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无记位,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

  又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

  何等为识?谓六识身∶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何等眼识?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

  何等耳识?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

  何等鼻识?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

  何等舌识?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

  何等身识?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

  何等意识?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

  云何建立界。谓∶

  色蕴即十界,眼界、色界、耳界、声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触界。及法界一分。

  受蕴想蕴行蕴即法界一分。

  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 何等界法?蕴不摄耶?谓法界中诸无为法。此无为法复有八种。

  谓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非择灭、择灭、不动及想受灭。

  何等善法真如?

  谓无我性,亦名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

  何故真如说名真如? 谓彼自性无变异故。

  何故真如名无我性?离二我故。

  何故真如名为空性?一切杂染所不行故。

  何故真如名为无相?以一切相皆寂静故。

  何故真如名为实际?以无颠倒所缘性故。

  何故真如名为胜义?最胜圣智所行处故。

  何故真如名为法界。一切声闻独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

  如善法真如,当知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亦尔。

  何等虚空? 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

  何等非择灭?谓是灭非离系。

  何等择灭? 谓是灭是离系。

  何等不动? 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苦乐灭。

  何等想受灭?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超过有顶暂息想。作意为先故,诸不恒行心心所灭,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

  又若五种色,若受想行蕴及此所说八无为法。如是十六总名法界。

  云何建立处?谓∶十色界即十色处,

  七识界即意处,

  法界即法处。

  由此道理诸蕴界处三法所摄,谓∶

  色蕴、法界、意处。

  如说眼及眼界,若有眼亦眼界耶?设有眼界亦眼耶?

  或有眼非眼界,谓阿罗汉最后眼。

  或有眼界非眼,谓处卵[谷-禾+卵]羯逻蓝时,頞部昙时,闭尸时,在母腹中若不得眼,设得已失,若生无色异生所有眼因。

  或有眼亦眼界,谓所余位。

  或有无眼无眼界,谓已入无余依涅槃界,及诸圣者生无色界,

  如眼与眼界。如是耳鼻舌身与耳等界。随其所应尽当知。

  若有意亦意界耶?设有意界亦意耶?

  或有意非意界,谓阿罗汉最后意。

  或有意界非意,谓处灭定者所有意因。

  或有意亦意界。谓所余位。

  或有无意无意界。谓已入无余依涅槃界。

  若生长彼地。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耶?

  或有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

  或复余地。谓生长欲界用色廛眼见欲廛色,或用色廛上地眼见下地色。

  如以眼对色,如是以耳对声。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

  若生长欲界,即以欲廛鼻舌身。还嗅尝觉欲廛香味触。若生长色界。即以色廛身。还觉自地 触;彼界自性定无香味,离段食贪故,由此道理亦无鼻舌两识。

  若生长欲界,即以欲廛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

  若生长无色界。以无色廛意,知无色廛自地法及无漏法。若以无漏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

  何故诸蕴如是次第?

  由识住故,谓四识住及识。

  又前为后依故,如其色相而领受故,如所领受而了知故,如所了知而思作故,如所思作随 彼彼处而了别故。

  又由染污清净故,谓若于是处而起染净,若由领受取相造作故。

  染污清净。若所染污及所清净。

  由此理故说蕴次第

  何故诸界如是次第?由随世事差别转故。云何世事差别而转?谓诸世间最初相见,既相见已更相问讯,既问讯已即受沐浴涂香花鬘,次受种种上妙饮食,次受种种卧具侍女,然后意界处处分别。以内界次第故建立外界,随此次第建立识界,如界次第,处亦如是。

  蕴义云何?

  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彼一切略说一色蕴,积聚义故,如财货蕴,如是乃至识蕴。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如大材蕴。如契经言,如是纯大苦蕴集故。又荷杂染担故名为蕴,如肩荷担。

  界义云何?

  一切法种子义,又能持自相义,又能持因果性义,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

  处义云何?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如佛所说∶

  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

  想如阳焰。

  行如芭蕉。

  识如幻化。

  以何义故色如聚沫乃至识如幻化?以无我故,离净故,少味故,不坚故,不实故。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二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之二 复次蕴界处广分别云何?嗢柁南曰∶ 实有性等所知等, 色等漏等已生等; 过去世等诸缘等, 云何几种为何义?

  蕴界处中云何实有?几是实有?为何义故观实有耶?

  谓不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实有义。

  一切皆是实有。

  为舍执着实有我故,观察实有。

  云何假有?几是假有?为何义故观假有耶?

  谓待名言,此余根境,是假有义。

  一切皆是假有。

  为舍执着实有我故,观察假有。

  云何世俗有?几是世俗有?为何义故观世俗有耶?

  谓杂染所缘是世俗有义。

  一切皆是世俗有。

  为舍执着杂染相我故,观察世俗有。

  云何胜义有? 几是胜义有?为何义故观胜义有耶?

  谓清净所缘。是胜义有义。

  一切皆是胜义有。

  为舍执着清净相我故,观察胜义有。

  云何所知?几是所知?为何义故观所知耶?

  谓所知有五种∶一色

  二心

  三心所有法

  四心不相应行

  五无为。

  若于是处杂染清净,若所杂染及所清净,若能杂染及能清净,

  若于此分位,若此清净性,由依此故一切皆是所知。

  此中∶

  色谓色蕴、十色界、十色处。及法界法处所摄诸色。

  心谓识蕴、七识界及意处。

  心所有法谓受蕴、想蕴、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

  心不相应行谓不相应行蕴及法界法处一分。

  无为谓法界法处一分。

  又所知法者谓∶胜解智所行故、道理智所行故、不散智所行故、内证智所行故、他性智所行故、下智所行故、上智所行故、厌患智所行故、不起智所行故、无生智所行故、智智所行故、究竟智所行故、大义智所行故,是所知义。

  一切皆是所知。

  为舍执着知者、见者、我故,观察所知。 云何所识?几是所识?为何义故观所识耶?

  谓无分别故、有分别故、因故转故相故、相所生故、能治所治故、微细差别故是所识义。一切皆是所识。

  为舍执着能见者等我故,观察所识。

  云何所通达?几是所通达?为何义故观所通达耶?

  谓转变故、随闻故、入行故、来故、往故、出离故,是所通达义。

  一切皆是所通达。

  为舍执著有威德我故,观察所通达。

  云何有色?几是有色?为何义故观有色耶?

  谓色自性故、依大种故、憙集故、有方所故、处遍满故、方所可说故、方处所行故、二同所行故、相属故、随逐故。显了故、变坏故、显示故、积集建立故、外门故、内门故、长远故、分限故、暂时故、示现故。是有色义。

  一切皆是有色。

  或随所应,为舍执著有色我故,观察有色。

  云何无色?几是无色?为何义故观无色耶?

  谓有色相违是无色义。

  一切皆是无色。

  或随所应, 为舍执着无色我故, 观察无色。

  云何有见?几是有见?为何义故观有见耶?

  谓眼所行境是有见义,余差别如有色说。

  一切皆是有见。

  或随所应。为舍执着眼境我故。观察有见

  云何无见?几是无见?为何义故观无见耶?

  谓有见相违是无见义。

  一切皆是无见。

  或随所应,为舍执着非眼境我故,观察无见。

  云何有对?几是有对?为何义故观有对耶?

  谓诸有见者皆是有对,又三因故说名有对,谓种类故、积集故、不修治故。

  种类者,谓诸色法互为能碍互为所碍。

  积集者,谓极微已上。

  不修治者,谓非三摩地自在转色。

  又损害依处是有对义。

  一切皆是有对。

  或随所应,为舍执著不遍行我故,观察有对。 云何无对?几是无对?为何义故观无对耶?

  谓有对相违是无对义。

  一切皆是无对。

  或随所应,为舍执著遍行我故,观察无对。

  云何有漏?几是有漏?为何义故观有漏耶?

  谓漏自性故、漏相属故、漏所缚故、漏所随故、漏随顺故、漏种类故,是有漏义。

  五取蕴、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有漏。

  为舍执着漏合我故,观察有漏。

  云何无漏?几是无漏?为何义故观无漏耶?

  谓有漏相违是无漏义。

  五无取蕴全及三界二处少分,是无漏

  为舍执着离漏我故,观察无漏。

  云何有诤?几是有诤?为何义故观有诤耶?

  谓依如是贪嗔痴故,执持刀杖发起一切斗讼违诤,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所随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诤义、

  乃至有漏有尔所量,有诤亦尔。

  为舍执着诤合我故,观察有诤。

  云何无诤?几是无诤?为何义故观无诤耶?

  谓有诤相违是无诤义。

  乃至无漏有尔所量,无诤亦尔。

  为舍执着离诤我故,观察无诤。

  云何有染?几是有染?为何义故观有染耶?

  谓衣如是贪嗔痴故,染着后有自身,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有染义。

  乃至有诤有尔所量,有染亦尔。

  为舍执着染合我故,观察有染。

  云何无染?几是无染?为何义故观无染耶?

  谓有染相违是无染义。

  乃至无诤有尔所量,无染亦尔。

  为舍执着离染我故,观察无染。

  云何依耽嗜?几是依耽嗜?为何义故观依耽嗜耶?

  谓依如是贪嗔痴故染着五欲,彼自性故、彼相属故、彼所缚故、彼随逐故、彼随顺故、彼种类故,是依耽嗜义。

  乃至有染有尔所量,依耽嗜亦尔。

  为舍执着耽嗜合我故,观察依耽嗜。

  云何依出离?几是依出离?为何义故观依出离耶?

  谓依耽嗜相违是依出离义。

  乃至无染有尔所量。出离亦尔。

  为舍执着离耽嗜我故,观察出离。

  云何有为?几是有为?为何义故观有为耶?

  谓若法有生灭住异,可知是有为义。

  一切皆是有为,唯除法界法处一分。

  为舍执着无常我故,观察有为。

  云何无为?几是无为?为何义故观无为耶?

  谓有为相违是无为义。

  法界法处一分是无为。

  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无为。

  无取五蕴当言有为?当言无为?

  彼不应言有为无为,何以故?诸业烦恼所不为故,不应言有为;随欲现前不现前故,不应言无为。如世尊说∶法有二种。谓有为、无为;云何今说此法非有为非无为。

  若由此义说名有为,不以此义说名无为。

  若由此义说名无为,不以此义说名有为。

  依此道理唯说二种。

  云何世间?几是世间?为何义故观世间耶?

  谓三界所摄及出世智后所得,似彼显现,是世间义。

  诸蕴一分、十五界十处全。及三界二处一分是世间。

  为舍执着世依我故,观察世间。

  云何出世?几是出世?为何义故观出世耶?

  谓能对治三界、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故,是无分别出世间义。又出世后所得亦名出世,依止出世故是出世义。

  诸蕴一分及三界二处一分是出世。

  为舍执着独存我故,观察出世。

  云何已生?几是已生?为何义故观已生耶?

  谓过去、现在是已生义。

  一切一分是已生。

  为舍执着非常我故,观察已生。

  又有二十四种已生,谓最初已生、相续已生、长养已生、依止已生、转变已生、成熟已生、退堕已生、胜进已生、清净已生、不清净已生、运转已生、有种已生、无种已生、影像自在示现已生、展转已生、刹那坏已生、离会已生、异位已生、生死已生、成坏已生、先时已生、死时已生、中时已生,续时已生。

  云何非已生?几是非已生?为何义故观非已生耶?

  谓未来及无为法是非已生义。

  一切一分是非已生。

  为舍执着常住我故,观察非已生。

  又已生相违是非已生义。

  云何能取?几是能取?为何义故观能取耶?

  谓诸色根及心心所是能取义。三蕴、全色、行蕴一分、十二界、六处全及法界法处一分是能取。

  为舍执着能受用我故,观察能取。

  又能取有四种,谓∶不至能取、至能取、自相现在各别境界能取、自相共相一切时一切境界能取。

  又由和合识等生故,假立能取。

  云何所取?几是所取?为何义故观所取耶?

  谓诸能取亦是所取,或有所取非能取,谓唯是取所行义。

  一切皆是所取。

  为舍执着境界我故,观察所取。

  云何外门?几是外门?为何义故观外门耶?

  谓欲界所系法是外门义。

  除依佛教所生闻、思、慧及彼随法行所摄心心所等,四界、二处全及余一分。欲界所摄是外门。为舍执着不离欲我故。观察外门。

  云何内门?几是内门?为何义故观内门耶?

  谓外门相违是内门义。除四界二处全及余一分是内门。为舍执着离欲我故。观察内门 云何染污?几是染污为何义故观染污耶?

  谓不善及有覆无记法是染污义。

  有覆无记者,谓遍行意相应烦恼等及色、无色界系诸烦恼等,诸蕴、十界、四处一分是染污。

  为舍执着烦恼合我故,观察染污。 云何不染污?几是不染污?为何义故观不染污耶?

  谓善及无覆无记法是不染污义。

  八界、八处全、诸蕴及余界处一分是不染污。

  为舍执着离烦恼我故,观察不染污。

  云何过去?几是过去?为何义故观过去耶?

  谓自相已生已灭故、因果已受用故、染净功用已谢故、摄因已坏故、果及自相有非有故、忆念分别相故、恋为杂染相故、舍为清净相故,是过去义。

  一切一分是过去。

  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过去。

  云何未来?几是未来?为何义故观未来耶?

  谓有因非已生故、未得自相故、因果未受用故、杂染清净性未现前故、因及自相有非有故、希为杂染相故、不希为清净相故、是未来义。

  一切一分是未来。

  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未来。

  云何现在?几是现在?为何义故观现在耶?

  谓自相已生未灭故、因果受用未受用故、杂染清净正现前故、能显过去未来相故、作用现前故,是现在义。

  一切一分是现在。

  为舍执着流转我故,观察现在。 何故过去未来现在?

  说名言事,非涅槃等,内自所证不可说故,唯曾当现是言说所依故。

  云何善?几是善?为何义故观善耶?

  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胜义故、生得故、加行故、现前供养故、饶益故、引摄故、对治故、寂静故、等流故,是善义。

  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善。

  为舍执着法合我故,观察善。

  何等自性善?

  谓信等十一心所有法。

  何等相属善?

  谓彼相应法。

  何等随逐善。

  谓即彼诸法习气。

  何等发起善?

  谓彼所发身业语业。

  何等胜义善?

  谓真如。

  何等生得善?

  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

  何等加行善?

  谓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善法随法行。

  何等现前供养善?

  谓想对如来,建立灵庙图写尊容,或想对正法,书治法藏兴供养业。

  何等饶益善?

  谓以四摄事饶益一切有情。

  何等引摄善。

  谓施性福业事及戒性福业事故,引摄生天乐;异熟引摄生富贵家,引摄随顺清净法。

  何等对治善。

  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伏对治、离系对治、烦恼障对治、所知障对治。

  何等寂静善?

  谓永断贪欲、永断嗔恚、永断愚痴、永断一切烦恼、若想受灭、若有余依涅槃界、若无余依涅槃界、若无所住涅槃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