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二)人生篇 一九、怎样转凡成圣

  一九、怎样转凡成圣

  无尽法界中,高高低低各级不同的有情类,以两个字可以包括无余。那两个字呢?曰“凡”,曰“圣”。凡,就是凡夫;圣,就是圣人

  凡夫是个总名,分开来就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种。

  圣人也有两种:(1)世间圣人,(2)出世间圣人。

  世间圣人如孔子、老子、尧、舜等。

  出世间圣人可分作两种来说明:(1)“声闻”、“独觉”的二乘圣者。(2)“佛”、“菩萨”的大乘圣者。“声闻”——闻佛的声教,厌世间生死,舍家(P330)修行,而得道者。有初果(预圣人流)、二果(一来)、三果(不还)、四果(不生不灭)的四种位置。“独觉”——出无佛世的时候,独自觉悟,出离生死,不能度人。

  大乘圣人应分因地、果地两种。

  果地就是染患净尽,万德圆满的“佛”。因地就是广度众生,出死入死的“菩萨”。菩萨有“别”根与“圆”根两种;别根经过的位置,有五十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圆根的菩萨,虽也有位置可说,但却可以顿超的。

  那末,凡夫与圣人,有甚么分别呢?以甚么比较呢?我们要比知凡夫与圣人究有一些甚么不同,先当知道从凡夫至圣人所需断除的是甚么。

  从凡至圣,途中的障碍物,不外下列四种:

  分别我执——身见、断常的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俱生我执——贪、瞋、痴、慢、疑五种烦恼

  分别法执—— 尘沙烦恼惑;唯菩萨乃能知,能断。(P331)

  俱生法执——最微细无明;唯金刚道乃能断,断即成佛

  现在先从世间圣人的地位比较起:

  世间圣人但能教人去恶,行人天福善,烦恼完全未断。若与“初果”比较,则初果已断“分别我执”,故世间圣人又为凡夫。

  “初果”若与“四果”比较,“四果”已断俱生我执,则“初果”可谓仅是圣人之初步。

  “四果”若与“八地菩萨”比较,八地菩萨已断分别法执,则“小乘之极果”不过为小乘之究竟圣者而已,与大乘菩萨的圣者比较,似又略差一筹。

  “八地菩萨”若与“佛”来比较,则“佛”已断俱生法执;“八地菩萨”的圣者,还不能算是登峰造极,够资格称为圣中之圣的,唯佛与佛才可以。

  如此看来,我们知道,由凡夫转成圣人,以及圣人的阶位差别,其中主要的关键所在,就看我法二执的有无,以及断执程度的浅深。因此,如要转凡成圣,无论是用念佛、诵经、参禅、讲经、修密法……等等的不同法门去(P332)行,而都是以铲除我法二执的种子为总目标的。试观下表可知:

  (图缺)

  盲目的行动是危险的信号,我们既知“我执”、“法执”需要断除,但用什么工具去断呢?当然离不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可是,眼耳等取境应缘,从凡至圣,种种业用关系,究竟有一些怎样不同呢?关于这点,我劝各位将唯识中说的“三境”、“三量”、“三性”、“三界九地”、“心王心所”等,一一研究明白,使胸中和明镜一样;等到“胸有成竹”修起行来,自然就没有危险了。

  我们平常日用接物,有两样东西最要注意它,就是五偏行心所中的“思”(P333)心所,和五别境心所中的“胜解”心所。我们每一件事,经过了“触”、“作意”、“受”、“想”四个心所,到了“思”心所的时候,造善造恶,它能发生一种强有力决定性的作用,令人趣境。所以我们若要了生死,对于“慈”、“悲”、“喜”、“舍”、“不净”、“苦空”、“无我”……等出生死的圣法,应当使思心所,思之又思,熏成未来的无漏种子,勇猛趣道;对于贪瞋痴慢疑……等生死流转的恶法,应当使思心所,毫不客气的拒绝它。胜解心所的作用,是使人相信此理此事,决定不移不动。假定我们相信杀猪好,它可以使我们去做屠夫;若是我们相信了生死的苦,它可以使我们去修行。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当多读经典,多问善知识,使贪瞋等的邪胜解,永远铲尽根苗,而使了生死的圣人胜解,日益增长!

  还有“执”、“空”、“幻”的三个东西,也是我们所必须明白的。

  众生、烦恼、生死,不都是诸君所厌离的吗?涅槃、真如、佛性菩提般若波罗密,不都是诸君所愿证的吗?学佛诚然是要达到这些目的的;但若一味的执着,以为学佛就必须如此如此,以为有实在的生死可了,涅槃可(P334)证,那我最老实的告诉你,这都是“法执”,是犯了“执”的病,不是药。

  诸君不将骇异吗?岂不是一切皆“空”吗?莫急!且沉思一下,你们试跑到街上去,问一问人:“什么叫做众生?什么叫做烦恼?什么叫做佛?什么叫做菩提?”那么,人家一定会说你发了神经病。唉!可怜,无福的众生连名字都闻不到啊!

  诸君应深自庆幸,“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由于宿植善根,现在得闻圣法。可是万万不能执定要了生死,要证菩提,一执那就错了!这个执病,要用一种药来医,这药就是“空”——一切法本来是空,不容执取。这不是慈航杜撰的,教有明文,可举经为证,《金刚经》云:“如来说众生,即非众生……”又云:“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

  这样说来,我知诸位必定以为“空”是很对的了。不对,这个“空”病更来得厉害!前头的“执”病好比是水;这个“空”病,好比是火,古人云:“宁可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P335)

  “空”病,到底又用什么药来医呢?有,有药可医——所谓如“幻”的方便。过去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从如幻门中,通达一切法不空不有、圆融无碍,成就度众生的大用的。这也不是慈航的杜撰,教有明文,《金刚经》这段文下面还有一句:

  《金刚经》云:“如来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又云:“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细读第三句,岂不是如来说得明明白白吗?

  我现在的结论,就是劝诸君向《金刚经》中第三句这条如“幻”方便的大路走去。虽然知道众生本来空寂,不妨终日度如幻的众生;虽知烦恼本来空寂,不妨终日断如幻的烦恼;虽知生死本来空寂,不妨终日了如幻的生死;虽知涅槃本来空寂,不妨终日入如幻的涅槃;虽知真如本来空寂,不妨终日趣向如幻的真如;虽知佛性本来空寂,不妨终日证如幻的佛性;虽知菩提本来空寂,不妨终日证如幻的菩提;虽知波罗密本来空寂,不妨终日炽然行如幻的六波罗密。那么,根本既正,则枝末何愁?所谓转凡成圣,不期(P336)然而然了。又岂待举心动念,干那避影逃形、畏响留声的工作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