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界要带头“文明进香”
2009年6月24日,国家旅游局在江苏省无锡市灵山景区召开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试点工作座谈会。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先生将规范燃香活动的必要性概括为“文明、环保、安全、秩序”八个字,并表示,“文明”就是要用科学、文明的方式来表达人们的良好愿望;“环保”就是要引导信教群众、香客、游客在燃香活动中,增强保护资源环境的自觉性;“安全”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的需要,着力抓好燃香产品质量,特别要注意消除安全隐患;“秩序”就是指规范燃香活动是维护宗教旅游场所秩序的需要。
我看后,很是赞同,长久为之担忧的心情也因之释然。
进香,本是信仰者以及游客表达虔敬之心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在于启示进香者观照自心、自视其心、自净其心,所谓根本在于“一瓣心香”。但是,近年来,进香的形式不断变异,在一些旅游景区、寺院中,出现了不少乱象,引起社会的强烈反感,也给佛教界带来了不良影响,乃至屡屡出现要让有关地方官员严令查处的新闻。
这些乱象当中,最为严重的是,一些景区和寺院的部分香贩,采取欺诈甚至暴力强迫的手段,迫使游客购买他们的天价“高香”,严重侵害游客的权益,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同时,这些所谓的高香以及名目繁多的所谓什么香,多是劣质的化学制品,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小的危害。有调查表明,近年来寺院的僧人身体所患的疾病,多与劣质香品污染有关;寺院以及周边空气质量,也多有化学污染;再者,一些人追求“名贵实木”香品,非名品不烧,也带来了连锁的天然林木的破环,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严重关切。
诸如此类,都是与佛教注重心灵品质提升、注重环境保护等理念与追求,背道而驰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不文明的进香行为,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了宗教资源的极大浪费,加重了游客和信仰者的物质负担,加深了人们对佛教的某些误解。多年前,就有社会调查表明,只在某个名山,一年烧掉的香品,就达数十亿之多。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在一些城市的普通寺院里,每年用于香品的费用也一般都在数万到百万元。
针对这些问题,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们多年来一直提倡文明进香,不少寺院要求鲜花供佛,等等。但是,为何见效不大呢?除了一些民间民俗信仰观念的影响之外,关键在于一些“利益相关者”们的“市场化”操作,甚至“犯罪式”掌控,问题之严重,到了国家领导人提出整顿的局面。
我在想,佛教界的四众弟子们,如果首先“从我做起,文明进香”,那么,必将带动其他社会人群积极响应。为此,身处旅游景区的寺院,可以率先垂范,现在开始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信徒和游客,落实文明进香。港台佛教界早有经验可循,做起来并不难。如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论对信徒还是对一般游客,都是能够很快适应的。即使对于那些靠贩香谋生的人们,也不会有太多麻烦。当然,这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社会工程,需要佛教界与社会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运用一定的智慧,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我们看到,自上而下的旅游、宗教等管理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了。对此,佛教界更是责无旁贷。
所以,我们呼吁佛教界人士要带头文明进香,做到“文明”、“环保”、“安全”、“秩序”,为了佛教的声誉,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众生的福祉!
不久前,我在台湾“宜兰别院”看到,寺院殿堂门前都摆放着一盘鲜花,时有志工手捧着香花恭立着,礼请信徒或者游客自行请起,将这“一瓣心香”供奉在佛前,庄严而高雅。更让我意外的,当我们循声望去,噼噼啪啪的鞭炮,竟是不燃烧的电光制品,生动而环保。到了花莲的静思堂、静思精舍,更是不燃烟尘,温良的慈济志工们只是提示我们,合掌一拜,即可……
- 上一篇:《少林寺传奇2》4卫视联播 林志颖元彪亮相
- 下一篇:标点校勘版《御制龙藏》即将面世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