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佛像成收藏新宠
也许谁也未曾想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宗教制品――金铜佛造像在当今竟然会成为拍卖市场的新宠。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破天荒地拍出了1.2359亿港元天价。
金铜佛造像,一般指铜质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实际未鎏金的铜佛像,也往往被收藏爱好者归入金铜造像的范围中。金铜佛造像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佛像因其久远的历史、生动的形象和精美的制作,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金铜佛造像从形象上可细分为诸佛、观音、菩萨像、罗汉像、明王像、护法神像、祖师像和活佛像等;从铜质上来讲,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铜合金等;按尺寸大小则可分为巨型像、大型像、中型像、小型像。
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目前大中型佛像的存世数量已不多,且大多均有归属,一般都存于寺庙或大型博物馆中。我们现在所见的或有可能被收藏的基本上都是小型铜佛像。判断一尊佛像价值的高低并不完全体现在材质上,还应看它在佛教造像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价值,看它的工艺和铭文,材质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一般来说,巨型、大型佛像的价值高于中型、小型像;宫廷铸造的高于民间的;在藏传佛像里,愤怒相高于吉庆相;菩萨装高于佛装。对于鎏金铜佛像而言,无论是否有无款识证明其御制身份,只要是大尺寸,造型精美的,其价格可说是年年上涨,升值空间很大。
近几年来,金铜佛造像在各大拍卖市场中受到了藏家们的大力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成为拍卖会杂项专场里表现最为出色的板块。仅2007年春季,北京翰海、北京匡时国际、北京嘉信、崇源国际、天津文物、中国嘉德、十竹斋多达7家拍卖公司都曾推出佛像拍卖,以匡时国际的“菩提妙相――古代佛教艺术品专场拍卖会”为例,参拍195件,成交率87%,总成交额竟高达1.07亿元人民币,其中有16件拍品的价格超过百万元,该专场中一件明代宣德《铜鎏金无量寿佛像》更是以2750万元高价成交,明代永乐《铜鎏金观世音菩萨像》以1485万元成交。佛像走俏拍卖场并不仅仅是去年的事。其实,早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就曾爆出过非常惊人一幕,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竟然以1.2359亿港元成功拍出,创下中国佛像艺术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的最高纪录。排名第二的是一对《明宣德鎏金铜金刚舞菩萨立像》,以5355.12万港元成交。
由此可见,近年来佛像拍卖正在异军突起,该板块现已成为收藏市场不可忽视的一匹“黑马”。(稿源:人民网)
- 上一篇:高昌王麴文泰捐资建宝塔(图)
- 下一篇:民间文学 昨天的故事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