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王麴文泰捐资建宝塔(图)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今新疆出现过一个独立的国家,被后人称之为神秘的高昌国。历史上的高昌,在今日的新疆吐鲁番地区。1000多年来,这里始终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各种商品在这里集散,各种民族在这里过留,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神秘高昌国居民崇信佛教,国王麴文泰曾捐资建造了兰州最早最有名望的佛塔———嘉福寺木塔。
高昌国的发源
高昌,如此著名的古代国际重镇,在1000余年的发展史上,却只有正史中的《高昌传》略有记载,其余都语焉不详。据史书的零星记载和国内外专家对高昌的一些研究成果,高昌国东西300里,南北500里。西汉时原为车师前部地,称高昌壁。前凉时始为郡县,北凉时,沮渠蒙逊在此设郡。北凉国灭后,沮渠无讳、沮渠安周西渡流沙来到高昌,建立了流亡政权。沮渠氏治理高昌多年,后来被柔然吞并。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柔然进入西域,立阚伯周为高昌王,这是“高昌王国”的发端。高车副伏罗部迁入后,高昌王国国力衰弱,或臣服高车,或依附柔然。高车消灭阚氏后,先后有张孟明、马儒相继为高昌王,但统治时间都不长。至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今兰州榆中人麴嘉在这里建立了麴氏高昌王国。据《唐书》和《西突厥史》记载:“麴氏家族是汉族血统,自凉州金城榆中迁来,信奉佛教”。
麴氏传九世十王:昭武王麴嘉(497年—525年),道昭王麴光(525年—531年),永昭王麴坚(531年—549年),惠安王麴玄喜(549年—551年),文成王麴口(551年—555年),文兴王麴宝茂(田地公)(555年—560年),文靖王麴乾固(560年—602年),献文王麴伯雅(602年—613年),献武王麴文泰(623年—640年),惠德王麴智盛(640年—640年)。“麴氏全盛时,南接吐谷浑,东连敦煌,西抵龟兹,北邻敕勒(天山北麓)”。《隋书·西域传》说:“高昌国者,则汉车师前王庭也,去敦煌十三日行。其境东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四面多大山……地多石碛,气候温暖,谷麦再熟,宜蚕,多五果,多葡萄酒”。高昌故城在今吐鲁番市东约40公里的哈拉和卓乡。
神秘高昌国崇信佛教
突厥强盛时期,六代高昌王麴宝茂娶突厥公主为妻,臣服突厥汗国,因而深受突厥习俗的影响。传至八代麴伯雅时,臣服隋朝,并娶华阳公主为妻。后因高昌王结盟突厥,劫掠西域入唐使者和商人,阻绝西域和唐朝的交通,贞观十四年(640年),被唐朝发兵灭国,将其地改为“西昌洲、西州”。高昌城中曾设安西都护府。
高昌国十分崇信佛教,而其献武王麴文泰更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高僧玄奘离开长安出玉门关去印度游学取经,途经伊吾(今哈密),被笃信佛教的高昌王麴文泰请去,将玄奘奉为上宾,拜为国师,结为兄弟,并经常带着嫔妃、大臣一起听玄奘讲经说法。那时高昌城30000人口,僧侣就有3000人。麴文泰欲留玄奘辅佐国事,但玄奘坚辞西行,并以绝食明志,无奈,麴文泰便厚赠玄奘金银衣物,足够玄奘往返20年费用,又剃度4名小和尚作为随伴,备马30匹,修书24封给沿途诸国。出发那天,全城夹道相送,高昌王麴文泰抱住法师失声恸哭,亲送至100里外的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侧),于交河挥泪相别(据《大藏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并派遣使者陪同玄奘去见西突厥叶护可汗,得到沿途官府的支持,对玄奘西行帮助极大。玄奘和高昌王麴文泰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以致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以火焰山等为场景而衍化出的美丽传奇。
麴文泰慷慨解囊建宝塔
唐贞观四年(630年),麴文泰到唐都长安晋见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认麴文泰之妻为宗亲“诏赐李氏、封常乐公主。”回国途中,麴文泰慷慨解囊,在故乡金城造佛塔一座,此塔即为嘉福寺木塔。
嘉福寺原名宝塔寺,俗称木塔寺,位于兰州内城西北隅,即现在的木塔巷至永昌路北段之间。元至元年间重修,赐名嘉福寺。明代,肃王捐资4次续修,成为宽敞壮丽的古代有名的寺院。木塔建筑制式为十三层楼阁式,高50余米,塔身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该塔每层每面均雕佛像及以民间传说为内容的图画,塔刹为宝珠形,生铁铸成,直径约1.7米,上铸“宝塔建于唐贞观九年(635年)”9个字。塔内各层均设楼梯,登塔者可螺旋登至顶层塔室,塔室直径约3米,周围设平座栏杆,登临者可凭栏远眺。清陈如稷《创建金城嘉福禅林宝塔毗卢阁并左右楼诸处碑记》说,木塔“高可百余尺,下周二十丈,上约八十围”。塔身“珠缨四覆,玉贝圜通,铃语风闻,神光夜彻”。木塔规模可与我国现存最高木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媲美。木塔四周建有殿阁,正南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面为尊圣殿,右面为准提殿。再南为山门。木塔正北为毗卢阁,再北为药师殿、斗母殿、文殊殿、普贤殿。清康熙年间,嘉福寺木塔毁于火灾,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原址上重新建了一座木塔,但规模较小,这座木塔又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焚为灰烬,木塔自此名存实亡,塔下九楹殿宇也易为民居。但《兰州市志·文物志》载:“据学者王素考证:嘉福寺木塔是贞观八年(634年)高昌国所遣使者于贞观九年(635年)返国时,以麴文泰名义建造的。
嘉福寺木塔是兰州建造最早、最有名望的佛塔。据《重修皋兰县志》载:“嘉福寺,旧名宝塔寺,俗名木塔寺,在城内西北隅,唐贞观九年(635年)高昌王建,元至元年间重修,赐名嘉福,明永乐中重建,宣德六年,成化三年,嘉靖三十五年肃藩屡修”。“国朝(清)康熙二十五年巡抚叶穆济、道光十三年总督杨遇春再修”。“寺有木塔,十三层,高入云霄,康熙初毁于火,重建之后较旧制卑小矣,同治十三年复毁于火”。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高昌国的最后一个国君麴智盛还有个兄弟,名叫麴智湛,史籍上说武则天的亲信大臣麴崇裕是麴智湛的儿子,也就是麴智盛的亲侄子,但在有的文献上却记载是麴智盛的儿子。麴崇裕的夫人姓慕容氏,单名仪,字辅贤,死后葬金城榆中老家,坟墓在榆中县兴隆山峡口北两公里的朱家湾村,墓室为青砖拱形窑洞,据墓志铭记载,是唐代高昌国交河郡夫人慕容氏墓。
慕容仪是历史上南北燕时期称帝的慕容氏的后代,名门望族。东晋东莱太守麴彭跨海到辽东最后投奔的就是慕容氏。在那个非常重视出身门第的时代,麴彭的后代与慕容氏、昌犁韩氏家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祖上)关系密切。(稿源:兰州新闻网)
- 上一篇:兴国寺大规模整修荥阳胜景“古槐夜雨”有望重现
- 下一篇:古代佛像成收藏新宠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