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 历史悠久——龙凤岩
龙凤岩位于广昌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东华山下,是江西省首批开放的三十六座重点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广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更是闻名遐尔的风景旅游胜地。
一九八六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该岩题写了“龙凤岩”三个大字。关于龙凤岩的来由,在民间有一个美妙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云游僧人路过大陵,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的峡谷里,发现一个能容纳千余人的岩洞,这里古树参天,环境幽静,正是修身养性之处,遂结草为庐,驻脚山岩。次年春天,在荒野的水草地上撒出圣果——莲子。
不久,这莲子便发牙、生根、长叶、开花。荷叶青翠,莲花婷婷,芳香四溢,犹如蓬来仙境,不仅吸引众多乡民前来观看,而且还引来青龙与金凤驻足,面对碧波荡漾,彩霞飞流,它们如痴如醉,青龙在岩洞的左边卧下,金凤在岩石右边栖立。附近山民得知和尚结庐岩洞,潜心佛事,遂纷纷捐助银两,兴建佛宇。和尚为感激龙、凤真情,将岩洞取名为“龙凤岩”。
龙凤岩分为前岩(普陀岩)、中岩(罗汉岩)、后岩和岩上岩(七星岩),后岩是主岩,惯称该岩东西两翼有岩壁相蟠,犹如龙飞凤舞,故习惯称该岩为龙凤岩;又因其飞泉瀑布如青雨纷飞,故称“青雨岩”,青雨寺就建在岩洞内,现在正殿门上仍有这十分清秀的“青雨古刹”四个字。
龙凤岩的著名景点除上述四岩外,还有古松关、鸣春桥、龙泉瀑、罗汉拜月、湖谭鱼跃、马栏坑、神女峰等胜景,争妍竞秀,交相辉映。
近夏曾无暑,看山尚及春。洞穴四周群山突起,气势磅礴,苍松翠竹,鸟语花香,风景秀丽。自明朝始,游人日增,慕名前来的不仅有邻省的香客和商人,还有远道而来的名宦显吏,明朝镇江司理沈宜、吏部尚书何文渊、刑部尚书何乔新等人曾写有龙凤岩游记、诗文。古人赞美,诗云:“岩穴千般险,迂回一线通;天围青帐里,人在画其中”等等。龙泉水澄澈如镜,质纯味美。“高山云雾孕好茶”,马栏坑早年盛产龙凤茶,就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这四绝而著称;人们使用龙泉水冲泡龙凤茶,气味清郁异常,真所谓“泉美茶香异”;龙凤茶历史上在明朝曾被称为“贡茶”,今人也曾交口称赞:“龙泉烹凤茶,古今游人夸。”
据《广昌县志》记载:明朝弘治初年(公元一四八八年)僧慧庆发起募捐集资创建龙凤岩佛宇,主要建有大雄殿,天王殿、观音殿、毗芦殿、方丈室、客堂等,其建筑面积达一千五百平方米,门楣上“天然佛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侧龙凤呈祥、瑰丽眩目的泥塑浮雕图案,仍然显出左龙右凤,栩栩如生。现在的佛殿共分三层,一楼为小客厅,迎接各方宾客。二楼左右两殿为禅房,供僧人居住;三楼为大雄宝殿,殿宇椽摩栋接,堂皇秀丽,大殿上香烟缭绕,帷帐低垂,释迦牟尼站立中央,弥陀、药王侍立两旁。三尊大佛双脸微微下垂,两旁十八金身罗汉,雕刻精细,情态逼真。
龙凤岩佛宇从明朝弘治年间慧庆法师募捐创建开始,经历了清初镜彻僧、雍正七年秒渠僧、乾隆二年寂僧等先后重建重修。五百年来,屡经战乱,盛衰交替,历经沧桑。但它却一直为赣闽边境佛教圣地,鼎盛时期曾一度有“三十尼姑二百僧”之谓。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六月,龙凤岩举行了大传戒,有尼500余人,僧800余人,参加圣典。此外来自福建、广东、浙江等七省受戒人(戒子)达672名,历时四十二天,足见其盛况和影响之大。(稿源:新华网江西频道)
- 上一篇:甘泉发现两处佛教石窟 开凿年代分别为唐和宋金
- 下一篇:德化发现古建筑石雕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