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定山寺发现达摩“一苇渡江碑”
1500年前,中国佛教禅宗始祖达摩从广州来到南京(古称建康),与梁武帝言谈不合后,折一叶芦苇渡过长江,来到浦口定山寺面壁修行,这段故事虽散见于南京的大小方志,但一直没有实地证明。近期,南京市博物馆一支考古队在浦口大顶山狮子峰进行考古时,发掘出了“菩萨皇帝”梁武帝所建的定山寺遗址,并且发现了达摩“一苇渡江碑”,这段1500年前的历史公案终于获得了有力物证。
1500年前古寺庙浮出地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出自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说的就是南朝时期南京佛寺林立的盛况。在众多的寺庙中,浦口定山寺因为是梁武帝所建,居住过禅宗创始人达摩而闻名于世,但在历史的尘沙中,这座当年的古寺名刹消失在大顶山狮子峰下。直到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的进驻,才重见天日。
考古工地位于山峰下的一个山坳里。远远望去,就如同在群山里面开启了一扇大门。从风水学上来讲,这片前有水塘、后有山峰环绕的地方符合“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格局,是一块风水宝地。记者跟随考古工人围着探沟转了一圈,发现在探沟里有大量房基、水井、柱础以及散落的砖石、筒瓦……
“我们进驻这里已经1个多月了,主要是先挖开一个30米长、10米宽、1米深的探沟,进行局部发掘,但前期的发掘让我们大吃一惊。”一位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技工向记者介绍了近期的发掘情况。“古定山寺的一角已经完全浮出地面。在接下来的考古发掘中,会有更大的遗址出土。”该考古技工向记者介绍。
竹林找到达摩“一苇渡江”石刻
正在记者随同考古人员在遗址进行考察时,当地一位名叫沈金凤的居民向记者表示,在考古工地后的一片竹林里,还有一块古代的碑刻。记者立即跟随沈金凤沿着崎岖小路前往现场探访。在一个竹林环抱的空地,终于见到了沈金凤所说的古代碑刻——达摩“一苇渡江碑”,其已经被一个大玻璃罩子罩了起来。
记者发现,这块“达摩画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达摩络腮圆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芦苇上。在画像左侧篆刻着“大明弘治四年辛亥岁三月季春定山释子八十翁……”字样的文字。
“这块石碑是1491年由80岁的临济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绘的,主要描绘的就是达摩当年渡江的故事!”负责恢复和复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师向记者介绍。据智光法师回忆,在《梁史》和浦口地方志书中,都曾经记载过达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挖掘出定山寺遗址,加上这块明代石刻的印证,“我们可以确认,这里就是1500年前达摩的真正驻锡(居住)地。”
梁武帝会晤达摩之谜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在位48年间大兴佛事,广建寺院,写经铸像,并三次舍身同泰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佛帝王。
达摩生于南印度,出身于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倾心研究大乘佛教,创立了一套参悟的方法——“达摩禅学”。南朝期间,他泛海来华,经广州北上至南朝,再入北魏,长期定居于嵩山少林寺,收纳门徒,传授禅道。
据一些古籍所载,梁武帝曾在都城建康会见菩提达摩,请教:“造寺度人,写经铸像,有何功德?”达摩答道:“并无功德”,“此有为之善,非真功德”。双方“理不契机”,不快而别。由于达摩禅法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特征,故对达摩生平缺乏记载,所以梁武帝究竟有否与菩提达摩晤谈过,引起了后世学者的争议,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疑案。
定山寺几经废建之谜
据智光法师介绍,定山寺是一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古寺,其得名是由于公元503年后,梁武帝为一位高僧法定建精舍于六合山狮子峰下,敕名“定山寺”。由于高僧的名号和皇帝的敕名,六合山也随之更名为定山。
达摩与梁武帝话不投契后,于公元526年渡江到了定山寺面壁修行,至今仍留下许多遗迹在定山狮子峰下,有一较为突出的崖石,后人称为“达摩岩。”在达摩岩下的“面壁处”留下达摩的“宴坐石”,石上达摩的掌痕清晰可见。
在历史上,定山寺经过几毁几建。直到解放前,还有印度和日本的僧侣慕名来定山拜佛。到了1954年,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山洪暴发,定山寺被彻底摧毁,消失在山林之中。在本次考古发掘结束后,珍珠泉管委会将对定山寺进行复建,该项目已经省宗教局批准,完成了立项和规划,总投资将超过5000万元。
古井挖到龙形镇檐兽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口用青砖砌成的古井,古井上挂着一根绳梯。几天前,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队员们顺着绳梯爬到了这口古井底部,进行了掏泥式挖掘。结果,这口井里竟然发现了一批南朝时期的建筑构件。
在一间储藏室内,记者见到了这一批建筑构件,其中有青砖、筒瓦等。其中最奇怪的是一个奇怪的“龙形”建筑构件,这个建筑构件从材料上看是用青砖的材料烧制,然后雕刻而成。从外观上来看,这个构件的两只角已经断裂,双眼圆瞪,鼻子外翘,而大嘴巴微微张开,显得非常恐怖。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呢?它又有什么作用呢?现场观看的群众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辟邪,也有说是貔貅。
“这其实是古代的一种镇檐兽,也就是鸱吻(音吃吻),鸱吻是龙的儿子,所谓龙生九子,鸱吻为其中之一。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喜欢在危险的地方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都把它放在房檐上,起到防火、美观的作用。”博物馆考古专家向记者介绍。
- 上一篇:“南定林”之定林下寺
- 下一篇:丝绸之路申遗专家考察组到洛考察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