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定林”之定林下寺
“南定林”?今人知道的多么?提及古代“南定林、北少林”一说,难免会有人皱颦质疑,当今少林武学至尊天下,哪里来的比肩“南定林”?其实,熟悉历史的人不难发现,我国现有的古刹丛林中,很多都是南朝时期的庙宇,在像法时代,尤其是在梁武帝萧衍时,可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这烟雨中的名寺古刹中,南定林是绝不可少的一大奇观。
南定林,由定林下寺、定林上寺、方山定林寺三大庙宇组成,最早的是定林下寺,又称“下定林寺”,位于金陵钟山南麓,由于地势较低,后由竺法秀在钟山紫霞湖上方另建一座庙宇,也称定林禅寺,为区别“下寺”,故人称“定林上寺”或“上定林寺”。
上定林寺的规模相当宏大,据史载,上定林寺“禅房殿宇,郁尔层构”、“肃然深远”,时人称赞上定林寺就像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居住说法的灵鹫山圣地。定林上寺被毁后,其匾额被善鉴和尚请至天印山(今方山)重建定林禅寺,方山定林寺与钟山定林寺在子午线上是南北正对的,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方山定林寺规模也是相当宏大,禅宗初祖达摩渡海抵达金陵时,曾与梁武帝有过一次会谈,在金陵逗留期间,曾到方山偃坐(至今方山仍留有达摩壁一处),但是在金陵与梁武帝的会谈并不契合,此后达摩初祖一苇渡江北上少林,十年面壁,后圆寂于陕西定林寺(后改称空厢寺)。
而与达摩同时代的宝志公(俗称济公)却与梁武帝比较谈得来,也深受梁武帝的尊重,宝志和尚在钟山也建有寺庙,并在金陵广为弘法。与此同时,人称“梁朝三大士”(达摩、宝志、傅翕)的傅翕傅大士在方山以“释道儒”三教同源、轮藏之祖著称于世,后人传说其为弥勒应身。傅大士也曾受梁武帝之邀开示《金刚经》,当时宝志和尚也在现场,可见定林寺在当时地位之尊,“南定林、北少林”之说也由此而来。再加上定林寺与诸多历史名人息息相关,比如王安石、苏轼、陆游、谢灵运、袁枚等等都与定林寺有过一段各自不同的因缘,定林寺自古也是高僧辈出,以上定林寺“僧佑”为代表的一代高僧以“转轮藏”广度众生,其弟子刘勰(法号:慧地)也因《文心雕龙》著称四海,再加上法献和尚西游新疆,竟得到佛牙舍利一枚,带回定林寺佛牙阁供养,这件事成了佛教界共瞩的一件大事,南定林的声望受到世人赞叹也就理所当然了。
虽然定林寺自古以来声名天下,但上定林寺被毁后,下定林寺的规模也逐渐缩小,到了宋代,下定林寺的范围已大大缩小,称“定林庵”。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经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约一百年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两次慕名来游钟山定林庵。第一次在昭文斋壁上题名曰:“乾道乙酉(1165)七月四日。笠泽陆务观冒大雨独游定林”。五年后,陆游重游钟山,定林庵已被火毁,而他在昭文斋壁上的题名却被寺僧事先摩刻在寺后的崖壁上。1975年10月,陆游题名石刻被发现,成为考证下定林寺遗址的重要资证。
- 上一篇:澳门人口增加逾百分之五 外地雇员需求旺
- 下一篇:浦口定山寺发现达摩“一苇渡江碑”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