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推出清宫佛教文物展 走近宫廷内的神佛世界
铜鎏金燃灯佛造像、乾隆皇帝御书的《楞严经》、六面开窗用来熏香的藏经转筒……南京博物院从上万余院藏清宫藏品中精选了101件佛教文物,于今日起推出《走近佛前———南博院藏清宫系列展》。百余件法相静穆、工艺精湛的佛教文物,将带领观众走近宫廷之内的“神佛世界”。
《御书楞严经》为乾隆真迹
此次展出的清宫佛教文物,几乎都来自藏传佛教,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历代帝王笃信藏传佛教。南博陈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胡卫民告诉记者,由于满族文化同蒙藏民族较为接近,清代帝王对藏传佛教情有独钟:顺治认为自己是金轮王转世,自号“痴和尚”;康熙皇帝自称为无量寿佛化身;乾隆还曾拜章嘉三世活佛为师修习密宗。
乾隆皇帝手抄的《御书楞严经》堪称本次展览的一大珍品。胡卫民介绍说,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格外尊崇,清朝宫廷中为数众多的佛堂,大部分都是乾隆时期建造的。无论国事多么繁忙,乾隆都会坚持每日抄写一部《楞严经》,而且30年不辍。如今,这部长26.2厘米、宽10.2厘米的《御书楞严经》已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此次展览也是它的首次公开亮相。
宫廷佛像由皇帝督造
百余件佛教文物中,各种形象的佛造像占了一大半。偌大的展厅内,工艺精美、形态逼真的佛造像看得人眼花缭乱:有铜鎏金造、有瓷玉材质,还有的用水晶和石块雕成。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度近1米的铜鎏金观音大佛造像,佛像左手上缠着一条锦带,注明这件观音大佛是“扎萨克喇嘛”给“宣宗成皇帝(道光)”的贡品;最小的一尊白玉佛像高度不足5厘米,虽然体形小,但雕刻图案却十分精妙,小至眉眼处也刻画得细致传神。据胡卫民介绍,这些佛造像除了少量为藏区贡品外,大都由清代造办处督造,“清代宫廷造像严格遵循藏区佛像的艺术比例,并由皇帝亲自审查。”胡卫民说,史料中曾这样记载乾隆的修改意见:“咸积金刚发矮长高二分,照交出发样另改造”,“如此细微的修改意见,足见清宫佛造像制作之严谨。”
高僧头骨做成密宗法器
佛像、经书、法轮、净瓶……形形色色的佛教文物中,最奇特的要数嘎布拉鼓了。从形状上看,嘎布拉鼓和沙漏颇为相似,它由两个圆锥形器物拼接而成,中间用皮带箍紧,上下两端则用绿色皮革蒙成鼓面。虽然名字中带“鼓”字,但这并不是一件打击乐器,胡卫民告诉记者,嘎布拉鼓是藏传佛教祭祀仪式中常用的法器,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那两个圆锥形的器物居然是两位高僧的头盖骨。据了解,“嘎布拉”是梵语“骷髅”的译音,象征大悲与空性。藏传佛教认为死亡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因此人死后并不全身土葬,而多采用水葬或****。按照藏传佛教的理念,高僧们的遗骨是很珍贵的法器,高僧的修为越高,其头盖骨做成嘎布拉鼓的法力也越大。胡卫民说:“这种造型奇特的嘎布拉鼓,是喇嘛们修行的重要法器。”(稿源:龙虎网)
- 上一篇:少林寺派要员支持二祖寺
- 下一篇:少林寺新春祈福大法会将于近日举行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