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学佛答疑 14

怎样知道自己是否具足信愿?

  问:弟子听您讲经已经几年的时间了,在您的教导中越来越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您一直强调信愿的重要性,说信心不足愿心就起不来,信愿心没有成就,和阿弥陀佛就无法感通,那就往生无分。弟子一直以来对自己是否有深信切愿越来越糊涂,无法辨别自己的信愿是否已经达到了往生的标准。如何判断和自我检测?

  答:宗门下有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鞋穿得夹不夹脚了,唯有你自己知道。那你是不是具足深信切愿,比如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真的不是在口头上,在心里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叫你当下就往生,你能不能欢喜地就走?叫你一天念几万声佛号,你能不能落实得下来?一想到娑婆世界,你能不能这种厌离心油然而生?一谈到极乐世界,眉飞色舞,向往之情,踊跃啊的心有没有?这些你自己才知道啊。

  那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这个信愿?这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佛不断地说“难信”,确实是有他道理的。这不是凡夫众生的境界啊,他很超越啊,没有相当的善根,你就很难相信,没有相当的信根信力,你就很难把这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真实地发起来。你如果没有深信切愿,要你老实念佛、一门深入、死尽偷心、忆佛念佛、如救头然,你就做不到。他是一环扣一环的,而且在信愿行三者当中,确实信愿最重要。

  蕅益大师曾经对信愿行他有一个比喻的说法:信,就像将——大将,带兵打仗要将军去带;愿就像谋,高参出的计谋;这个行就像士兵。好,那从打仗来看,军队里有句话,说:这个一只羊带了一群老虎打仗,这群老虎也变成羊;一只虎带了一群羊,这群羊也变成老虎,带的人很重要,是不是啊?那个士兵的作用是取决于这个带的将他是什么样的人。

  你有时候在战场上看,如果这个带兵的军官他很怕死,他在后面他说“冲啊”,他自己在后面说冲啊,那谁跟他冲啊?如果他自己就冲,冲在第一个,那士兵全都上去了。他首先要不怕死,他非常的猛,士兵才猛,他怕死,士兵比他更怕死。那用这个,蕅益大师这个比喻,想想很形象,所以这个信为将,你信心很猛利,你的念佛的士兵,你的行才猛;你信上不去,你的行上不去的,明白这个道理吧!

  所以信愿是绝对的往生的条件,所以蕅益大师才能说出这句话: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不是看其他的;你往生品位的高低,才看你持名功夫的浅深。所以一般人他就注意功夫,就不重视信愿,恰好是本末倒置。所以我们在净土法门,我们讲经,我们讲开示,我们去读祖师的著作,无非就是要熏习我们这个“深信切愿”。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往生就顺风扬帆,一定能一日千里地到达彼岸

  所以对这个,你也不要把它作为一个量化的标准,它是一个心性上的东西呀,心性智慧层面的事情哪,我们逻辑思维总是要量化,幸福指数有多高?有的人说现在幸福指数很高了,已经百分之七十了。这个怎么能够量化呢,这些东西?没有数字量化,但是这种心性上的感悟,你自己是最明白了。这个深信切愿有没有,决定了你能不能感通弥陀愿力,能不能往生的唯一的一个条件。

往生去极乐世界时,是活着去还是死后去?

  信众:请问师父,当人往生去极乐世界时,是活着去还是死后去?

  法师:活和死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往生的时候,这两个概念都是超越的。在往生者死的当下,也是他活的当下。

  “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用智者大师这句话来考量,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活着去的。如果你死了,滑到中阴身阶段,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祖师们常用“文成印坏”这个概念来形容往生时的情景。“文成印坏”是什么意思?这是来自《大般涅槃经》的一个比喻。

  印祖在文钞中也有解释“印坏文成”:“乃以蜡印印于熔化之金泥上。以金泥未冷,故软而能受印,以虽能受蜡印之印而成文,而其热力,随即化其蜡印,虽则化其蜡印,而印文一一显现,如是则印坏文成,同在一时。”

  即是说,将用蜡做的印按在熔化的金泥上之时,金泥还未冷却,很软,所以能受印、成文。但金泥的热力,随即就会融化了蜡做的印。印文虽然显现了,但同时印章也坏了,这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

  用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地表明:一个念佛人,临命终时,看到阿弥陀佛带着莲华过来了,自己就看到神识到了莲台里面,莲台就闭合了,弹指间就到极乐世界了。

  当神识到莲台的时候,身上的神识离开了,这个身体就没有主人翁了,这就叫死了。死的当下,但没有滑到中阴身阶段,死的当下就到了莲台里面,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

  神识走了,身体死了,但是在莲华里面,另一个生命——法身慧命就诞生了,这就是“文成印坏”。

  死亡的当下,就是往生的当下,是同时的。这样理解,大家就明白了,就不会有这种担忧了。

念佛不回向发愿,可以往生吗?

  信众:既然“心作心是”,念佛成佛,念菩萨成菩萨,都在一念之间,那又何必发愿与回向呢?弟子虽然经常念佛菩萨圣号,但从来也没有发愿和回向,这样是否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法师:“心作心是”这四个字意义非常深广,这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两句经文的写。

  一心具足十法界,这个“作”就是“造作”,就是你心性系缘在什么地方。

  如果当下这个心是在作佛(念佛的名号、观想佛的相好),那么当下你念佛的心就是佛。

  但是,如果你的心不是在想慈悲相好的佛,而是想悭贪自私或其他更不好的事情,那这句话同时也是在说: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是心作人,是心是人。

  所以,这个心性确实要把握它落在哪一界里面。

  正像维摩居士所说,诸佛解脱当从何求?诸佛解脱当从众生心行处求。

  众生的心,念念相续行个不停,行就是它在造作嘛。因为众生不可能做到无念,他都是有念,有念就要落在十法界的其中一界。

  众生的心行就是三个境界。

  一个是善的境界。行在善境界当中,像五戒十善,或者声闻的四谛、缘觉的十二因缘、菩萨的六度万行,都属于善境界。

  还有一种是不善境界。不善境界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所造作的十恶业,那就是生命的堕落了。

  再就是无记的境界——不善不恶。

  我们当下这一念是在念佛的名号,这就是至善的境界。所以,平时多念佛号就是在实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这个基本原则。

  一般念完佛都有回向了,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按善导大师的一个更直捷的诠释,“南无”这两个字就包含着回向在里面。

  但这是针对摄论派的学者而言的。现在我们每天念佛菩萨名号,还是要有一个回向为好,要厌离娑婆,求生极乐。

  没有回向,仅仅是念佛的名号,如果里面没有求往生的愿,那可能你的修行还会转为人天福报。

怎样才能生生世世不堕落?

  信众:我想生生世世都能闻佛正法,遇善知识,不忘失菩提心。怎样才能生生世世都不堕落,是否要证菩萨果位?

  法师:古语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难信。今生已经闻到佛法,尤其闻到念佛往生一法,我们的标心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有在这个世间的所谓生生世世之事。

  如果今生不能往生净土,下一辈子保持人身都难。想得到人身,必须要持好“杀、盗、淫、妄、酒”五戒,这五戒相当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

  试问这“五戒五常”我们能做到多少呢?如果做得有欠缺,那就保不住人身。诚如佛所悬记,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因为得人身要靠自己的善业力,所以很难,而往生净土则是靠阿弥陀佛愿力加持而成就的。因此,转生保住人身要比往生净土难。

  是故印祖开示:“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

  唯有成就往生净土,才能入不退转位,然后以神通妙用,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很快圆满普贤十大愿王,快速圆成大乘的佛果。这样一生圆成佛果,才是一了百了之智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