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若要至道、佛道现前,就不该存有“顺”“逆”两种心。何者是“顺”? 何者是“逆”呢?“顺”是指喜欢的心,“逆”是指不喜欢的心,有此喜欢、不喜欢的两种心,佛道就会现前。修行时不该心存爱憎、患得患失。有人打坐 很得力,自认快开悟了,于是就在那里等开悟。其实,自觉快开悟时,心已散乱了,又如何能开悟?

  曾经有位参加禅七的人在开始时非常努力用功,因此心理状态产生某些明 显的转变,当他察觉到时就惊慌了,心想:“现在的我很好,如果变得连自己、连朋友都认不得了,那该怎么办?”这样一想的结果,那次禅七打得一塌糊 涂。这种矛盾心态经常影响修行者。参加禅七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自己,有所转变时却又担心害怕。其实,修行能使自己变得更成熟、沉着、稳定,更像一 个人,绝不会变得更鬼里鬼气。自古以来许许多多大修行人经过一番修持之后,都变得更踏实、更有智慧。因此,既然来修行,就不要害怕转变。

  这种既希望得到又怕得到,希望进入又怕进入的矛盾心态其实也是正常的 反应。记得我年轻刚出家时也是如此,想到自己能够出家就觉得很兴奋,真正上山要剃度成为出家人时却又心生恐惧,不知道将来在寺庙里会遇到什么事, 心里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有一些相信天堂的人也可能害怕死后升天堂,因为不知道真正上了天堂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一般人这种藏在内心深处的“我爱”平常并不明显,在修行时就容易暴露 ,当弱点暴露时就表示修行有了障碍。我把这种情况告诉诸位,希望各位一旦 出现这种恐惧的时候,及时察觉,不使它成为修行的障碍。

  顺与逆是相对的,因为有所喜欢就一定有所不喜欢,喜欢之物得不到就 变成不喜欢。这种冲突的心态对于平常人是病,对于修行人更是大病。因此,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但要认清它,更要治疗它;毛病消失时,便是见道处。 所以,修行是来治病的。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如果掌握不住前面几句的深意要旨,不管多么用功终究徒劳无益,也不可 能得到安静。因为这并不是真正在用功,而是前念与后念不断冲突斗争,在这 种情况下心又如何能安静呢?

  其次就是憎恶散乱、喜欢清净,于是念念之间一直告诉自己“不要散乱, 不要散乱……”这也可以使念头逐渐安静下来,但心里却又在想:“我得到宁静了,这正是我所要的……”结果对于自心的宁静生起执着。以这种心态来修 行,第一,不容易得到安静心,第二,纵然得到安静心,也属于执着于安静的心而已。虽然如此,也已经很不容易了,总比心里一直自我挣扎要好得多,但 还不是很好,如果停留在这种情境下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扰,比方说,什么都不要,只想宁静修行。独处时也许能保持这种心境,若不得不与人来往,可 能就会有事情烦扰。孩子的吵闹声、朋友的来访、工作的压力……都可能困扰你。诸位中有一位打坐时会往后倒,我警告她不要倒下来,怕造成脑震荡。她 回说:“正好让我什么事都不知道,那该有多棒!”我说:“你倒好,但谁来照顾你?谁来照顾你的先生、孩子?脑震荡是生病,不是开悟,你的问题依然 没有解决。”连修行与愚痴、智慧与无明、烦恼与清净都分不清,这种修行人只是糊涂虫。

  所以不该只求维持在宁静的境界,那会堕于消极。如果心定不下来,不要 觉得憎恶。对于不愉快的事不要排斥,对于愉快的事不要执取。把愉快的境界 误认是开悟,会给自己招惹麻烦。如果愉快的境界升起,不要执着于它,只要 继续修行。

  有一次禅七,有个人连坐四支香。我看他的情况“太好了”,就用香板打 了他几下。他气得抓住香板要打我:“我的定都被你打掉了,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我要打他呢?因为修行禅法的人不能贪着,而且禅也没有要人入消极性 的定。你既然能安定下来,要更进一步能随时安定随时起动,而在动中还能够安定,安定以后要起来随时可以起来。禅是活活泼泼的修行,静中得静。不稀 奇,必须训练出动中能静的本事像这位禅众的例子,我必须用很大的心力放在他身上把他打出来,之后再仔细调教。我现在已很少用这种方法了,因为让人 有稳定安静的体验也很好。

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前两句告诉我们正确的态度和情况。“太虚”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所 不有;它没有个别的存在,只有整体的、普遍的存在。对于修行人而言,未达到“至道”之前先要练习拋弃爱憎的心态,因为有欣求、有厌恶就会带来困扰 ,因为你所讨厌的正是你所喜爱的,只是一体的两面而已。

  从前有位大地主必须找许多人帮忙种田。他很欣赏他们努力工作,却很讨 厌他们的饭量那么大,心想这些人如果只做不吃的话就太好了。其实,他的喜 欢和不喜欢根本是同一件事,既然是同一件事,就不必高兴得到了喜欢的东西 ,说穿了,得到的也正是厌恶的东西;反之亦然。

  有些人花了许多时间、精神谈恋爱,好不容易地追上了女友,婚后过了一 段快乐的日子,可是好景不常在,太太基于爱恋丈夫,便限制先生的行动,不 能随心所欲,想回到单身,却为时已晚。

  所以,修行人要时时刻刻练心,不追求什么,也不讨厌什么,因为一切好 、坏原本是一体。当我们认为得到时,其实并没有得到;认为失去时,也并没有失去──既然是整体,就无得无失。当我们见到佛法的智慧时,看到的一切 都是完整的、现成的,没有一样心外之物,全都是自心的显现。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有所拣择、取舍,因而觉得有欠有余。无取无舍则一切现成、圆满。 因此,修行时不要贪求好现象,也不要讨厌坏境界,只有不拒不求,才能无欠无余。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