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经大全 > 佛经文章 >

依《演道俗业经》开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修学之法

照琳法师:依《佛说演道俗业经》开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修学之法

声闻

  【何谓声闻。畏苦厌身。】什么是声闻?畏惧世间之苦,厌离色身。世间苦有很多种,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等等。佛陀出家前,离开皇宫到四个城门见到了四种景象,前面三种是老、病、死苦,最后见到修道沙门,便决意出家。老病死是苦很好理解,为什么生也是苦?人从入胎到出生,这有一段住母胎的时间,在母胎里面不能自主,母亲饮寒食热,都会如坠冰窖、如遭火焚,痛苦不堪;又有母亲不知惜命,吃药流胎或用现代技术肢解取出,无声惨死。就算母亲善加守护,出生之时母子亦皆受大苦。四苦之外,又有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合称八苦。

  【思无央数生死之难。周旋之患视身如怨。】无量劫来,众生所受生死之苦无量无边,既有人道生死,还有六道众的轮转。周旋之患,就是不停地轮转,反反复复受各种的苦。痛苦的时候是折磨,快乐的时候也有无常将要来临。所以说“苦”以逼迫为义,逼迫你不得不受苦。声闻乘人主要是通过观苦,而了解世间为苦的真相,由此而发起出离心。但若没有佛陀出世说法,他们就找不到门路,闻佛音声而悟道,因此称为声闻。视身如怨,把身体看作是怨敌,因为有四大假合之身才让我们承受诸苦。

  【四大犹虺五阴处贼。】地火水风四大,犹如毒蛇一样,不停地搅扰、染污你的心智,让你片刻不得安宁;色受想行识这五阴,时刻虚耗你的精神,像贼一样偷走你福德智慧

  坐禅数息安般守意。】声闻认识到身为苦源,要如何离苦呢?就要禅修打坐,修数息观;安般守意,就是通过把心安住在呼吸上,用数息的方法收摄你的意念,让心安定下来。

  【观身恶露不净之形。】声闻认识到身体是不干净的。人如果几天没有打理身体,不洗澡不擦脸,各种丑恶的东西就会显露出来,显得又脏又臭。不净,是指不净观,通过观察自己或他人身体内外种种不净,或观察色身死亡之后的一系列变化,了知身体实为不净,以此对治对色身的贪欲。

  【畏色欲本痛想行识。】观身不净的同时,声闻认识到色欲是产生诸苦的根本。人们总是堕入轮回就是因为色欲所起的业力牵引、投胎转世,断了色欲才能保持清净智慧,出离生死。认识到色欲为苦本,就有“痛想行识”的感受。

  【怖地狱苦。饿鬼之厄。畜生恼结。人中之难。天上别离。】说的就是六道之中众生所受的苦。地狱苦,读过《地藏经》的居士可能有所了解,世间人也知地狱之苦极大极重,但是我们很难理解,体会不到。

  饿鬼之厄,厄是指困难、障碍。比如受苦较重的饿鬼有三障:外障、内障、无障。外障是求食不得,除自身之外找不到吃的;内障,是指外面有食物,但是吃不到,他的咽喉细小如针,有食物吃不进去;无障,是指能找到食物,也能吃进去,但是因为业力,吃进去的食物立刻被火烧而变成灰炭,也是常受饥苦,比如目连之母便是如此。

  畜生恼结,大多数的野生动物,觅食是一大困难,生命安全也是很大的问题。家养的宠物算是比较幸福的,但是畜生道有一个很大的苦,就是在畜生道中久劫轮回,难得出离。畜生道众生缺乏智慧,一直以为自己就是畜生这样的,也就一直轮回,一直到它业报尽了,才得人身,这要经过不知道多少劫的时间。

  人中之难,就是指八难,导致跟佛法产生隔阂的一些障碍。可能有些人没有感受到多少苦,一辈子过得很幸福,但如果他没有办法听闻佛法,这也是难。八难是指八种不闻佛法的障难。三恶道的众生因为受苦太重,没有心思学佛,这是三种难;四是无想天的天人,数百劫都在禅定中享受禅悦,出定即堕轮回,不能见闻佛法;五是生在边地,没有机会听闻佛法;六是盲聋喑哑,诸根不具,不能听闻佛法;七是世智辩聪,他特别聪明,比较容易营求世间名利,他不信佛法;八是生在佛前佛后,不能见佛闻法。

  天上别离,天界是特别幸福快乐的地方,但是天人的福报也有享尽的一天,会现五衰相,这个时候他知道马上要命终了,虽然万般不舍但是控制不了,心中就特别忧愁恐惧。而且天人长期受乐,不思解脱,一般都不想修学佛法。

  为什么一念佛妄念很多?

  【不可称计。轮转无休如狱中囚。】众生所受种种的苦计算不过来,轮转不休如狱中囚犯一般。

  【欲断生死勤劳之罪。求无为乐泥洹之安。】想断除不断地受生死之苦的罪,得到无为涅槃的安乐。此处勤劳是两个词,勤是屡次,劳是劳苦。

  【但自为己不念众生。常执小慈不兴大哀。】只是为了自己解脱生死,没有顾念广大众生的苦难;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也会帮助他人,给众生一些安乐,但是生不起救度众生的大悲心。

  【倚于音声不解空慧。三界犹幻。】会按照佛说的法去修行,但是他认为这些法是实在的,有实法可修,有实果可证,不了解诸法性空,不了解承载众生轮转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也是如幻不实的。

  【趣自济己不顾恩慈。是为声闻学。】他希望快点救济自己,虽知众生苦,但是他顾不上了。这样的就是声闻学。

  此段经文先讲声闻发心,次讲声闻修法,后讲声闻漏劣,希望大家超越声闻乘,发起救度众生之大悲心。

缘觉

  什么叫缘觉?主要是指观察十二因缘觉悟者。缘觉乘的根基特别重,是可以赶在无佛出世的时候,自己成就圣道的。

  【缘觉者。本发大意。为菩萨业。】这一句话,就能体现佛性与众不同。大家学过佛法的都知道,缘觉乘的法主要是观十二因缘。这部佛经告诉我们,不仅仅观十二因缘,还志求大乘。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齐修,这是缘觉乘的根基。

  【以用望想求为尊豪,天上天下咸令自归。】以用望想指的是什么,是有所得的一种希求,是有所求的,求的是尊贵。“天上天下,咸令自归”,指的就是佛果。他认为世间有一个佛果可得,用一个有所求的心去求一个有所得的果。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德重巍巍堂堂无能及者。】说的就是世间肉身成佛的样子。当他知道修行六度可以达成佛果,然后救度其他众生的时候,他就愿意用这种方式去修佛陀的果位。这是他的发心,发的是菩萨心。他也明了这个世间虚妄不实,但是他执着于一个法有,认为有一个真实的佛果可得,不能空人我。

  【不解如来色身所现。因世愚人不识大道。断生死流不能反原。尽生死本故为现身。】众生是执着于一个表象的,绝大多数众生都是外貌协会的会员。第一表现就看人长得帅不帅,衣服干不干净、出身高不高。所以佛陀降世是王子出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岁习文、十岁习武,文武双全,站在你面前,不用说话,自然就让人尊敬。但他不知道这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显现的。

  中国佛教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像寒山、拾得、济颠和尚、布袋和尚等不重形象、潇洒不羁的大师,也是在告诉众生,别太执着于外相。

  【尽生死本故为现身。相好严容。文辞言教以化愚冥】用外相摄受你的身心,当与你有眼缘的时候,跟你说什么,你才会信,才会听。但佛陀告诉缘觉乘人,这都是方便法,是不真实的,不要迷恋在这上面。

  【显示大明及着相好。谓审有色像。虽行四等四恩六度无极三十七品。】若认为色相真实,那是不对的。缘觉乘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也是行四等(就是四无量行)、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三十七品(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观十二缘欲拔其原。不解本无悕望大道】种种行法都是为了断除众生生死的本源,可惜缘觉乘人没有悟到这一点,他希望有一个佛果可得。

  【正使积德如虚空界不得至佛。】哪怕你行六度四行的功德填满虚空,依然成不了佛果。为什么?因为佛陀是不执著于相的,跳出了人空与法空,悟到了真性实相的。缘觉还没到到这个境界。

  【所以者何。用不达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四等四恩有所悕望。】为什么会这样呢,你的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就越远。错在何处?“有所悕望”,以为有实果可得。

  【念救一切五趣生死。解空无想不愿诸法。晓一切法如幻化梦野马影响芭蕉泡沫皆无所有。】你有这个解救众生苦难的心愿,而且能够认识到人空,世间是因缘和合而成,本性皆空的。但是却没有了悟法本身也是空的,【如幻化如梦如野马如影如响如芭蕉如泡沫。】如幻化、如梦、如影、如响、如泡沫,这些都很好理解,但如野马、如芭蕉该怎么理解呢?芭蕉层层剥开,中间并无实体。野马梵语音译,意指阳焰,烈日下地面空气扭曲的幻象,类似海市蜃楼,是一种错觉。诸法亦是如此,不应执着。

  【道慧无形等如虚空。无所增坏普度众生。】佛道的智慧没有实在形体,如虚空一般,不会增加或坏灭,能够普度众生。这是最后安立的地方。

菩萨

  这部经的宗旨就是让每一个众生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生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也是菩萨的发心。那怎么发心呢?

  【其大乘学。发无上正真道意。】“无上正真道意”即指成佛之心。

  【行于大慈等如虚空。】行大慈悲,但不着于相。

  【而修大悲无所适莫。】对待众生等无差别,没有亲疏远近。

  【不自忧身但念五趣。】为救度五趣众生而忘记己身。

  【一切众生普欲使安。】愿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

  【奉四等心慈悲喜护。】予乐为慈,拔苦为悲,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舍“慈悲喜”三心而不生执着,此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里的“护”是指一种行持,让你的发心在行为上体现出来。

  【惠施仁爱益义等利救济十方。】以仁爱之心救济十方。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六度无极无所悕望。】行六度,但又不是为了成佛而行六度,大乘的发心境界很高,我救度众生就是只为了救众生,不是为了成就一个什么佛果,这种无所求,很难得。

  【以施一切众生之类。】用一切行持功德布施众生。

  【观于三界往返周旋。勤苦艰难不可称计。】观察三界,发现充满着无尽的苦,难以计量。

  【念之如父如母如子如身。】观察众生在无尽的轮转中受苦就像看到自己的父母子女在受苦一样,感同身受。

  【等而无异。为之雨泪。】真切地感到悲悯和伤痛。

  【欲令度厄至于大道。】于是发菩提心救度众生。

  又有四事得至大乘。一曰布施给诸穷乏。二曰不择豪劣行轻重心。三曰所可施与无所悕望不求还报。四曰以此功德施于众生。

  【布施给诸穷乏】对身体上、心灵上有所缺乏的人都要给予关怀;【择豪劣行轻重心】对所帮助的对象不加拣择,不要有功利心;【所可施与无所悕望不求还报】对所布施的人无所求;【以此功德施于众生】然后把布施的功德回向众生。

  佛告长者。奉戒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守口护身心不念非。二曰出入行步不失礼节。三曰不愿生天转轮圣王释梵之位。四曰以是禁戒惠施众生。

  持戒也有四事,【守口护身心不念非】守护身口意三业,止十恶业行十善业;【出入行步不失礼节】出入内外不失国法和家礼;【不愿生天转轮圣王释梵之位】持戒的果报是可以保人身或生天上,但是我们持戒的目的最终还是要为了解脱;【以是禁戒惠施众生】以持戒的功德惠施众生。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佛告长者。忍辱有四事疾成大乘。一曰若骂詈者不计音声。二曰若挝捶者计如无形。三曰若毁辱者谓如风吹。四曰有加害者常怀大哀。

  忍辱也有四事。【若骂詈者不计音声】有人骂你,假装听不见,别当回事;【若挝捶者计如无形】有人打你,打过了也就算了;【若毁辱者谓如风吹】有人毁辱你,你就当耳旁风,吹吹就没了;【有加害者常怀大哀】有人想害你,要生起大悲心。如果修行还达不到,遇到以上情况,有多远就躲多远。

  佛告长者。精进有四事。一曰夙夜奉法未曾懈废。二曰宁失身命不违道教。三曰勤讽深典不以懈惓。四曰广欲救济诸危厄者。是为四。

  精进有四事。【夙夜奉法未曾懈废】日夜精进,奉行佛法;【宁失身命不违道教】哪怕失去损害身体或生命,也不违犯教法;【勤讽深典不以懈惓】诵持经典不懒惰,不放逸;【广欲救济诸危厄者】对于深陷苦难的众生都愿意去救度。

  佛告长者。禅思有四事。一曰乐习精修闲居独处。二曰静身口心令不愦乱。三曰虽在众闹常能定己。四曰其心旷然而无所著。

  禅修也有四事。【乐习精修闲居独处】乐于闲居独处而精进修行;【静身口心令不愦乱】摄受身口意三业,清净无碍;【虽在众闹常能定己】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保持自己安定祥和;【其心旷然而无所著】心胸豁达,不执著。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佛告长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于身空。四大合成散坏本无主名。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为。心如幻化倚立众形。三曰了知五阴本无处所。随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晓十二缘本无根原因对而对现。是为四。

  智慧有四事。众生的身体本就是四大假合而成,没有一个真实的体相;我们轮转三界,不得解脱,完全是心在造业,随业流转;五蕴造作了诸多恶业,才会生死烦恼,不得清净;一切万法的生起都是相对而生的,都是空性的。

  佛告长者。智慧复有六事。一曰解色如聚沫。二曰了痛痒如水泡。三曰思想如野马。四曰晓生死如芭蕉。五曰察识如幻。六曰心神如影响。计本悉空皆无处所。

  智慧又有六事。色如聚沫、了痛痒如水泡、思想如野马、晓生死如芭蕉、察识如幻,这都表明五识、五蕴本是空性的,虚幻不实。第六个【心神如影响。计本悉空皆无处所】,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可以把它理解成阿赖耶识。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广州光孝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