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法晟法师出家感悟:不折腾的青春

年青人要确立目标

  如今法晟法师已经在武昌佛学院尼众部就读7年有余,已升入“华严研究班”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学僧”,“亦复如是”是法晟法师对于自己日常的概括。影视剧中那般闲云野鹤、优哉游哉的僧人生活是不存在的。

  现实便是有且只有这“魔鬼”日常: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完成每日定课——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凌晨四点寺院打板起床,四点半听打板上殿做早课,大概一个半小时,之后在出名相之前可自行安排诵经或是其它内务。出名相后打板过堂用早斋,早斋后各自打扫自己所负责的卫生区域。

  八点至十点四十五之间上课,然后打板吃午斋,十二点半至一点半期间可以短暂午休。下午两点至四点有课便上课,没课就自己安排功课:诵经、拜佛打坐都可,下午四点至五点十分左右为晚殿时间,晚上六点至七点上课,有时会加课一节至八点,十点常住熄灯。

  如此紧锣密鼓的日常,也无怪法晟法师笑称,“哪有时间打妄想?哪有时间生烦恼?”除开以上这些随众的作息,作为今年新开班的“华严研究班”的新生还有额外每年诵十部《华严经》的定课,平均下来每日至少要诵《华严经》2到3卷。

  每日这见缝插针的修行,法晟法师不仅未感疲累,反而愈加欢喜,“常常能和大乘经典对话,与佛对话,真的感到很幸福。”幸福,这个与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渐行渐远的词,却在这年青的法师脸上热情演绎着。

  在自己享受着大乘佛法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法晟法师也从未忘记她作为一个出家人身上的使命——利生。“哎,其实我也谈不上什么利益大众,但还是希望能尽己所能的去帮助别人吧。”法师自谦的说到。

  时光荏苒,90后也即将迈入而立之年。再也不是那活在网络调侃里的“颓废”一代了,也不得不思虑未来、承担责任、孝养父母这种种的压力和快节奏下的浮躁使得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走向迷惘,走上人生的岔路:或为满足一时虚荣而高利借贷,或不思进取崇“丧”生活,或焦虑不安心生抑郁种种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作为引导众生趋向安乐的“服务人员”法晟法师也时常思考着这些现实的问题,自己作为90后中的一员,又该如何善用佛法的智慧去解救他们出这烦恼的泥沼呢?

  “前不久我回了一趟鄂州小庙,当时有两个年轻的女孩儿过来。其中有一个说她想出家,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不顺,感情上也一直没有碰到中意的人,工作压力也很大。我并没有当下就同意她出家的诉求,这也是要观待多方面的情况的,她更多的是一种逃避的心态,即使出家也走不长久。”

  出家仍在尘世,该面对和解决的事情一件也不会少,它并不是用来逃避一切的“万灵丹”。“一定要确立一个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法晟法师给出的建议。

  “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就是老老实实遵照佛陀的教言去走。你们作为在家人就有在家人的责任与担当,先确立好自己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往前走,不用羡慕他人,也不必和谁攀比。”

  生活的压力并不会因为你是一个剃着光头,穿着僧袍的出家人就格外的善待你。生存本就与压力相伴,你所艳羡的“成功人士”只是比你更擅于将压力转为动力的智慧,这便是佛法所说的“转心”。

  回到莲溪寺后,法晟法师仍会时常有空时就关注一下这位女孩儿的近况,也会建议她有时间便回来庙里坐一坐,无论是开心的时候或是难过的时候,“回来寺院,总会给她一些归属感吧!人就不那么容易感到孤单了。”

不折腾就是修行的捷径

  法晟法师将自己在莲溪寺的日子分成了三个阶段:学习做小众的第一个三年;2016年,从福建受三坛大戒回来后,学习做比丘尼的第二个三年;如今正是深入经藏,研学“华严”的第三个三年。

  《华严经》这个大部头,最初也是让法晟法师内心有点发憷的,“别人可以学下来,我也一定可以,不能自己把自己给卡住了。”就这样法晟法师下定决心加入了这个7人成班的“华严研究班”。

  “这些年看到她的成长,我很欣慰。在这里学习的7年时间,她的僧格也基本养成了,分得清邪和正、好和坏了。她真的好单纯,心里没有过多的攀缘。”谈起曾经做过自己侍者的法晟法师,作为莲溪寺方丈的印宗法师颇为感怀。

  “当年我讲《成唯识论》的四年期间,来来去去得有二三十人,最终她圆满了全课程;前年讲《四分律比丘尼钞》,她也从头到尾圆满的画上了句号。修行能不能走得远、能不能成功,就在‘坚持’二字。”人的一生很短,经不起几个折腾。

  在印宗法师的言谈间,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认真、听话、努力、踏实、敢承担、不折腾,这一切的特质拼凑出这位90后法师最美的僧格。“对于修学她没有一点讨价还价,让她诵经就去诵经,让她拜佛就去拜佛,这就是修行最大的诀窍——依教奉行。”

  “就算有一天她离开了莲溪寺也一定会具足正知正念,我很放心。”来自师父的肯定大概既难得又珍贵吧。

  如今超明法师已是古稀之年,法晟法师也计划三年后圆满课业回到圣寿寺。“这些年,师父为了让我们能安心的在莲溪寺学习,独自一人撑起这座小庙,我也希望能在师父有生之年报答师父的恩情。虽然,我很喜欢这样的丛林生活,上殿、过堂,但是我也有我的责任。”

  “少年老成”没什么不好,它是被包裹在懂事、体谅、感恩之下的别样青春风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