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讲话 前言

  五、坛经的见性成佛

  《坛经》的主体──六祖于大梵寺升座,演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揭示世人皆具足有菩提般若的智能和自性三宝,确立了南宗禅“佛不向外求”的特有旨趣。

  惠能大师在“即心是佛”的基础上,高举“见性成佛”的幢幡,直载了当的要我们从自己的身心中“见性成佛”,不假他物。六祖惠能把脱离苦海,去迷得悟的责任回归给修行者本身,树立了禅者自信自尊的典范。

  在〈机缘品〉说:“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又说:“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

  六祖种种苦口婆心,殷勤的诲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旨在令我们觑透妄想尘劳的幻影,肯定吾人都有个无非、无痴、无乱的自性真佛。

  《坛经》的见性,首先要见到众生与道相违的分别妄念,如〈疑问品〉说:“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破除障自本性的结缚,直入“外离相,内不乱”的禅定三昧,见到宛然本具的菩提自性,尔后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登上顿悟的大法船。

  六、惠能的行谊法难

  六祖一生的行谊和遭逢的魔难,可说是一纸难以书尽。他不只是学佛修行者的模范,更可以说是冒险犯难,追求成功者的老师。六祖的一生,是鼓舞人们向上的励志史,具有宁静致远的人生意境。今以下列四点,略说六祖的行谊:

  1.求法具有大行力:

  惠能大师得到慈善人士安道诚的布施,远从南方的广东前往湖北的黄梅县,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此千辛万苦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五祖弘忍的法堂。这时,不仅没有得到五祖的一句安慰,反而被耻笑“獦獠身怎可作佛?”如果惠能大师不具有普贤菩萨的大行力,怎堪受得起如此的谩骂和耻辱?

  2.迫害具有大悲力:

  惠能大师的一生,没有被种种的迫害给打败,因为他面对恶人,不以为他们是恶人,反而生起如母怜子的大悲心,无怨地承担种种的迫害。惠能在三更时分听五祖说《金刚经》时,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漆桶脱落,见自本性。得法后,最初受五祖门下数百人的嫉妒,一路追逐着他,想要抢回衣钵;从黄梅来到了曹溪,为了衣钵的缘故,又被恶人寻逐,最后择于四会,避难于猎人队中。

  七十六岁圆寂入塔后,他的金刚不坏肉身也多次受到伤害。综观惠能大师的一生,如果没有具足观音菩萨的大悲力,如何能面对毁害时不但不在意,反而茁壮他的道业,增强他向道的信心?他的大悲之力,如水般柔软曲折,任是溪湖川海,无有憎爱分别,含摄融和。

  3.隐遯具有大智力:

  大师一生几次的混迹人群,韬光养晦,以待机缘。他入柴房,劈柴舂米,共八个多月,虽然日日劳役辛苦,但是在他心中常生智能,肯定佛法和世间的生活是打成一片的。

  八个月的隐晦自泰,受到五祖的印证,并传与衣钵。为了避开恶人的逐害,又藏于猎人队中,经一十五载,以随宜说法,但吃肉边菜,来随缘自在生活。

  二次的隐遯,如果惠能大师没有具足文殊菩萨般若智力,如何了达因缘时节的甚深法义,如何能够处处心安,处处净土呢?

  4.弘法具有大愿力:

  〈行由品〉记载,六祖“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于是他离开猎人队,到了广州法性寺,因为发表风幡之争的高论,得到印宗法师的礼遇,并在此由印宗法师为其剃度受戒。

  六祖从二十四岁(六六一),往黄梅参礼,付衣法,令嗣祖法,中间南归隐遁十五年,直到三十九岁(六七六),遇到印宗法师,为师薙发,可以说得法十六年后,才得以出家开法。一生在广、韶二州弘法度众近四十年,引起了广大的回响。虽然岭南地处蛮荒,但顿教法音远播四方,不只是影响到一般的社会大众,也令皇室尊崇敬重。在诗人王维写的〈能禅师碑铭并序〉说:“九重延想,万里驰诚,思布发以奉迎,愿叉手而作礼。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征赴京城。禅师子牟之心,敢忘凤阙?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竟不奉诏。遂送百衲袈裟及钱帛等供养。”(子牟,即魏公子牟。战国时人。常心存朝廷,曾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大师一生以弘法为家务,本份地做好一个禅门的行者。皇室的恩宠,他视如浮云,一心系念把南宗顿教分灯千亿,令人人开佛知见,认识自身清净具足的本性。

  惠能大师前半生的磨难,后半生的荣宠,于他而言,视若梦、幻、泡、影,无一真实。

  如果惠能大师没有具足地藏菩萨的大愿力,如何能冤亲平等,得失自在?我们以六祖的行谊,做为我们人生的导师,如此即能毁誉不动,苦乐一如。

  七、惠能的功臣神会

  神会大师,湖北襄阳人,俗姓高。十三岁时,就从荆南的玉泉寺来到曹溪,向惠能大师参叩禅法。在《坛经》里记载,他初遇惠能大师,就有不同凡响的见地;乃至在大师临终前,大众悉皆涕泪悲泣,“唯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因此得到六祖的印可:“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

  神会大师初遇六祖,年纪才十三岁,居曹溪数载后,就四处去游学。六祖圆寂时,他已是四十六岁的中年。

  六祖入灭后二十一年,曹溪禅旨沉废,南宗法脉几近断灭,恢复曹溪禅法,奠定惠能大师南宗地位的功臣,即是神会和尚。据圭峰宗密禅师的叙述:

  能大师灭后二十年中,曹溪顿旨沉废于荆吴,嵩岳渐门炽盛于秦洛。普寂禅师,秀弟子也,谬称七祖,二京法主,三帝门师,朝臣归崇,敕使监卫。雄雄若是,谁敢当冲?岭南宗途,甘从毁灭。

  当时,神秀一门出三位国师,如此权威,没有人敢怀疑他在法统上的地位。但是,神会和尚不畏威权势力,于开元二十年(七三二)正月十五日,在滑台(今河南省滑县东)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建立南宗宗旨,指出达摩一宗的正统法嗣是六祖惠能而非神秀禅师,力陈北方的渐门是旁支,而南方的顿教是真传。神会禅师的言论一出,如平地狮吼,掀起教界的轩然大波。

  神会和尚在滑台大云寺作狮子吼,演说“菩提达摩南宗”的历史,他说:“神会今日设无遮大会,兼庄严道场,不为功德,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

  座中有位崇远法师质问他:“如此大胆作为,难道不怕惹来杀身之祸?”

  神会自在地回答:“我自以料简断是非,定其宗旨。我今弘扬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众生知闻,岂惜身命?”

  滑台会上,神会和尚已经是个鬓发如霜的六十七岁老人,他登狮子座,大声疾呼,驳斥当时名声威势盖国的普寂大师,直指神秀大师门下“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如此胆识过人的气魄,圭峰宗密禅师歎其“龙鳞虎尾,殉命忘躯”。滑台之会,令北宗势力削弱,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革命,同时树立六祖惠能的法统,广开南宗顿教法门。

  神会和尚高举“顿悟”的利器,破斥空心静坐、入定求佛作圣的渐修妄想,他护师卫教的无畏精神,于滑台疾呼顿悟宗旨。他为了争取宗门的法统,在八十六岁的高龄遭受北宗的迫害和皇室的四次降旨贬谪。我们从圭峰宗密禅师撰述的〈神会略传〉的记载可知:

  天宝十二年,被谮聚众,敕黜弋阳郡,又移武当郡。至十三载,恩命量移襄州。至七月,又敕移荆州开元寺,皆北宗门下之所致。

  天宝十四年(七五五)十一月,安禄山造反,不久,洛阳、长安两地都沦陷了,九十岁的神会和尚挺身而出,筹集军饷,保国卫民。战乱平定后,朝廷感激他对国家的贡献,因此由肃宗下诏迎他入内供养,并为他营造禅宇。

  神会以三十年的时间,建立南宗的法统,终于功成愿满。上元元年(七六○)五月十三日,他与门人告别,是夜入灭。神会和尚示寂后三十六年,朝廷追封敕定为第七祖,南宗从此在历史上得到不可动摇的正统地位。

  曹溪法乳,千年来绵延不断,最大的功臣,首推神会大师。他定南宗是非,立顿悟宗旨,使六祖惠能和《坛经》长久以来被人传诵、讨论,可谓印证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至理名言。

  八、惠能的禅法特色

  《坛经》记录着六祖一生的行迹与思想菁华,始终是古今中外,教内教外研讨和考据的重要话题。以下就《坛经》里面的几句法语来说明惠能大师禅法的特色。

  〈定慧品〉中,六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无相、无住,是惠能禅法的特色,他的主旨在今我们解缚去缠,从迷返悟,见到般若本性。要如何远离颠倒梦想,度尽生命的苦厄呢?六祖惠能的伟大,在于他懂得修行要落实在生活中,所谓“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六祖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者,他提出许多掷地有声的见地,把高深奥妙的佛法,落实到有情人间;把飘渺玄谈的禅学,回归到血肉生活。

  1.自我得救:

  〈般若品〉里,六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佛。”他把得救的责任,回归给我们自己,要我们自我承担,自我得救。所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凡夫与佛都在此心中,只要我们一念觉悟,就像一灯能使千年暗室光明遍照。六祖要行者肯定自己就是这出生命舞台剧的主角,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就像佛陀降诞时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六祖打破学佛修行人的迷执和痴想,揭示真正的禅者不是畏首畏尾的懦夫,而是自主、自尊、自立、自救的英雄好汉。所谓自我束缚,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自我解脱。

  2.自我归依:

  六祖在〈忏悔品〉说:“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我们归依三宝,实际上,佛陀那里还须要我们去归依礼敬呢?自我归依自性三宝,信仰自己三身具足,才是真正懂得归依的真义。

  见性成佛,不再是渺渺难测,只要从日常生活中,止息人我诤论,普行恭敬,就是见性,就是与道相应。我们常常见到凡夫的本性,贡高我慢,百般思量,费心地比较计较,就像乌云遮日,怎么能见性出头呢?

  一心具足十法界,一身具足神通变化,只要我们识自本心,不再妄求佛祖赐给我们消灾免难,那么我们就能够自我醒觉、自我归依,从凡夫贪、瞋、痴、慢之性,逐渐地开发菩萨慈、悲、喜、舍的无量方便。

  见性不难,对于生活能清贫知足,即见声闻淡泊之性;明了缘起法则,即见缘觉宁静之性;度众不烦不恼,即见菩萨大悲之性;无住、无相、无念,即见如来不动之性。见性并无半分秘密,所有的密语密意,尽在汝边。

  九、惠能的衣钵传人

  六祖为了免除后人为了衣钵徒生是非纷争,因此在入灭前,付嘱徒众:“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六祖向门徒及后人表示,能依法而行,是谓得到付法密传。

  六祖因为不以衣钵为传法的信征,他的法反而流传得更为广阔,得到他的禅旨法嗣不限一人,而有四十三人之多(见〈付嘱品〉)。敦煌本《坛经》中,提到惠能晚年有十大弟子,即: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以及神会。这十大弟子主要的贡献是结集编纂《坛经》,把惠能的事迹行谊传扬下来,尤其神会举办滑台无遮大会,建立南宗顿教世系地位。这些弟子们对于南宗禅的流行,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惠能大师示寂后一百年间,南宗禅分枝成三大宗派:一、神会禅师开创的荷泽宗;二、希迁禅师开创的石头宗;三、道一禅师开创的洪州宗。荷泽宗在中唐以后,渐渐式微,南宗禅即成为石头宗和洪州宗的天下。

  有句禅门用语,叫“跑江湖”,是指寻师访道的意思。跑江湖的典故,就是来自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在《宋高僧传》说:“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可以想见此二宗昔日的盛况。

  两位大士不只是增添了南宗禅的绚烂和光彩,而且像块肥沃的园地,成就了“一花五叶”的繁荣和茂密,庇荫天下苍生。六祖惠能的衣钵传人,得法子孙,如累累桃李,遍满天下。抚今忆昔,我们不得不歎服大师不付衣法的睿智,使禅如水,长流洲界;使法如光,普照三千。

  十、惠能的五家七宗

  “禅”,溯源自印度佛陀于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发扬光大于中国唐代的六祖惠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南宗顿悟禅,由此逐渐形成为“五家七宗”的庞大宗派──禅宗。所谓的“五家”,各家的禅理和思想内容,并无太大的争议,而是因为各家祖师性格不同,所使用接引后学的教学方法就有宽、猛、缓、急的差异,自然形成各家不同的“宗风”。

  在《坛经。付嘱品》记载达摩祖师留下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花,指初祖达摩一脉相传的禅旨;五叶,则是惠能后,禅宗分为临济、曹洞、伪仰、云门、法眼五宗争鸣齐放的盛况。今以五家成立先后,概略说明各家的宗风。

  1.曹洞宗:

  属于石头的一支,由洞山良价禅师和他的弟子曹山本寂禅师开创的南禅宗派。家风细密,强调以亲切方便来度化众生。如《人天眼目卷三。曹洞门庭》说:“曹洞宗者,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

  2.云门宗:

  为云门文偃禅师所开创。他的禅风特色是以出奇言句来截断学人的妄想执着。所谓出奇言句,不是胡言乱语,而是在电光石火的简短问答中,打破故步自封的思想窠臼。如《人天眼目卷二。云门门庭》说:“云门宗旨,截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云门宗风,孤危耸峻,人难凑泊。”

  3.法眼宗

  开创者是清凉文益禅师。他的宗风特色是善于“因材施教”。如《人天眼目卷四。法眼门庭》说:“法眼家风,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

  4.临济宗

  五家中,属临济的宗风最为激烈严峻,是临济义玄禅师所创。临济的棒喝教育是一大特色,并以“临济四喝”最为人津津乐道。在《人天眼目卷二。临济门庭》,对四喝作了说明:

  金刚王宝剑者,一刀挥尽一切情解。踞地师子者,发言吐气,威势振立,百兽恐悚,众脑脑裂。探竿者,探尔有师承无师承,有鼻孔无鼻孔。影草者,欺瞒做贼,看尔见也不见。一喝不作一喝用者,一喝中见如是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拣之类。

  5.沩仰宗:

  由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徒两人所创立,其家风“温和慈柔”。从《人天眼目卷四,沩仰门庭》的描述,可见一斑。

  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尔欲捧饭,我便与羮;尔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

  另外由临济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合称七宗。黄龙派的开创者是慧南禅师,承袭临济严峻的宗风。杨岐派的禅风比黄龙派温和许多,开创的方会禅师,虽然少了临济宗激烈的特色,但是他“有马骑马,无马步行”,仍旧延续临济宗的“卷舒擒纵、杀活自在”的禅风。

  惠能的一花五叶,造就无数的禅门巨匠,为佛教史上写下傲人的风光。各宗各派,不论是分化或融摄,最后皆汇归统一于曹溪的法脉。

  《六祖法宝坛经》经文很长,为了帮助信者容易明白,以下从每一品中提出十个问题,用问答方式扼要做个解说。

  除此以外,我们也把经文用白话翻译,同时针对一些名相、专有辞汇加以批注,以增加现代人的了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