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婚不可吗?

  台湾人愈来愈晚婚,甚至不婚。父母急着为三十好几的女儿、儿子作媒,就怕儿女老了没有后代照顾。但也有人说,早就养儿不防老了,只要自己过得好,何必结婚呢?人生非结婚不可吗?随着时代的改变,年轻人愈来愈怕结婚。看起来,怕结婚的原因是太麻烦了。万一要分手,结婚双方在财产、法律、家属上的问题,都比没婚约只同居的人麻烦,所以干脆不结婚了。如此一来,男女之间好像更自由,似乎彼此谁都不要控制谁、谁也不需要负担谁的责任。但是这些新的作法,看在老一辈父母的眼中很不习惯。

  在父母的年代,一般人多半会结婚;因为老人家要抱孙子,自己死了,还有子孙可上坟。这是上一代父母的想法。年轻人不再在乎家族香火是不是有人继嗣,他们不在乎家族,而是在乎自己的感受。不结婚到底好不好,要由心理上、生理上、生活上、精神上各个层面去思考。我常说,人生对于伴侣的需求,可以分几阶段来看。青年男女谈恋爱,是找情感上的伴侣;结婚之后,开始生儿育女,这时生理伴侣的角色就相对明显,当然也有生活上的扶持。到了中年,儿女渐长,男女之间更是生活伴侣,一起解决家庭问题;到了老年,老伴是精神伴侣,老了,还有人可以说说话,互相照顾。为了填补人生过程的孤独、寂寞、还有无奈等情绪,人是需要伴侣的。

  在我留学期间,有个朋友常常待在咖啡馆,喝茶看书;朋友都走了,他还不回家。为什么呢?他说,有人的地方才算是家。在咖啡馆还可以看到人,回到住的地方,只是堆书的「图书室」;没有人的地方,不算是家,所以他宁愿晚些回去。如果一个人不属于任何家庭、任何群体,当然觉得孤独。法鼓山有不少信众没有结婚,但是他们不孤独,因为他们有修行的伴侣。如果人生四阶段的需求,可以在婚姻之外找到,不结婚当然也是可以的。晚婚、不婚成了趋势,社会也要留一些空间给他们。不选择传统婚姻和家庭的人,要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有些老人家把猫狗当成家人,把动物当成生活上的伴侣,动物伴侣需要他、围绕他,让他们因此有了情感寄托。其实,人还是愚痴啊!结婚一辈子,人老了,两口之中总有一人先走,人总还是会有孤单的一天。不选择传统婚姻和家庭的人,要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本文摘录自《方外看红尘》

  有智慧的人,

  知道如何以和婉的态度跟旁人沟通协调,

  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做人群中的润滑剂,

  巧妙解决人与人的纷争;

  然后,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让自己的理念,得到别人的认同,

  集聚众人的力量,完成理想的志业。

  这样,不但成就了理想,也成就了众人。

  《人行道》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