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佛教的爱是不是太无情了?

什么是“爱”?佛教的爱是不是太无情了?

问:请问法师,什么是“爱”?

  济群法师答:

  爱的定义,弹性比较大,有爱情、亲情,还有自私的爱、无私的爱,情况很多。从广义来说,爱有慈悲的特点,不忍心看到对方痛苦,要帮助他,爱护他,希望对方有更多的快乐。所以,爱是建立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对他人有深深的同情,然后愿意帮助他离苦得乐。但我们凡夫的爱会充满粘著,从而带来自私、占有、嫉妒等现象,这样的爱就会变得很狭隘,很纠结,很痛苦。

  佛教所说的爱,是佛菩萨的爱,是慈悲大爱,那就是要爱一切众生。但仅仅慈悲还不够,社会上有不少人也愿意帮助他人,但最后帮助得苦苦恼恼,进退两难。所以还要讲智慧,具备无所得、无粘著的心。就像《金刚经》所说的,要“灭度无量众生”,但在自己内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然在度化众生,但没有对“我”的执著,也没有对众生的执著,也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只要还有我或众生的执著,这种爱就没有跳出凡夫的贪著。有这个苦因在,总有一天,会引发苦果。

问:

  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人有些无法忍受?觉得太无情?

  济群法师答:

  对佛弟子来说,绝不会因谁的去世击鼓而歌,不论是至爱的亲友还是曾经带来伤害的人。但也不会像世人那样嚎啕大哭,悲痛欲绝。

  佛法告诉我们,生死只是一种自然规律,如同春夏秋冬的更替,如同岁岁枯荣的野草,既不值得狂喜,也没什么可悲。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已经到来的死亡,而是我们这些处在生死旅途中的人,能否超越生死的束缚和羁绊,能否获得自在

  其实,佛教并不是无情。有句话叫做“多情乃佛心”,但佛法所说的情并不局限于亲友,局限于与己有关的人,而是对一切众生的关爱和慈悲。佛经告诉我们,菩萨对众生的痛苦应当感同身受,应当像独子患病一样牵挂在心。但这种慈悲又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虽然在乎,却不会纠缠其中,无法自拔。而凡夫之情是建立在执著、占有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埋藏着痛苦的隐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