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迷信

  正信·迷信

  济群法师

  问:1.人们常常将佛当做神来拜,或将佛教等同于迷信,根本不愿进一步了解,怎么办?

  2.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呢?

  3.我总在敬香,为什么还会生病?

  4.为考试来寺院求菩萨保佑,有效果吗?

  5.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宗教资源和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军事资源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反邪教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以无神论和科学技术来反对它。实际上,他们在斗争平台上找不到对手,因为科技人员也有相信邪教的。有些宗教人士或学者认为,佛教是比较和平的,且经过长期积累,已完全中国化了,大力发展佛教,可以保护我国的宗教资源不被“*轮功”之类的邪教夺取。

  6.平时所说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否说明了佛教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7.宗教给我的感觉很神圣,但我看到许多僧人有世俗化的倾向。特别在乡村,有和尚吃肉、帮人做法事等现象。我想知道,真正有虔诚信仰的僧人在教界的比例有多少?

  答:1.确实有很多人将佛当做神祭拜。但他能够礼拜佛菩萨,总是有向善之心。作为学佛者,我们不应该心生轻视,而应将自己学到的佛法告诉他们,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佛、法、僧三宝

  至于将佛教等同于迷信,同样要以慈悲心,以善巧方便来引导。你可以问他:你了解什么是佛教吗?如果不了解,怎么会认为它是迷信呢?一般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知道佛教是什么。这样,你就可以进一步告诉他: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其作用,恰恰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你还可以进一步告诉他,究竟什么是迷信。其实,生活中遍布迷信,或是对金钱、地位的迷信,或是对感情家庭的迷信,或是对鬼神、巫术的迷信。凡是我们认识不清,而又特别执著、依赖的,皆可称为迷信。有机会,我可以和大家探讨一下“佛教徒的信仰”,向大家讲一讲,佛教究竟是什么?是唯心还是唯物?是有神还是无神?是哲学还是宗教?这些都是认识上较有争议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澄清。

  2.如果不依靠自己,又能依靠谁呢?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无法请人帮忙解决的。口渴的时候,谁能代替我们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水才能解决。别人喝的水,只能解别人的渴。同样,每个人的烦恼都是自己的,也只有依靠自己解决。推而广之,人生一切问题皆是如此。每个人的确有很多缺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克服自身的愚痴、软弱,克服人格上的种种不足,这就是修行所要解决的。我们更要认识到,虽然自身有种种不足,但在这些烦恼缺陷之下,还有本自具足的宝藏,那就是和佛菩萨无二无别的智慧德相。倘能了解生命自身蕴涵的无限价值,我们就会对自己具足信心了。

  3.敬香和生病矛盾么?生病有很多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往昔业障,也可能是由于四大不调。若平时疏于调理、暴饮暴食、生活毫无规律,再去敬香质问菩萨:为什么我还会生病?菩萨又如何回答你呢?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只知敬香,供两个水果就提一大堆要求,那不是供佛,而是和菩萨做生意.

  4.祈求佛菩萨帮忙当然可以,不过关键还要自己用功。到考试时,如果自己不加努力,只是等着佛菩萨保佑,恐怕是不行的。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静坐、诵经、拜佛来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再去学习,效果必定更好。若是通过礼佛静坐开了智慧,对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但不是说,完全放弃对学习的努力,而将所有希望寄托于佛菩萨,那样就流于迷信了。

  5.你说的有道理。过去,政府对宗教认识不足,导致整个社会与宗教对立。科学虽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并不是万能的。实际上,两者不可互相替代。科学有科学涉及的领域,宗教也有宗教涉及的领域。科学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宗教是解决心灵问题的。科学能解决的问题,宗教未必能解决;宗教能解决的问题,科学也未必能解决。

  曾几何时,人们认为练气功是科学,而信教却是迷信。所以,信教是难以启齿的,练气功反而是光明正大的。“*轮功”之所以盛行一时,就是因为它既打着气功的旗号,又赋予宗教的内涵。虽然这个内涵是极端错误的,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需求。

  这又涉及另一个问题,人类究竟有没有信仰的需要?从社会现状来看,虽然很多西方国家宗教信仰十分普遍,但在中国,很多人没有信仰也照样过日子,似乎宗教并非生活必需。因而,人们常以诧异的目光看待佛教徒,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分子,觉得文化人怎么也信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

  国人之所以缺乏信仰,主要是因为对宗教有太多偏见。而当这种精神需求被压抑时,会转而寻找另外的替代物,比如邪教,比如物质。现代人往往通过拼命赚钱、享乐,甚至对社会进行破坏来发泄烦恼。其实,也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信仰。但他们所信的,只是钱,只是自己,只是眼前的利益和快乐。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不同层面的需求,并通过不同领域予以解决。如果只关心基本生存,那么宗教的确是不重要的。如果还有更高的精神需求,那宗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安全感也是人们主要的精神需求之一。比如,人类对死亡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关注到这些层面,势必会归于宗教。历史上风光一时的人物,都已烟消云散,这便使人们对生命的终极目标产生疑惑。如果没有宗教信仰,往往会在对生死的探究中迷失方向。不少哲学家和文学家便因此产生虚无感,并因无法排遣这种虚无而选择自杀。而佛法告诉我们,生命是无限的延续。死亡只是一期生命的终结,同时,又是新生命的开始。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就不会畏惧死亡了。在茫茫宇宙,地球就像太空中的一艘飞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我们从哪里来,又去向何方?唯有信仰,才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

  6.“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确实很多。但是,为什么他们想到抱佛脚,而不是抱别的脚呢?佛法义理深广,信徒的理解程度也大相径庭,只有部分人才有能力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多数人只是在遇到困难时想到佛教,想到来佛菩萨面前寻求保护。不过,这也足以说明佛教对民众的影响力,否则,他们就会去抱别的脚了。人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最重要、最有能力的人。所以,这个问题恰恰说明佛教的重要性。

  7.你提到的这些现象的确存在。我认为这既是佛教界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佛教一直没有得到良好发展机遇,并在文革期间遭到几乎毁灭性的破坏。宗教政策落实后,整个社会又处于转型带来的无序状态。如是种种,教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因发展旅游而走向商业化、世俗化。如果在人们需要宗教时,教界不能以纯洁的面貌出现,不仅是教界的不幸,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如果教界失去纯洁性,人们就失去了精神家园,失去了心灵净化之地。我对此也很担忧,并发表了《佛教在商业浪潮中的反思》等文章,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至于有虔诚信仰的僧人占有多大比例,我没有具体调查过。我们每个人接触到的,只是几个寺庙,部分僧人,看到不良现象时,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就我走过的地方看,道风好的寺院也有不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