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浅释》五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善生向佛请法说,供养六度万行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呢?

  佛说,经常为他人利益,能不惜一切财物,心里想着布施,欢喜地行作布施,随时随地的不分多少的去布施。如果遇到应该布施时,不去分别所布施财物礼义上的轻重,也不去选择是持戒施还是毁戒施;比如放生蛇类,分别想一条蛇一生要吃掉多少其它众生呢,这么作是清净施吗!是持戒施还是毁戒施呢!这样想下去,很多布施就不能行;实际上只管救护,不去分别另类因果的事。

  如果见到他人行布施时,要赞叹善行义举,欢喜不妒。如果见到有人前来请求帮助时,要心情高兴,以礼相迎,热情接待,相宜给予救助;不要一见面就哭穷或心轻穷人。如果他人想求助于人,让人前来探问一下或只观察不问,都应赞颂布施善行的果报,让来人和想求助的人得到心里满足。如果遇见遭仇怨追杀等难而心里恐慌害怕的人,要尽力给予救护和安慰,帮助转危为安。如果遇到灾荒年或饥饿之世,要高兴的最大限度的主动给予饮食;我知道一位在家人,皈依受戒后,见一盲人想过河又不敢过,又值秋冬季节,便过去将盲人背过河;自己家里也处于半饥饿中,又将饥饿几日的盲人请回家吃饱后再送回去;这样行施既没有去想有什么果报,又没有想求什么恩报,仅凭一颗纯朴善良之菩萨心。

  能供养布施的人,一定能赞叹三宝功德,常修自我忏悔和知羞耻之德,世人最怕失去忏悔羞耻之德,如果失去这条做人的底线,人与动物何异;能供养布施的人,恃强而不凌弱,富贵而不淫逸,惠施而不骄慢;能供养布施的人,绝不能以大斗小称等缺斤少两,囤积居奇,趁人之危等低贱卑劣手段欺诳众生,不乐交际好酒色之朋和贪欲乐赌之友。这样以慈悲心、平等心、喜舍心行布施的人,为能达到供养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柔软心,心里不要去想,口身也不去做什么罪过的事。如果是误作罪过要常生忏悔心。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都要经常忏悔自己的业障。在不注意的时候,肯定有做的不圆满、有缺陷的事,要常修忏悔法。相信因果,自己修善,自己心情好;做事有一点点过失,也不要原谅自己。知恩图报,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法求财,得财后如法供养他人。要说柔软语,见人先打招呼问候,说话都不要伤人,少说或不说有是非而无意义的话。也就是要处处在在,心里想的、口里说的、身体做的都自然符合戒律。这样以柔软心、忏悔心、离嗔心行持戒的人,是能达到持戒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净业,有恶人以恶事来强加,打骂奸欺毁辱惊,身心不得安宁时。修行人怎么做呢,不想报复谁,就自己忏悔,是过去生中做过对不起他人的事;如果有人打骂等,总算把欠他的账还清了,心生欢喜。他来谢罪,诚意接受。这样做不是老实,而是遵从佛的教诲、法的因果、戒的要求,对于行恶事的人心生怜悯。见到周围的人这么做了,要心生赞叹,修行的真不错,真能忍啊。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忍不住就生嗔,生嗔就是苦海,生嗔就是三恶道。不仅自己能忍,而且善劝他人修忍。“忍辱”不是强忍,因作果、果作因;他今天做恶事了,明天一定有人对他做恶事,回报他以往造作的恶因;人不去报复他,三恶道还等着他呢;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以三恶道为代价,帮助人了业,要生怜悯心。这样以忍辱心、怖畏心、怜悯心行持忍辱的人,是能达到忍辱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有人不懈怠,不贪求享受,不贪求卧具,不贪求饮食,不贪求五欲乐等;如果有人作大事业时小事也能做好,而且劝他人也这样做好;如果有人说话办事讲道理,不强加于人,见邪精进者,如法劝解,特别是亲人和近人,听不听是他的事;如果有人自己精进有始有终,劝导他人也精进,不要半途而废;身精进是自己去禅行,心精进是劝导他人也去禅行;如果自己依法善行时,不随他语受影响而改初衷发心。这样以精进心、善行心、不悔心行持精进的人,是能达到精进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净业,喜欢清净的洞窟、青山、树林、空舍等处,不贪卧具,不喜欢或说或听世间之事,不喜欢到一起嘻嘻哈哈说是非,不管什么时间、地点都这么做;不喜欢贪欲,不喜欢气愤,不喜欢愚痴;赞叹出家好、修行好、度化众生好,不让人造恶因,不让人造恶果;喜欢教化众生,离诸烦恼,离恶心态,见怨修慈,见苦修悲,见愁修喜,见吝修舍;喜欢禅行,常于定中,禅悦为食,对自心散乱生忏悔;喜欢善化众生,不但自己乐修禅定,还告诉他人修行禅定。这样以禅悦心、清净心、喜舍心行持禅定的人,是能达到禅定无极限的人。

  佛说,如果身口意同修善业,在学世间事的时候,对于贪嗔痴诸行不贪其乐,不受蛊惑,以慈悲心怜悯众生。以善供养父母、师长、诸佛、大德、出家人等。世间人该做什么就做好什么,业余时间该静坐念佛就把握住。对父母经常供养孝顺,使父母感到儿女信佛好。如果自己修行比他人强不生骄傲心,见他人或仇人受苦生怜悯心,能帮的帮一把,让他知道还是信佛的人好,受到感化,而改恶向善。这样以智慧心、谦下心、正觉心行持般若的人,为能达到般若无极限的人。

  佛说,在布施的一方中有四个宗旨,一是调伏众生;自己各方面做好了,本身就让人佩服,让人服气,众人就自然调伏,说的正法有人听受;二是不见他人对错,一对一错就是两边,两边就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六道轮回。做好事不求回报也是种善因就有善果,离对错入中道无为而逃离因果律;三是自利,最大的自利是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四是利他,最大的利他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

  在戒的一方中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持戒修行定能证入品位菩萨,品位为庄严菩提;离对,证入定空,行于中道;自利,持戒修行禅定,证得天禅悦至出世间的无上妙乐;利他,在戒的护佑下,无有恐怖颠倒,无有畏惧梦想,离危苦而安稳。

  在忍的一方中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由于修忍,有因缘修善;所以,可证品位菩萨为庄严菩提。由于修忍,有因缘能离嗔恶;所以,仁者无敌。由于修忍,有因缘修道成道;所以,离苦得乐。由于修忍,有因缘对人生欢喜心,生调柔心;所以,众生愿意接受教化而得救度。

  在精进一方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精进要正精进,在世间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让周围的人一见,这个人谈吐不俗;衣着得体,为人心善,再得知是信佛的,就不敢小视佛法。如果情况相反,做什么都不行,唯唯诺诺,缺乏信心,这个不行,那个不敢;周围的人会说,信佛人就这样啊,给佛抹黑。信佛人不是凡事争第一,而是做什么事都要让他人佩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不为他人摆样子,也不为他人说精进与不精进而心情起伏。自己去精进,同时劝告他人也去精进。丈夫劝妻子精进,跟着一起念佛吧;告诉孩子烧香去、上供果、念一念佛等,这都属于精进;不是说些理论,摆一摆花架子,练一练嘴上功夫就是精进。总之,精进离懈怠,修善离恶法。

  在禅定一方中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壮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静坐像静坐的,坐如钟,这样坐心静,不容易散乱。念佛像念佛的,绵绵密密不间断,无杂染。静坐与念佛的关系,是相互促进,静坐可让念佛心清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法要讲正知、正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得证道果,发菩提心。要明白地让众生知道,必须放下狂痴之心,空说佛理不能往生净土,空送助念不能往生净土,真持戒修行发菩提心,才能往生净土。说佛理只种善根,助念只了业缘;都是往生净土的助因,不是直因。

  在智慧一方中也有四个宗旨,一是庄严菩提;二是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菩提庄严说到底是功德庄严,功德是福慧的合一,有慧无福是空慧,有福无慧是轮回;二者离一是天福天慧,不是菩提庄严。有福德才有因缘修慧德,有慧德又有因缘修福德;遇境转无明,行进离烦恼。人身有二障,福德具足可破除烦恼障,慧德具足可破智障;烦恼障可白话为内有六根需求,外有六尘相对,六入中有八苦相随;智障可白话为知见障,是人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依法教化众生,让众生自我破除诸障,知宇宙人生真相。

  佛说,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是互为因果,不能合二为一。如戒从外得,忍从内修;无戒能忍诸恶为善,有戒替众生无量世忍诸恶为忍辱。所以,有人说离戒无忍,离智无定;离定无慧,离慧无禅;离戒无进,离进无戒;离施无进,离进无施;施即精进,精进即施;戒即精进,精进即戒;慧即是定,定即是慧等,都不是那么回事。如有人说戒就是忍,忍就是戒,这样说笼统;戒是按规定去做,忍是承受,二者是两回事;三昧是修戒定慧的统一体,有戒才生定,有定才有三昧,有三昧才有智慧。同样修行,有的成佛了,有的还在那多闻呢;佛与阿难一起修行,一位现在成佛了,一位在千劫多闻呢。智慧并非是看书看来的,那是文字般若,不能代替戒定慧;知道了经书三藏十二部不等于有智慧,不能代替戒定慧。说六度无极限,是布施时离贪,不贪名、不贪功德等;是布施时难舍能舍,凡夫最难舍的是身、命、财,修行最难舍的是清净的时间;是布施时生善心而有求必应,达到求者满意;是布施时心不散乱而有差别想,平等施善;是布施时不为在生与死这个过程中得到快乐,而是舍世间快乐得出世间法乐。

  行六度无极限,是布施时内修功德,外不求好名;是布施时不去分别是不是福田,不选择什么时间或节日,应随时宜而供养;是持戒时小罪而不作,重戒而无犯;是忍辱时恶人割身忍而不嗔,反生怜悯心;是精进时念佛专一不间断,清修不休息;是禅定时得三昧乐,乐无时日;是智慧时心能转境,物外闲人,无为无著。总之,行六度要无所畏,不能像小学生怕老师批评,只知守纪律,把学习都忘了。应该是依教奉行,如法对待一切事物。学净土的修行人,一句六字洪名,静坐好了,照样得金刚三昧,也照样能往生。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净修六度万行,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净修六度万行,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杂品第十九】

  善生向佛请法说,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位后能如何救度众生呢?

  佛说,菩萨可化身示现六趣,能度众生出离苦海。如果有财、物、食品和修行之法,不愿去行财、法布施;要知道有吝啬心者,要在无量世中得愚痴贫穷报。而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但自利,而且利他。如果施给一些有怨仇的人,也要生亲近想,还要感化他。不是怕他,是知道自己持戒,无心与他斗,他斗斗没劲了,就不斗了;他习气不改,还要跟别人斗,别人可不怕他,他会在斗中其乐无穷。另外,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恶狠不善的人,不知不觉会有恶病缠身或暴死等恶果报应,还以为能强时,因果已如影随形。度怨仇不好度,是逆上缘,只有菩萨行人才能善巧救度。相信布施因果,相信持戒因果,也一定成就善果。行施有五种情况;一是有乞讨的;二是他有需要时;三是欢喜给施;四是供养给施;五是报恩给施;这布施名正言顺,也得正果为庄严菩提道;这样布施是人的五蕴作用给施,不是感情上单一的意根给施。感情上的给施是礼尚往来,是世间报。用身体、寿命、享乐布施的得余果报,如正常报酬外的红包。

  布施果报有三种;一是胜财果,布施的财物清净,人间常居富贵;二是胜田果,供养的人是一果罗汉至菩萨与诸佛,得生天福;三是施主胜果,施戒施法多闻、施智慧转烦恼而修行,得功德果。

  佛说,有智慧的人布施有;至心施、亲手施、信心施、时节施、如法施。各得果报是,至心施的人将来多得金银财宝富贵;亲手施的人得富贵、得盈余,自己能享受到,否则就如有的人挣了一千万被儿孙花了,自己没花着;信心施的人得上述果报就连父母兄弟宗亲都跟着享福;时节施的人得受穷时或有什么需要时,自然就有人帮助,如正为一千元钱着急呢,就有人送来一千元;要是没这功德,到时候想借也借不到,往昔这么做过布施,需要时就有人主动上门来了;如法施的人正常得到的酬劳不管遇到什么灾难,这钱谁也拿不走,小偷不偷这钱;发大水了,人平安、钱也平安;遇大火,钱也没烧着,就这个道理;要是偷的钱或者不是好道来的钱,不是罚款了,就是小偷偷走了,或者遭水火灾,或种的地遭旱涝之灾,化肥农药种子全白扔,或生病买药吃了。如果高高兴兴施,寿命增长、人也漂亮,过日子安稳,还聪明有才干。

  佛说,供养佛像、塔也有果报。虽然不是直接受者,但是和供养佛所得福报是一样的。所以,种福田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见到塔要右绕三匝,叩头,有香的要上香;有食物的供养食物;如果塔允许进入,就进去扫扫,见塔有毁坏的,有条件时要修一修,这都有功德。种福田得果报,施财物得果报,施法得果报;报在功德增长,让众生自离苦恼,让众生自心调伏。

  布施还有三种,一是法施;二是无畏施;三是财物施。法施为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破于邪见,说于正法。这么做的功德最大,果报也最大。无畏施为遇到虎、狼、狮子,或者王兵水火等,心感害怕。遇到了这样害怕的人,要真心真诚给予帮助,免除他的畏惧心。财物施为自有不吝,所求遂愿。

  佛说,布施时有四种障碍;一是贪吝心,自用而舍不得;二是违心,不愿意给;三是自轻心,觉得财物小或少,给不出手而不施;四是回报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修行二种方法可以破坏上述障碍;一是修无我;二是修无常。修无我的人,知道一切物品谁用都是用,迟早也属他人;修无常的人知道,一切物品不真常,迟早也得坏,宁被用坏,也不放坏。

  如果一个人乐善好施,应去掉五种事;一是嗔心,一听说给谁财物就生气,“一样两只手,凭什么向人乞财物”;“一样过日子,为什么向人借物品”;“一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在家劳心劳力挣钱,有人出家不用干活,还得他人供养?”这些想法都是常情,一起嗔心就生气,生气就不施,宁可扔掉也不给。遇见出家人乞食,宁可把食物扔给狗都不给出家人吃;二是悭心,铁公鸡一毛不拔;三是妒心,对人有不平等想,天下富人很多,让他们去布施吧;四是惜身命,有财物自己留着用;五是,不信因果,施舍将来有善报,也见不到。

  修行五种法能破除上述五事,并有五种果报;一是终不远离一切圣人,生生世世,能与圣人接触,这是过去世修布施的善果;二是一切众生喜见,并乐闻说法,在大众中有威望,受人爱戴,就是往昔修行布施的功德;三是,在公众面前,不生怖畏;有的人不能在众人面前讲话,一张嘴就脸红,有几个人就张不开嘴,几十个人就更费劲了;什么原因啊?过去世修布施不圆满;也有的人正好相反,当着成千上万人的面说话无所畏惧;四是得好名声,某某是大善人,是慈善家;五是庄严菩提,不论修行布施做什么都圆满,出家人修道容易圆满,在家人事业圆满,修行成道也容易圆满,一切都从布施开始。出家人,在布施这一条上,如果修行的不圆满,还要回到这个世间来补课;而且再来要生到在家人,挣钱去布施,把这一课补上。不要以为出家人就可以不修布施,这一条非常重要。出家人做到法布施可以,身命布施也能做到,但财布施这一条,不好做到,而且比什么都重要。出家人做一场法事,明码实价,六百六、七百七、八百八等,那是等价交换,不是布施。总之,出家人在修道过程中,布施难,布施很难圆满。而有的出家人,持戒修行修塔造庙,流通佛经,弘法利生,都在修大布施。

  佛说,菩萨行人内财、外财什么都可以施,为一切施。怎样做为一切施呢?一是如法劳作而得财物,用以布施,为一切施;二是自己所有的财物也很少,也难舍能舍,为一切施;三是经常保持清净心,把慈悲心放在前面,主动而自觉的去布施他人,为一切施;四是自己心爱之物,也不吝惜能舍,为一切施;五是不为福报和非福报随缘布施,为一切施;六是欢心行布施,不希求对方有任何回报,为一切施;七是布施时,不分怨亲、远近而平等对待,为一切施;八是布施众生与非众生,有身体形态的为众生,无身体形态而存在的众生为非众生;如世俗上坟、供养财神、山神、河神、海神等,如寺庙供养旷野鬼等,都属于非众生类;对众生与非众生都要平等适时供养为一切施;九是以怜悯心去布施,种报恩田和福田时,是对自己生怜悯心,如对父母称不孝儿女等;种悲田时,要对众生有怜悯心;十是布施前,行布施时,布施后,心里不悔。布施时,有如法施与不如法施二种;如法施为不求现在未来果报,只为修证菩提道而别无所求,施贫起悲悯心,种福田生恭敬心,施亲友生亲近心,施乞者生随相给舍心,施予无求生喜乐心。如法布施,得无量果。不如法施,为让人高兴,以酒品、毒品、刀枪等物布施,以抢、偷、骗、诈、赌等不净财物布施,以打、骂、嗔、苦、恼等生痛恨的非财物布施等。不如法施,得间杂果。

  佛说,施主有下等、中等和上等。下等就是布施时舍不得的那种人;中等就是反正这个物品也多余,给也不差这点;上等就是有智慧的布施,高高兴兴的亲手奉上,心里不生贪吝。下等施和中等施,施舍一样的物品不如上等施。同样给街边乞者一块钱,是顺便经过,“啪”往小碗里一扔,和亲手、下心、弯腰轻轻放至小碗里,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效果。同样的一块钱,前者就是下等施;后者就是上等施,果报完全不一样。下等施者中有的给完钱还骂一句,“这个穷鬼,又来了。”这样最不好,不但是下等施,而且施完以后还有业报相随。下等施者中有的还想着要回报,或者想方设法想占回点便宜,这都不行。还有的下等施中,为现世得报或后世得报;还有的用小恩小惠利用人;还有的本来挺富裕的,但装穷,为少施或不施,这种人都属于下等施。还有的人没等施就生气,为下等之下。中等施者,见有人来求,布施后说,“以后不要来了”。上等施者,不择怨亲,不论多少,如见圣贤一样,心生欢喜。

  佛说,智者行施,自利利他。谁都知道财宝来之不易,也知道一切财富皆无常。但能用我的不真常的财物为他人解除痛苦是最好的事情。而且,行施的时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受者知道是信佛人。不是让他感谢,让他知道信佛人修善,世上还是信佛好,这样施的功德就大。行施的时候没有嫌弃、鄙夷,受者才能平和接受施舍。穷人连去自己亲戚家串门,都有自我嫌弃的心理,不敢踏入大门,生怕给人添麻烦,遭人白眼。信佛人行施时要让乞者生起信心,让他有做人的尊严,这才是智人布施,这才是真功德。否则,就是下等施和中等施,没有功德,只有福报。信佛的人行布施,一定要看起来像信佛的。现在有的人嘴上自称信佛,行做上就是下等施或中等施,让佛跟着蒙羞,让众生心生不快。

  如果能知财物无常,对众生如一子想,以平等慈心布施,功德高如须弥,风不能吹、火不能烧。这样的人,是众生的皈依处,具足布施无极限。

  有智之人为四种事乐于布施,乐于施恩惠于他人。惠和施是两回事,惠是恩惠,用好言好语帮助;施就是给予。人若不需要硬给,强人所难也不行。具体怎么去行惠施?一是因施能破人烦恼,因为他穷,受贫穷困扰,惠施于他等于雪中送炭,正解人燃眉之急;二是因施发种种愿,就是以往因地时,曾发愿要救济什么样的人,见到什么样人,一定要去救济他;如有的人过去讨过饭,乞食时发愿,等以后有钱了遇到乞食的一定多给点;三是因施得受安乐,因为得到惠施,他人身心安乐;反过来说,过去自己贫穷的时候,他人也施过,自己受施也高兴过;四是因施多有富贵,知道自己今生富贵是因为过去生中布施他人的功德,今生就要继续供养三宝,种福田、报恩田。这样一来,我下生还会富贵。不要认为只有把财物给他人就是具足布施,实际上心里无贪也是布施。要知道,同样一件物品,若施于他是善业,若被他抢夺走,就变成恶业。物品、财宝都是造作而来,是为有业;若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就心安理得;若巧取豪夺或用不正当手段而得,害怕受业报,拿出一部分到庙里做供养,比一点不信因果的人强,但下生再富贵的时候,还是会王、贼、水、火这四方共享他的财富,仍为不清净。

  佛说,要想修好布施,需要破五种弊恶之法;一是邪见;二是无信;三是放逸;四是贪吝;五是嗔痴。邪见表现为专说邪理,来源于心无正见正法等。如一个人受穷,不要管他为什么受穷,不要去追究或横加分析,他是生意失败了还是骗人被揭穿了等,只管尽力帮助他。现在社会有的人以行乞为职业,不要去分别他是真困难,还是假困难,他这么做,因为他知道这个社会还是善人多。无信就是无正信,不信施因果报。放逸就是无正精进,贪求欲乐,为享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贪吝就是无正智慧,人的需求容易得到满足,而贪婪的欲海永远也不能满足;吝为量小,难言大物,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嗔痴就是无正念正命,喜欢生活在争斗之中,不知惜福惜缘。

  世人如果能破上述五恶法而欢喜施,得四种果报;一是乐见,不论远近亲疏甚至反对自己的人,乃至怨敌都说这个人真好;二是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是入大众时,心无畏惧;四是一切善人都乐与之交往,身边都是善人围绕,不结交恶人。同时,果报还有,这样的人如果以客尘烦恼陷于地狱,虽处恶趣,不饥不渴。客尘烦恼指,不是故意要犯的,如驾车时车辆失控撞死行人,肯定要受果报。地狱人如现在监狱里的人,因犯罪入狱服刑,但外面总有人去看他,给他送吃送喝送财物等。见到这类事情不要不理解,就应知道,是他以往修过布施的缘故。这样的人,虽于地狱中,由于往昔布施因缘,离二种苦,一是铁丸苦,将烧的通红的铁丸放入罪人口中,一吞的时候,舌头都被烧焦。但由于有布施的功德,原本应受的吞铁丸苦就可以免除。二是铁浆苦,将铁融成铁浆,将罪人投入其中,复又捞出,周而复始。出家人修行布施不圆满时,这两条罪报不能免。出家人,千万不要自己揣万八千的,去游山玩水,财物相伴生的业报太重啊!这样的人,如果以客尘烦恼得畜生身,由于布施因缘也不受冻、不挨饿。这样的人,如果以客尘烦恼得饿鬼身,尽管咽细如针,也饿不着,同类里相比,也是最舒服的。俗话说,“舍得、舍得”,“得”是哪来的?从“舍”来的。由于布施的功德,是人寿命长,身体健康,过日子安稳,能严持戒律,多听经闻法,增福增慧;虽处恶世,不受恶事、恶法。由于布施的功德,得受天身,那就更加殊胜。

  有智之人,为二事能行布施;一是调伏自心;二是坏怨嗔心。明知自己布施时候,财物好而舍不得,又能把自己心态调伏平整,明白还是行布施好。同时,管好自己,不贪恋财物,从而心顺安宁。破怨嗔心,羞辱起怨恨,贫穷起盗心;如果他来求了,高兴的帮助他,他就生忏悔心,使他心受到了转化。

  有智之人这样行布施后,一是不受他人爱念之心,不求名誉,破除贪吝之心;二是帮助他人免除恐怖畏惧,不求善人拜见和追随,得到比财物更宝贵的人心,舍去财物千条路。内财外财都可施舍的人,得二种法;一是远离诸有,三界诸有是有想、有相,即无明烦恼;二是证得解脱,解脱就是出离三界,往生佛净土,按照这个法理,行布施如人远行,身担重担,疲惫劳极,减荷卸负,这不是乐事吗?物品、钱财是业,舍去点吧,背这么多不累吗?有的人会想,我得留作后事,埋到棺材里去或留给儿孙,这样想的人不好布施。应该见到贫穷人很痛苦,豪贵之人应学怎么让他人幸福,人不光是有钱才幸福。

  如果有人本来有钱,见穷人就说没有钱,这么说的人下世就是个穷人,或入畜生道为狗,专门为人守护财物;如果没钱说没钱这样也不妥,只要他向你求了,能给多少给多少,就是有一碗米,应以一半施给求者。如果有人贫穷无衣,赶紧送一件给他,为他带来温暖,让他高兴;天下贫穷之人谁也不愿意贫穷,有钱的人就应该少做福,多布施;让他也得到欢喜,这么做才是施主,福报自己得到了,他也能得到一份。受到他人供养时,一定要发起善心,愿天下修道人都得到供养,都乐意修道。家有佛堂供养和到庙上供养都一样,只要有佛像的地方都是一样,供养远近穷人也是如此,果报是一样的。自已不去供养,还不愿意让他人去供养,这样为贪婪,是贫穷的种子,没有随喜功德。

  佛说,有智之人要见到财物为无常,是今天有、明天无,今生有、下生无,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虽是无常物,确能作有常,就是以平等心,持戒心去行供养。阿罗汉如果得不到房舍、衣服、卧具、医药等,都是前世不布施的因缘。如果破戒之人也行好布施即是堕地狱、畜生、饿鬼,都无有受饥饿之苦。有智之人要知道,离开布施有二种果;一是不得自在;二是不得解脱。不得自在,就是在世间人身不自由,更无出世间的种种自在。不得解脱,就是修行也出离不了,要想修行今生成就,无论是出家、在家都要行好布施,才能出离。有智之人要知道,施主虽是五蕴、受施的人也是五蕴,既无施者,又无受者,财物无常;但是善果不灭,在世间为福报,出世间为福德。在世间结善缘,出世间结法缘,这就是布施无常得有常,善缘相继,法缘不断。

  一做一受,为什么善法因缘相继不断?就是所做一切,入脑入心,心随业转。是不是这样呢?恶法因缘也相继不断,如把毒放在牛奶里,做成奶酪,谁吃了就会死掉,虽然没想害人,但人死了也等于杀人,这也是一做一受。善恶因缘也相继不断,如布施时有贪吝心,不清净财布施一,想得百报,百报时出事了;如请人帮忙挖井,却被掉下的石头意外砸死了;说请他来帮忙,也没想到被砸死呀,但是得负责任;有些事情虽属偶然,实际也是因缘和合。

  无善无恶因缘也相继不断,如布施的善事不做,其它什么恶事也不做,还有什么恶果报吗!有!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衣食住行所用一切财物都是有业力的,俗活说“人死还要臭块地呢”,怎么说无果报呢!没有修善行布施,也照样有恶事相随,贫穷、身体不好,修道修不成,不得解脱,这也是一做一受。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因缘也相继不断,如世间此人做业,他人受;如倒车时没注意把人撞死了,虽然事出有因,受报的人却牵连很多。被误撞死的人,前世也误伤众生性命,今生业果成熟也受报。布施不同,所感的果也不同;如小偷准备作案时,把钳子、刀、绳子等施给小偷,这也是布施,和他的业果是一样的,没做但也要受这种果报;再如儿子替父母上庙做供养,父母没去,也等于父母做供养了,就这个道理,这是善恶间杂的一做一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