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悟道无语句 呵佛骂祖德山棒
德山宣鉴禅师,俗姓周,唐朝四川人。少年出家,用心钻研佛经,尤其通《金刚经》,研习很深。当他听说南方禅宗兴起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中很是愤慨,为了南下找禅僧辩论,他离开了故乡蜀国,赶到澧州。
途中,他向茶店里的老婆婆买点心吃。老婆婆问他:“和尚背的什么书啊?”德山答:“是《青龙疏钞》。”(这是唐代青龙寺和尚奉唐玄宗诏令为《金刚经》作的疏)老婆婆问:“它是讲什么的?”德山禅师说:“是讲解《金刚经》的。”老婆婆又说:“那我问你个问题,你要是答得出,我就给你点心;你要是答不出,就请走开。《金刚经》里面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文字,和尚你要点心,请问你要点哪个心呐?”德山禅师给老婆婆这一问,直落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出来。点心,本是口头词语,指用来充饥的糕饼等零食。老婆婆却巧用汉语一字多义的特点,把“点心”的“心”说成是佛教所说真心,也就是清净心或佛心、佛性。
于是德山禅师想,一个茶店的老婆婆都能问得如此高妙,肯定附近有高僧。他就向老婆婆打听,老婆婆告诉他五里之外有龙潭寺,住持就是龙潭崇信禅师。德山禅师便按老婆婆指点去参学龙潭和尚。那天到了龙潭禅院,德山禅师刚到就问:“我早就向往龙潭,可是到这里,潭也不见,龙也不现。”龙潭和尚从屏风后走出来告诉德山禅师:“你已经到了龙潭了。”德山禅师与龙潭和尚进行了一番论战之后,就决定在龙潭寺住下了。一天夜里,他侍立在龙潭和尚身边,龙潭和尚说:“夜已深了,你先退下去休息吧。”德山禅师就向龙潭和尚道别,掀起帘子往外就走,可外面漆黑一团,德山禅师不得不折转回来,说:“外面黑”。龙潭和尚便点燃一枝烛火递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正想接过来,龙潭和尚却又把烛火吹熄了。德山禅师顿时豁然开悟:明亮或黑暗,只是特定条件下的暂时现象,一旦条件消失,明和暗也就不复存在,而人的清净本心不会被外在的明或暗迷惑困扰。外面黑,正是当时德山禅师的心境,即正坐在百尺竿头,如果机缘成熟了,就会打破这种三昧,获得自觉,这时人才会悟道。
德山禅师从此悟出了“明心见性”的南宗妙趣,不再拘泥于佛经。德山禅师在龙潭禅院大悟之后,起脚赶往沩山禅院参学。当他一身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法堂上,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四下环顾,说一句:“没人是我的对手,没人。”便走出法堂。德山禅师来到禅院门口,转念一想,不可过于无礼,于是重整僧家威仪,与沩山住持相见。德山禅师来到沩山禅师跟前,摆下坐具,认真礼拜,恭敬的叫一声:“师父。”沩山禅师悠然举拂以示。德山当即大喝一声,拂袖而去。德山禅师离开法堂,迈开大步走出了山门。沩山禅师当晚亲问首座:“今天来的云水僧住在哪里?”首座回答: “那僧当即就离去了。”
沩山禅师仰天道:“那个僧人今后将在孤峰顶上结草庵,干出呵佛骂祖的事!”孤峰顶即指平等如一,真空无相的悟境。后来事情果然如同沩山禅师所说,德山禅师经常同弟子们说达摩是老臊胡,文殊、普贤是挑粪汉等等。一次,德山禅师对弟子们说:“问即有过,不问犹乖。”一个弟子听了,就出来礼拜。德山禅师举起棍子就打了过去。弟子说:“我才开始礼拜,师父为什么打我?”德山禅师说:“等你开口再打,就迟了。”并告诉众弟子说:“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无论说得好、问得妙的人还是说得坏、问得笨的人都要挨一顿打。为什么?因为德山禅师说过:“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 禅宗认为语言文字无法精确地表达真理和智慧,真理和智慧总是不断地突破、完善自身,一旦用言语表述,就会落人语词的窠臼,受到限制和束缚。到了晚年后,有一天,寺内的斋饭因事耽搁了一阵,弄晚了。德山禅师手捧着饭钵,走到斋堂里面。典座雪峰禅师见状揶揄道: “这老汉,鼎钟未鸣,寺鼓未敲,他捧着饭钵要到哪里去?”德山老禅师让弟子抢白了一顿,可他不言不语,象无事似的回到了方丈寮。
这一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有人敬仰德山禅师虚怀若谷的境界,著语道:“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另有些人还嫌程度不够添写道:“雇他痴圣人,担雪共填井。”“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是指去回无定,不执著于一切的心境。“雇他痴圣人,担雪共填井”,是指真正的愚者不求报酬为他人谋利益的“佛之上”的高尚境界。
◆来源:中国佛教故事网
- 上一篇:神奇的佛教咒语
- 下一篇:虚云老和尚:一锥直透到底 顿舍昔非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