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佛传奇
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的古建筑兴隆寺的三圣殿里,有一座高达3 米多高的佛像,就是渤海国大石佛。
唐朝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左右,渤海国第三代国王大钦茂把王都迁到这里,命名为上京龙泉府。之后的各代国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寺庙,兴隆寺前身的高大佛殿就是那时所建。那时,佛殿里可能就供奉着高达两丈的石佛。而且在石佛前面约10米的地方,矗立着近6 米高的石灯幢。同时,还可能有其他佛教建筑。那时正是渤海国兴盛时期,这里烟火兴旺,从东北各地来朝拜大石佛的善男信女们往来不绝。
一百四五十年之后,公元926年,契丹人辽王朝灭亡了渤海国,建东丹国,把上京龙泉府改为东丹国的首都,叫天福城。公元928年,契丹辽王朝太宗耶律德光,强迫他哥哥耶律倍的东丹国向南迁移,烧毁了天福城——上京龙泉府。同时也焚毁了这座大寺庙,只剩下了烧不坏的石灯幢和大石佛。从此,大石佛倒在野草和废墟中,冷冷清清地度过了700多个春秋岁月。清朝顺治16年以后,公元1658年之后,一批从关内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如方拱乾父子、吴兆骞、钱德维、张缙彦等人,来到这里发现了上京龙泉府废墟,也发现了石灯幢和大石佛。十年之后,后到宁古塔的流放文人张贲写了一首诗,描绘了当时的大石佛,他在诗里写道:古佛高寻丈,危岩依石成。发增苔藓绿,珠共雪霜明。跌坐终无恙,低眉尚有情。圆澄方说法,早晚自东迎。从张贲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野草废墟中度过700多年的大石佛,虽然饱经风霜,却安然无恙。它孤孤单单地跌坐在荒草中,低眉合目,安祥地等待着人们发现它重新朝拜它。可是不久,它的厄运降临了。在流放文人们发现它以后,它的头突然掉了。
在清朝文献《盛京通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石佛的头落地之后,有个石匠想用它凿成碾子。当他刚刚举起锤子的时候,脑袋突然疼了起来,疼得流出了眼泪。于是只好放下锤子,再也不敢动石佛的头了。
这个记载有传说的性质,事实未见得如此。又传说是后来远在百里之外宁古塔城的流放文人吴兆骞和钱德维,决定把佛头接上。石匠把佛头放回佛身上,炼铁水浇铸加固,修复了石佛。这种用铸铁加固石佛头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久,石佛的头再次掉下来。这时,流放文人中年纪最大、做过明朝兵部尚书的张缙彦要彻底修好它。张缙彦请石匠用无头的佛身上部重新雕琢佛头,又改造了佛身,重雕成石佛。这样,佛身缩小,造型改变,渤海时期的大石佛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民国时期,新的石佛又遭破坏,法相,也就是佛面,被人偷走。当地的人们把被破坏的石佛用泥裹好,涂上颜料,完全像一尊泥佛,却不见石佛本相了。解放初期,为破除迷信,一些人推倒了佛像。陷在泥土中的石佛残体上,佛头只有后脑,没有佛面。1962年,宁安县渤海公社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把石佛残体重新立在这个重修的佛殿里。1971年,宁安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用水泥修复了大石佛,以后又重修多次,修成了现在的样子。
尽管大石佛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但它毕竟是一千一二百年前渤海国的石佛。十分可贵的是它与洛阳龙门唐代石窟内壁上的“千佛”,在体态、神情以至雕造技法上一脉相承。它是地处东北的渤海国学习中原文化以及佛教从中原最早传入东北的有力佐证。(稿源: 黑龙江新闻网)
- 上一篇:大慈恩寺将举行息灾祈福点灯法会 为灾区筹善款
- 下一篇:佛门90后的生活与梦想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