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木屑能破解阿育王塔身世?
七宝鎏金阿育王塔从铁函里出来已经3个月了,但有关“塔王”自身的谜却至今还没有解开。专家告诉记者,将来“塔王”要正式修缮,就必须知道“塔王”木胎的树种、加工工艺,这样才能因材施救。
“塔王”木胎究竟出自哪个树种?木头切工如何?为了揭开“塔王”身上的谜,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潘彪带着2名研究生,带上镊子、小玻璃片、放大镜,在南京市博物馆存放“塔王”的库房里“蹲”了一天,取回一些非常珍贵的木屑标本,希望能从这些人们平时根本不在意的木屑中,寻找到专家们迫切等待的答案。
木胎鉴定采样的木屑以及正常鉴定需要的木块大小快
几小时 才取回一些木屑
“样本取回来了。”昨天在电话中,南京林业大学著名木材鉴别专家潘彪教授透露了一个大消息。记者兴冲冲地直奔南林大,心想应该带回来一块小木头吧。
在办公室中,潘彪教授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纸盒子,盒子上有“木材树种取样标本”的字样。打开盒子,掀开一层棉花(资讯,行情),几块玻片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凑近了看,记者才发现里面只有星星点点般的木屑,袖珍得可怜。“这就是取回来的样品?”记者有些失望。“是啊,就这些还花了几个钟头才找到的呢。”潘彪捏紧两片玻片,嘱咐记者憋住呼吸,别把这些木屑吹散了。“你只要哈一口气,就能把这些宝贝吹走。”
取样本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塔王”是国宝,不能动,木胎自然也是国宝,动不得。相轮上虽然露出了木头,也动不得;塔身上的银皮之前虽然已经起翘,露出里面的木胎,但还是取不得。最后,南京市博物馆的相关人员,端来一个饭盒大小的盒子,里面有木块,那是相轮上掉下来的,他们告诉潘彪,只能从这个木块上取一些木屑或者木灰子。“我每一个动作都是有人在边上监控的,怕我动了国宝。”
为了寻找合适的标本,潘彪用放大镜,在木头的边脚上、缝隙里,寻找木屑,耗费了一天时间,才采集到了4个木屑标本。“这样的取标本方式,我也是头一次碰到!我原来以为可以用小刀刮一点点木块,几乎是不损伤宝塔的,但这也不行。”对于这个说法,南京市博物馆的一位人士表示,“塔王”盛放了佛家圣物,不能动刀,因此,要研究“塔王”的身世来源,只能如此了。
样本太小 不一定能出结果
样本取回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呢?
“别看这些木屑个头很袖珍,必须用两片玻璃上下压着,才不会被吹走,但它们身上还藏污纳垢。在做鉴定前,要先给它们彻底‘洗澡\’。”潘彪笑着说,鉴定第一步就是把这些好不容易取回的样本放在温水或蒸馏水中,把它们身上的附着物清洗掉。
接下来,就可以在显微镜下辨别它们的身份了。“世界上的木材有几万种,每种树木的细胞构造都是不同的,就如同每个人的DNA图谱都是独一无二的。”潘彪告诉记者,在显微镜数百倍的放大下,就能看出细胞的排列结构、形状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一般都能鉴别它是哪种树木。
不过,这次的取样实在是太少、太小,到底能不能作出结果来,潘彪现在心里还没底。“以往取样最起码要有大拇指的指甲盖大小。然后从三个不同的面切下三片薄片,放大拍照,再对照树木的图谱,才能确定到底是哪种树木。”
可是,这些木屑至少历经千年历史,它的细胞构造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变化呢?“怎么可能呢!”潘彪笑着说,一般要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一种树木的细胞构造才可能发生变化,而“塔王”距今只有近千岁,木细胞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专家称 塔王木胎非本土栽培
那么“塔王”木胎究竟是什么构成的呢?潘彪和记者一样,充满了好奇。在“塔王”取出后不久,他就去看过,还用手摸过里面的木胎。虽然经过千年的浸泡,但木胎依然很结实,一点没变形,也没有腐烂。不过,究竟是什么树种,这位火眼金睛也犯难了。“肯定用了名贵树种,而且不是南京本土栽培的。南京这个地方很奇怪,处于南北交界之地,但反而培养不出名贵树种,因此可以排除‘塔王\’木胎是南京本土栽培的可能。”
“刚把塔取出来的时候,现场的考古专家们闻到了一股香气。这很可能是塔王木胎内的木结构散发出来的。”但是,散发出香气的木材种类很多。潘彪掰着手指,一一数来,沉香、绛香、檀香、香樟、金丝楠木……在这些木料中,只有香樟相对普遍一点,其他的都是相当珍贵的树种。
谈话间,潘彪突然灵光一闪,苏州有个瑞光寺塔,这个塔也有一个专门用来盛放舍利的“木函”,和南京的“塔王”非常接近的是:瑞光寺塔也是建于宋代,是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建的;而“塔王”所在的长干寺地宫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前后仅相差6年。“南京和苏州很近,完全有可能在当时取材上保持一致。”
潘彪翻开有关瑞光寺塔盛放舍利的木函研究,上面写着,由:梓木、檀香、杉木、木莲四个构成,这4个树种只有木莲比较常见,其他三类都属于珍贵品种,其中梓木在古代只有帝王死后,棺木才用它;檀香在宋代还属于“进口”木料,来自于印度和东南亚一代。(稿源:现代快报)
- 上一篇:泰山封禅大典祈福国泰民安
- 下一篇:1400多年前 嵩岳寺塔——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