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大典祈福国泰民安
2月26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素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等谚语。这一天,一场主题为“二月二龙抬头·五岳共祈福”的大型电视直播祈福活动在五岳同时上演。五岳用各具特色的祈福活动,共同祈求中华吉祥,祝福国泰民安。
五岳作为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往今来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缩影,甚至成为天下华人的图腾。千百年来,五岳是封建帝王封禅祭祀、定鼎中原的地方,也是老百姓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的寄托。同时,农历二月二,在各地向来有民间祈福的传统,民间素有“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下流”、“二月二,撒灰圈,大囤满,小囤尖”等谚语。这也成为农历二月二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基础。
在昨天的祈福民俗活动中,五岳依次轮流上场,亮出了各自的民俗传统“绝活”,西岳华山表演了华山论剑、素鼓、华山老腔等特色民俗;中岳嵩山以威震天下的少林功夫打头炮,还表演了独角舞、闹歌、猩猩怪等民俗节目;南岳衡山则擂响了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南岳福寿鼓”,这个鼓直径3.48米,厚度1.89米,鼓的两面材料材质均为整张牛皮,鼓边使用了杨木,因为衡山被称为“寿山”,所以这个鼓也被称为“南岳福寿鼓”;北岳恒山展示了威武的得胜锣鼓、扇鼓、八音汇和具有恒山特色的道乐表演。
东岳泰山的祈福主场设在了岱庙,一场以宋真宗封禅泰山为原型的表演活动,在庄严、典雅的古乐背景下隆重开场,只见“宋真宗”身穿龙袍,头顶黄罗伞,在文武百官和侍卫的簇拥下,举行封禅大典。现场场面隆重华丽,再加上丰富的音乐舞蹈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皇帝封禅泰山的历史画卷。
据了解,封禅仪式是泰山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封,就是祭祈天帝,禅,就是祭祈地神。据史料记载,先秦之前,到泰山封禅的古帝王就有72人。之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几乎都来泰山举行过封禅仪式。最后一位到泰山封禅的皇帝就是“今天的主角”宋真宗赵恒。宋以后,帝王只祭祀,不再封禅。
“我们这次泰山封禅表演就是以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宋真宗泰山封禅史实为依据,整个表演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及送神\’5个部分组成。”一位参与表演的演员介绍,这次表演简化了封禅大典的繁文缛节,丰富了音乐舞蹈的艺术魅力,将帝王泰山封禅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用艺术手段形象地表现出来,增强了可观性。
据活动组织者介绍,“二月二龙抬头·五岳共祈福”活动将“二月二”和“五岳”结合起来,既是对中国传统二月二民间祈福文化的挖掘,也是对“五岳”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弘扬,更有利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都说自古华山一条道,在农历的二月二这天,通往华山北峰的道路上挤满了祈福的人,而就在峰顶,一场别开生面的“华山论剑”正展开。
26日,以《射雕英雄传》中华山论剑曲为背景音乐,9名身着红衣的长剑舞者演绎了太极剑的神韵,而另1名道家剑法高手也正恣意张扬。他时而慢如风拂叶摇,时而快若流星过天,动静结合处,信手拈来的剑锋走势似乎带着观众回到了华山论剑五大高手比拼之时。
接下来的就是华山太极拳第19任掌门人孟川州带来的华山太极拳的表演。华山太极拳注重“天道法自然,阴阳不见面”,是华山武术之最。山顶表演正浓的时侯,华山脚下西岳庙万寿阁,一场素鼓表演也引人注目。
华阴素鼓发源于西汉时守护京师粮仓士兵的操练,是一种场地固定、程式严谨的多套路鼓舞,它的每一套节目都有一定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在表演过程中展现的炫目的视觉刺激、张扬的动作、激烈的战场气氛,让所有的观众目不转睛。此外,被称为活化石的传统民俗民调——华山老腔也通过这次五岳同祈福传到了神州大地。一曲由八九个艺人共同表演的《关中古歌》唱出了浓浓的关中风情。
一部《少林寺》演绎了嵩山传奇。现在,嵩山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和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少林寺逐渐被世界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嵩山是一座三教荟萃的名山,在这里,儒释道得到了极好的相处。
先从最具代表性的少林寺说起。在“二月二龙抬头,五岳共祈福”嵩山分会场,一道少林功夫大餐饱了不少观众的饕餮之欲。少林铁头功、二指禅、烧火棍法、人体梅花桩,突出了一个“打”字的少林拳皆是一气呵成,手法简洁,清晰明了,将朴实无华、刚柔相济和招式多变的实战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嵩山中岳庙,一场冒雪敲响的英雄鼓把世人带回了杨家将的时代。伴着英雄鼓的威风表演起的闹歌有“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等,别看他们站在表演者头上有点像假人,但从他们不断变化的表情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精于表演的小演员。
在一旁表演的人兽大战也十分有趣。一只猩猩怪正同一个功夫不错的大汉激战,虽然过程揪人心弦,但最终还是嵩山脚下的村民获得了胜利。“猩猩怪与年兽是差不多的意思,通过这种群众赶跑怪兽的表演,寄托了人民希冀生活美满安康的心愿。”研究嵩山文化的袁战森教授解释。
这个三星可不是生产手机、电脑的电子企业,而是福星、禄星、寿星这三个人们最喜欢的老人家。每年到了二月二,衡山脚下的人们总喜欢把孩子带到南岳大殿,让三星给孩子带来吉祥。
人们经常祝愿老人能够寿比南山,这个南山,其实就是南岳衡山。由于南岳衡山对应二十八星宿南方七宿中的轸星,而轸星司衡主寿,所以衡山又名“寿岳”。“寿命寿字满山在”也成为南岳八大怪之一,如今,南岳山上与寿有关的石刻有数百处。
说到南岳八大怪,还不得不提“和尚道士住一块”。在祈福的大法会上,南岳衡山的佛道合一祈福法会成为最有看点的节目。此外,由南岳武术馆表演的威风锣鼓也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冲击。
接下来就是南岳分会场最具特点的节目——三星点吉祥了。3名化身福星、禄星、寿星的老者人手一只朱砂笔,他们将于南岳庙正殿在9名儿童的眉心点上朱砂,不仅为这些孩子带来幸福、健康、长寿和吉祥的生活,还能为他们辟邪,保佑他们健康成长。
恒山最有代表性的,非悬空寺莫属。26日的悬空寺下,聚满了当地庆祝二月二的村民。
气势恢弘的得胜锣鼓,生动有趣的故事表演,口技出众的八音会,恒山的表演同样不弱于其他几岳。作为古代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的最前线,具有1500年历史的道家音乐抑扬顿挫,极为悦耳。这次“二月二龙抬头,五岳共祈福”大型祭祀活动是自1905年以来,恒山的第一次祭祀活动。
不过整个活动中,最有意思的还是当地群众庆祝农历二月二的民俗活动,他们称之为“取水引龙”。但这种方式在晋北和晋南是有一定区别的。
如果你身处晋北,那么二月二这天可以看到所有的人家都会提着一把大铜壶,从井里取出水灌满铜壶后,一路走,一路洒水,意味着源源不断、引财进家,而往水缸里倒水就意味着把福气、财源和吉祥带回了家。
而当你来到晋南,虽然“取水引龙”的风俗还在,但是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大早,每家都要派一个人到河里取水,取水之前还要烧纸祭祀,祈求神灵保佑。取水的壶或桶里有铜钱或者硬币,与引龙联系起来就是“钱龙”,这样就能保证一年发财。同时,在取水的过程中人与人是不能说话的,因为怕把“钱龙”吓跑,他们只能一边走路,一边洒水。
在祭祀现场又是另一番场面,道长向神灵们供奉了太牢三牲,祭祀在道长点燃“万民同乐”、“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三柱檀香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稿源:泰安新闻网)
- 上一篇:江里捞起元代咒符碑
- 下一篇:小小木屑能破解阿育王塔身世?
- 佛说人生哲理 佛说人生感悟的句子
- 维摩诘所说经原文
- 这样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学打坐的正确方法
- 禅宗小故事十三则
- 神奇的求财方法
- 马祖道一:想尽办法令弟子开悟
- 《信心铭》释义
- 禅宗公案大全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眼好?
- 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
- 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战胜心魔?
- 《金刚经》的十大威力
- 景德传灯录
- “即心是佛”的参禅之道
- 慧可断臂求法是真的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禅宗慧能大师的一生
- 打坐导致性欲冲动,怎么办
- 临济宗历代传人
- 十恶八邪
- 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 《禅门日诵》简介
- 千休万休皆不如一休
- 参透生死令人动容 圣严法师圆寂前曾拒绝换肾
- 禅定境界分别为哪九个层次呢?
- 佛教中的禅宗五祖是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介绍
- 佛家经典禅语
- 一生绝不能做的两件事
- 心口不一 贵耳贱目
- 马祖道一:对佛像吐痰也是菩萨境界
- 指月录
- 野狐禅公案三则
- 庞蕴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
- 听鸡蛋和你讲话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这些动物和这条虫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绝情”度贫母
- 禅宗七祖
- 禅宗的起源与二十八代祖师
- 禅修已收纳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觉不觉悟
- 修行者每天发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坚志
- 佛教并非都劝人割爱出家
-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
- 看清因缘才能在修行的同时影响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当中是觉悟还是颠倒
- 游报恩寺,让白居易暂离红尘,享受了无尽禅味
- 希运禅师古诗《尘劳迥脱》解释
- 从五言律诗《余住无方所》看拾得无牵无挂,逍遥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诗《嗔是心中火》讲了什么?
- 王维的《过香积寺》表达了什么?
- 心本无生因境有
- 当说别人时要不断地省察自己
- 道谦禅师送信开悟的故事
- 听其言,观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气短
- 心有一丝挂碍就不能自在
- 禅宗与其他宗派的区别,禅宗的特色
- 现前修为最终一念圆满
- 《修心要论》是弘忍作的吗,是本什么样的书?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内外是空无物的
- 佛法讲最后圆满身不依据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参心行处
- 从禅诗《饭覆釜山僧》看诗人王维供养僧人饭食
- 持佛号的心是始觉 所持的佛号是本觉
- 白话诗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蕴蓄的佛理和处世哲理
- 自己要觉悟好人生
- 时而转弯,时而放平
- 学会自利利他
- 诗僧王梵志诗作《城外土馒头》解说
- 从有求到无求 从有学到无学
-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法
- 唐代诗人綦毋潜夜宿龙兴寺的的所见所闻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