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禅宗 > 禅宗文化 >

坐禅与科学

  美国人开始关注来自东方的禅,最早从1893年就开始了。这一年,芝加哥举办“世界宗教会议”,来自日本的佛教僧人铃木大拙身着传统僧袍,在一群身着西装的宗教人士中极为扎眼,这唤起了美国人对佛教最初的兴趣。铃木大拙西渡传禅后,真正将禅宗在西方推而广之的,是另一位日本的禅师铃木俊隆。

  一个学生坐在蒲团上,问道:“什么是地狱?”“地狱就是你不得不用英语朗读。”铃木回答。当笑声渐渐停息,问者依然面露疑惑,铃木说道:“地狱不是惩罚,而是锻炼。”

  台湾学者陈元音《禅与美国文学》中指出,与西方传统信仰迥然不同的是,禅宗注重切近人生的问题,也即如何止息烦恼、获得快乐自在生命。此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不少美国人认为禅修是件很酷的事。

  禅修在美国开始有了科学的色彩。美国人对静坐产生兴趣,有着深刻的医学原因。2014年,美国国家补充与替代医学中心称,将近40%的美国人针对特殊状况或者整体健康,在使用禅修等非西药和非传统保健方法。

  《毁灭性的情绪》一书的作者柯尔曼(Daniel Coleman)说,过去三十年来,有关静坐的研究已经告诉人们,静坐作为抗压或降压的方法十分有效,新的研究更令人振奋:静坐可以训练心灵,改变人的脑部结构。“例如,静坐可以疏通脑部的血液循环。”他说,“和动手术比起来,坐在垫子上便宜多了。”

  美国人向来有简化高深学问的本领,他们摒弃了禅修中诸多务虚的仪轨、环节,更多关注静坐这―行为。

  实际上,早在1967年,创立“身心医学中心”的哈佛医学教授本森(Herbert Benson)就检测出禅坐“入定”后身体的系列变化:消耗的氧气比平时少17%,每分钟心跳数目减少3次,Theta脑波会增加。Theta脑波在四到八赫之间,是入睡前出现的脑波。静坐者不会真正睡着,能保持警觉。

  本森后来就此推出了畅销书《放松疗法》,该书说,静坐者会回避“对抗或逃避”的反应模式,此一模式是由紧张所导致,静坐者能够达到更沉静、更快乐的境界。他说,他只是把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使用的降压技巧,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提出解释。

  德宁格( John Denninger)是“身心医学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作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位精神病学家,他正在主持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工作:这种古老的修行,对长期处于压力下的人脑活动是如何产生影响的。按照研究所的说法,由于“压力”导致的疾病,占据了美国60% - 90%的就诊原因。而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由“压力”导致的缺勤、人员流动和工作低效,使美圈公司每年损失至少3000亿美金。

  伴随着禅修与现代医学研究的结合,这门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宗教活动,引发了新一轮的热潮。在《时代》周刊的报道中,那些热衷冥想的“弄潮儿”,不乏一些大腕级的身影,如高盛集网和美孚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比尔·乔治( Bill Ceorge)、喜剧演员杰瑞·宋飞(Jerry Seinfeld)。而新闻集团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 Rupert Murdoch)也在推特上透露,有意加入冥想者的人群,一试身手。

  对于他们,打坐不意味着宗教,而关乎科学。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