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通过两位大师的教言,识得世间百态生起厌离心

通过两位大师的教言,识得世间百态生起厌离心

一、莲池大师教言

  第一段教言,出自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厕虫之在厕也,自犬羊视之不胜其苦,而厕虫不知苦,方以为乐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视之不胜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为乐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视之不胜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为乐也。推而极之,天之苦乐亦犹是也。知此而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矣!”

  粪坑中的蛆虫,以屎尿为食,狗和羊看它苦不可言,而蛆虫却乐在其中;狗和羊在地上,人看它们非常苦,而它们却乐在其中,非常逍遥自在的样子;我们人类生存在这个世间,在天人看来,是一种不堪忍受的痛苦,而人却不自知,还执苦为乐;以此类推,天人的苦乐也是如此。

  深刻观察这些之后,我们求生净土的心,则万牛莫挽矣!在进入佛门之前,末学总是觉得人生虽然有苦,但是应该还是有乐的,所以为了所谓的乐,一次次地撞得头破血流还痴心不改,一次次眼睁睁地看到希望渐渐变成失望还不愿死心。

  通过学习莲池大师这段教言,通过莲池大师对六道众生苦乐状态的层层比较,末学明白了:我们观念中所谓的乐,都是有一个参照对象的,也就是有观待的,实际上统统都是苦的自性而已,也就是说,所谓的乐,其本质都是苦的。

  因为身在其中,又没有佛法的正知见,所以众生往往身在苦中不知苦。非是不苦,而是苦而不知罢了。在旁观者眼里极苦的事,却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我们轮回众生真是可怜之至啊!

  我们往往被自己所处的境界所限制住了,观察不到时时处处无非痛苦,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末学提醒自己遇到事情要跳出去看,不能陷在自己本有的想法里去看。

  如果能真正认识到苦,对苦产生决定无疑的认知,那么求生极乐世界的心,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逆转了,为什么呢?

  因为作为一介凡夫,避苦求乐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心是自然想要远离痛苦、追求安乐的。当看到可以从一切痛苦之中跳出来,去到一个纯乐无苦的地方,那是绝对会不顾一切,无论如何都要求生极乐的!

  正因为我们对苦的认识还不够深,还偷心不死,总认为在这个世界还有快乐,所以心就无法彻底地与这个世界脱开,对极乐世界的希求也就时有时无,若有若无,不是那么迫切、强烈,还会随境界而转。

二、彻悟大师教言

  有很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真正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内心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呢?末学也思考过这个问题,而下面这段教言非常殊胜,或许就能回答我们很多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疑问。

  第二段教言,出自《彻悟禅师语录》:“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对于这段教言,末学是这样理解的:“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不可思议的极乐之乐来比较娑婆之苦,苦更显得苦,这是让我们生起厌离之心。

  为什么对比之下,苦会更加苦呢?因为乐的境界实在是太妙了,太不可思议了,再一看苦的境界,就感觉实在是太苦了!这时就会想:哎呀!我竟然一直流转在这样痛苦的深渊里,不行,我非要脱出这样的苦不可!

  并且心中只有这样一个念头:无论什么事还是什么人,都休想阻止我跳出轮回的决心!这时候,其厌离的心,就像要跳离臭秽不堪的粪坑、逃离令人害怕的牢狱一般。

  “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这句正好跟上一句呼应,是换一个角度比较苦乐,是让我们发起欣求之心。以娑婆世界的苦来比较极乐世界的境界,极乐之乐更显得乐。

  为什么乐更显乐呢?因为苦的境界实在是太难忍了,再一看极乐世界的境界,极乐的乐就更加吸引自己的心,当下就会发愿——“我非要往生到这样的境界中去!”

  如还归阔别已久的故乡,如奔向堆满宝物的处所。无论是心中,还是眼中,都只有故乡、只有宝所,没有其他的了。无论什么事、什么人,想要阻断我希求往生的心,都是不可能的!

  以上两句,无论是以乐观苦,还是以苦观乐,都是为了让我们生欣厌二心。为何比较之下,会加深厌离、增上欣求呢?答案是利用我们凡夫的分别心。以乐观苦,凸显苦更苦;以苦观乐,凸显乐更乐。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比较的话,自己内心对苦与乐是没有多少感觉的,并且我们通常都是以这个世界的不同境界来作比较,比来比去都是这个世界的事,而现在是将极乐世界的境界来和娑婆世界的境界作比较,所以我们对娑婆苦与极乐乐的认知就大不一样了,自然会加深厌离、增上欣求。

  为什么有以乐观苦和以苦观乐的差别呢?因为所突出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为了突出苦,所以以乐来反衬苦;一个是为了突出乐,所以以苦来反衬乐。

  娑婆世界里的苦,与乐本身在对比之下,就有很大的差别,而极乐世界的乐与娑婆世界的苦的反差更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是非常震撼自心、打动自心的。

  当真正认识到娑婆苦、极乐乐之后,求生之心是根本无法抑制的,一定会发起“一定要去!非去不可!”的心。“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如同非常口渴时想要喝到水,如同非常饥饿时想要吃到食物,如同重病时想要有治病的良药,如同婴儿思念慈母(前四是欣求极乐);如同躲避冤家拿着刀追砍,如同堕在水火之中急求有人救援(后二是厌离娑婆)。

  果真能如此恳切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么一切的境缘,都不可能转变我们求生极乐世界的心了。

  这里彻悟大师用了非常精准的比喻来形容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内心状态,这样的欣厌心,就不是若有若无、时有时无的了,也不是软绵绵的、没有心力的了。这样的欣厌心,如同条件反射,是自然的反应。

  我们肯定是口渴极了要喝水,饿极了要吃饭,有人追杀要逃命,深陷水火要救援,这是根本不用思考就有的自然反应。也就是说,求生极乐世界的心,已经成为一种无须刻意去想的自然反应了,不是要刻意去思维一番之后才想:“哦,我要求生极乐世界。”

  而是连想都不用想,自然而然就发起想要往生的心了,任何境界都已经无法改变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了。心已坚固,不可能再退失了,如同顽石不可能改变了。

  结语:

  通过对这两段教言的学习,末学体会到,生起厌离心、欣求心最方便、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两土苦乐进行对比。在《无量寿经》等经典及净土宗祖师的教言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依之而修就是最稳妥的。

  这样,既是不断地在串习所学的有关轮回痛苦和极乐世界殊胜功德的教理,同时又是在修习欣厌二心,实际上就时时刻刻无不是在修习净土法门了!

  以上是末学的一点粗浅的理解,希望对道友们有所启发。

精彩推荐